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唱响北方佛号经声
秋风带着八月轻寒如约而至,将医巫闾山西麓、细河左岸那片森林染成了一道红彤彤、金灿灿的颜色。森林的后面,有一座始气宇恢宏、结构古朴的禅院——双龙寺。这座始建于乾隆二年(公元一七三七年),位于义县县城东大榆堡镇西沟村七家子屯的古寺,因珍藏着乾隆皇帝亲赐的大磬和亲书的“佛光普照”、“药王圣会”牌匾而闻名于世。成为各地佛教徒所向往的辽西著名佛教胜地。
近半个世纪以来,双龙寺因年久失修,严重倒塌,无法进行正常佛事活动而默默无闻。从去年开始这个古老的寺院又开始名声鹊起,并不仅仅因为整个寺院从新复建,而是已经失传的中国佛教音乐北方经韵在这里被发现。
2011年8月6日,双龙寺的僧人们为一群特殊的客人举办一场特殊的唱经会,这些虔诚的听众并非是虔诚的佛教徒,而是来自省、市、县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沈阳音乐学院的专家学者和县文化局的领导们。
双龙寺刚刚复建,是什么让这些特殊的客人不畏车马劳顿,远道而来呢?
让客人感兴趣的,正是已经濒临失传、被双龙寺主持传法法师保存下来的中国佛教音乐北方经韵。
中国的佛教经韵分为南北两派,南方经韵以委婉、清秀为特点;北方经韵则深受古印度音乐的影响,又吸收了民间传统音乐的成分,呈一种古朴、典雅、庄重和肃穆的特点。两种经韵在艺术特色上各有所长。但由于种种社会原因,能够完整的演唱北方经韵的人已经寥寥无几。现在,北方大多数寺院做佛事基本上都用南方经韵。
沈阳音乐学院72岁的杨久盛教授为了寻找北方经韵,几年来,几乎走遍了北方所有出名的寺院,结果令他大失所望。今年春天,他在千山龙泉寺偶尔了解到,义县双龙寺主持传法法师保留着北方经韵典籍和传承了经韵唱腔,特意赶来拜访传法。果然令他喜出望外,这位年轻的法师不但能完整地演唱60多首音韵呗赞(唱腔),而且能熟练地操作各种演奏法器。
今年才31岁的传法,1980年2月6日生于义县高台子镇靠山屯村,17岁在千山龙泉寺剃度出家,26岁出任双龙寺住持,能够得到佛家先人的真传,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呢!
有一次传法到县宗教局办事,听说城西保圣庵有一位年近90岁的尼姑,法名宝法,年迈体弱,行动不便,生活困难,就上门把她请到双龙寺居住,每天无微不至照顾她的寝食。宝法非常感动,带着传法回到自己的小庙,在一僻静处挖出几本佛家典籍和5件法器,送给了传法。这些东西是她在文化大革命时为了躲避红卫兵搜剿埋藏的,已经40多年了。这些藏品中就有一本北方经韵《音韵本》。回来后,老法师不但一句句教传法唱熟了《音韵本》上64首呗赞,而且教传法操作各种法器也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由的程度。传法为了报答恩师的情意,也为了传承这项文化遗产,特意为师父举办了一场演唱经韵法会,请来录像师做了光碟,把师父演唱时珍贵的音像资料保存下来。
七年前,92岁的宝法法师已经圆寂了,今天在场的专家学者们还能听到和看到宝法老人的音容,即佩服传法的深情大义,又佩服传法的远见卓识。
为了给专家们再现古老的北方经韵,传法操鼓担任首唱,组织本寺僧人和几名居士合唱,还从外地请来宝法师父的亲传弟子道提、道学两位法师协助演唱。演唱从《六句赞》开始,时而深沉委婉、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形如流水、时而悠远绵长……,每一段赞子都有不同特色。演唱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到下午1点,只唱完《音韵本》上的一半赞子。沈阳音乐学院杨久盛教授说:“这么大量、完整、系统的保存佛教北方经韵的寺院到现在只发现双龙寺一家。”
佛教经韵是佛教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多用于僧人早晚课、居士超度、观灯施食、各种佛节祭祀等佛事仪式之用。北方经韵以演唱法理开导众生为宗旨,采用民间说唱方式,吸收了鼓乐曲牌、以及民歌、民间乐曲等多种音乐元素,使唱导音乐与净土宗教义结合起来,成为北方佛乐的代表。
专家们高度评价了双龙寺僧人的演唱。杨久盛教授是研究宗教音乐的资深专家,他说,佛教北方经韵从内容上又分为青庙曲牌和黄庙曲牌两种。青庙以汉民族乐曲为主,黄庙则继承了许多藏传喇嘛教古老的曲目。因此,青庙风格以庄重典雅幽静见长,黄庙音乐则刚强洪亮,粗犷有余。义县北距被称为“东藏”的阜新不到百里,境内就有喇嘛庙,双龙寺的经韵虽然以青庙曲牌为主,也有黄庙音乐的影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能保存到现在实属不易。
他还说,培养一个能演奏乐器并会唱经的僧人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近年来大多数经韵乐曲已不能被完整地演奏,一些传统曲目渐渐遗失。 我们要重视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早日列入国家各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