故乡的油条
我不是美食家,但我对街头的小吃却挺感兴趣,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留意当地有什么样的特色风味小吃,总要找机会尝一尝,非得给自己留下点美好回忆不可。
在北京一定要尝北京烤鸭,到天津必须吃大麻花,去上海当然要嚼生煎包子,来南京就得喝碗鸭血粉丝汤了,往铁岭要伴着火勺喝羊汤。
风味小吃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饮食偏好,更能体现一个地方人们的性格特点。
前几天,我有事到单位加班,匆忙之间顾不上吃早饭,于是下车后找了一家豆浆店,要了一碗豆腐脑和一根油条,豆腐脑很快就喝完了,但店里做的油条味道实在是不咋样,让我难以下咽,这使我再次怀念起了故乡的油条来。
在我老家油条是人们特别钟情的一份早点。上班的人们一般不在家里吃早饭,而要到街上的小吃店里买上几根油条,再喝上一碗锅巴汤,新的一天工作就在这津津有味的嚼声中开始了。
故乡油条用三个字就可以概括其特点,那就是脆、酥、香。脆就是油条咬在嘴里能够发出清脆响亮的“咔嚓”声,再加上吃的人在嘴里不紧不慢地咀嚼,那声音让人听起来有种像行云流水般的欢畅。酥就是油条吃在嘴里非常易破碎,不一会儿就变得柔软,可以轻松下咽。香就是油条吃完后嘴里满是溢香,大老远的别人就能闻到。油条这种“香味”之所以特别,原因是用我们老家一种俗称“香油”进行油炸的。这种叫“香油”的原料不是芝麻做成的,而是我们那里特产油菜籽压成的一种食用油,市场上卖的“香油”在我们那里则被称为“芝麻油”。
这就和全国各地许多东西叫法不一样是一个道理。比如,我们老家管外婆不叫“姥姥”,而叫“家(音ga)婆”,管姑姑不叫姑姑,而叫“大姥”、“小姥”,管地瓜不叫地瓜,而叫“山芋”。
而我吃到的这家油条则明显有种粗、粘、滞的特点。粗就是油条外形粗大笨重,不象故乡的油条精致小巧。或许可能是面没有揉到位的缘故,油条吃起来明显感到粘牙,让人很不舒服。粘吃起来就显得滞,咬一口油条要在嘴里嚼好长时间才能下咽。
小小的一根油条,也能反映出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以至人们的性格特点。我的故乡在地理位置上属南方,南方人对吃都很有讲究,他们不仅讲究吃的花样,重要的还讲究精细的味道。这也最能体出南方人那种精明、温润、细心的特点,小小的油条做得这样精到就可以理解了。而我们北方人,在吃得上面讲究实惠,不在乎花样品种和精细味道,所以在饭店里用得都是大盘子上菜,盛得满满的。这也恰好反映出我们北方人粗犷、率直、实在的性格特点。
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啊。
其实,我对故乡油条的思念,不仅仅在于它的口味,更怀有一股浓浓的乡情。真盼望能在“第二故乡”吃到老家油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