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从赵本山到胡汉三

从赵本山到胡汉三

2013-10-14 03:15 作者:文竹 阅读量:28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今年以来,青海西宁的大街小巷里充斥着一位叫胡汉三演出的本土语言的方言小品。

内容大多为农村题材的小品,既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苦,又真实地描写出了农村生活里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中折射出的一些酸涩的故事,让人在茶余饭后增加笑料的同时,也看到了农民的朴实、勤劳、善良和宽广的待客之道。我在其中最为欣赏的就是将青海花儿作为一个宣传的出口,搬上了大众银屏,一嗓子花儿唱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当花儿的音乐缓缓地流淌出来时,人们就会感觉到蓝天白云下的牛羊、黑绿色的青稞大豆、金黄色的油菜花已经将高原的山川装点的分外妖娆了,在这样的意境中欣赏小品也觉得十分的赏心悦目。胡汉三也被誉为青海的“赵本山”。

看了三部小品后,我有这样的个人认识,坦率地讲,我不懂艺术,第一次看小品的时候我觉得我很开心,胡汉三那夸张的表演和搞笑的花儿唱词着实让我新奇。但在此后的表演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这样的问题:胡汉三自以为自己丑,就有了一些傻乎乎的表情、一些是自私自利的、一些是有精神病的等有人格缺陷的事,极端地挖空心思做一些丑事,惹人取笑,比如给鸡号脉的事,我一直在思考,胡汉三在小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价值是什么?他在追求怎样的一种艺术价值?他会带给人一种怎样的思考?

因此,我不敢苟同胡汉三能够与赵本山相提并论。赵本山的艺术高度在于服务于大众,各种阶层的观众基本上都能接受的艺术作品,他在夸张的表演里透视着生活中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小故事和国家大事中的大故事,让人在喜中有忧,忧中产生一种对生活或者说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危机感和使命感,更有自豪感!他表现出的艺术价值远远高于了艺术本身。

在胡汉三近乎夸张过分的表演里,我一直想问:你所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你所面对的观众还能有多少?你还能让你自己的笑声笑到多远?

中国的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望闻问切是我国中医的精髓,胡汉三的表演中,他老人家抓住鸡腿给鸡把脉,这是对传统医学的虔诚还是亵渎?是炫耀个人的知识渊博?还是在体现自身的一种艺术价值?当然,这不是胡汉三的过错,小品的制作者用怎样的高度去审视小品的文化内涵?在我个人而言,这就失去了一种道德!

青海花儿也是一种文学载体,也就是古老的民歌,它丰富的文化内容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记录着河湟人一生的喜怒哀乐,可以说,青海花儿所反映的就是河湟人一生的追求。当然,胡汉三的小品也真正地将银屏这个窗口作为对外宣传青海花儿的出口,这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随着胡汉三知名度的提高,邀请胡汉三参加的各种民间活动也随之增加,胡汉三从荧屏走向了现实生活,笔者随之参加了几次,我所摒弃的是:胡汉三演唱的青海花儿唱词慢慢的变了味道,一些肮脏的语言随着优美的音乐被胡汉三在数千人的场合里唱了出来,人们在笑声之余,议论纷纷。更有甚者,将胡汉三打下舞台。也许过后无人再提及胡汉三的艺术价值在几何。人们也知道,胡汉三不会有下次来这里表演了,他唱几句脏话也就原谅了吧。

作为一个艺人,我想,艺人所带给观众的首先是个人的艺德,这是自身的修养产生的对艺术的尊敬,或者说也是对观众的尊敬,艺人的艺术价值在观众的眼里、观众的笑声里、观众的掌声里,而观众就是艺人成长的土壤,你失去了土壤,那么你赖以生存的条件还能有什么?你所生存的希望是什么?

我本是一个小小的观众,我被胡汉三的小品所感动。起初,我也以为这就是青海的赵本山,但我现在不这样认识了,赵本山他把艰难存在于民间的二人传提升到了文化的层面,进而提升到了艺术的殿堂,我虽不懂艺术,但我还是知道,艺术永远扎根在民间,尤其是那些需要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品更是如此,我没有意思说让胡汉三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艺术高度,或者说非要让胡汉三将青海花儿的艺术提高到什么样的高度,我的意思也仅仅是以为:胡汉三既然在青海花儿领域里对这一艺术有自己的独特表现方式,那么为什么不为此做更多的努力呢?我们不要你将青海花儿达到什么境界,只希望你可以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应该高于生活。而不是将那些低级趣味的笑料作为你博得观众掌声的手段,我知道每个人的欣赏角度和思想境界不一定相同,但艺术是纽带,她能串起所有人的心,只要艺术家用心在表演,观众的心也就和你在一起!

相关文章关键词

《从赵本山到胡汉三》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