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曲曲折折临摹路

曲曲折折临摹路

2013-10-15 19:46 作者:皖平 阅读量:25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人啊,真是个怪物,稍有点忙,就会觉得身累、心累,盼望着万事消停;稍有点闲,就东想西想,感到寂寞无聊。于是,我闲来无事,就练练毛笔字,来打发日子。

找出早已束之高阁的毛笔,买瓶泛着浓浓墨香的“一得阁”,铺开旧报纸,摹着珍藏的《玄秘塔》,就开写了。小时候,在大哥的指导下习字,打下一点基础,但这几十年都没怎么摸笔,现在提起笔,小小笔尖,既轻又重,既柔又硬,真不知何去何从了。

大哥虽年近古稀,练笔不止,习书不辍,书法造诣在不经意间,已达到一定的境界。老家客厅,有他为老母亲书写的祝寿诗。我乔迁新居之时,他从几千里之外,专门寄来了条幅祝贺。老家古城,以他的名字举办过书法展;参加全国的书法大赛,获得过银奖;网上已封他为书法家,有自己的作品展厅。更可贵的是,他身体健朗,文思敏捷,不减当年

听说我要练书法,不善交流言谈的他,在电话那头,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地给我讲要领、讲要点。从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到正草隶篆,碑帖名家;还有笔洗笔架,纸垫压仿,诸多家当;执笔运笔,墨稀墨稠,都有讲究;还要交友拜师,耳濡目染,形成氛围。

只初步这么一说,使我感到,习练书法,可没那么简单,柔柔的笔尖下,好大的一个世界哟!有了指点,很多环节,恍然大悟,可少走弯路;有了任务目标,可充实生活,却又顿感压力,畏首畏尾,想打退堂鼓了。人啊,就是这样的朝秦暮楚。

但毕竟上了路,有了开始,迈出了小小的步伐。无论是写正写草,写大写小,写好写差,有用还是没用,想写还是不想写,一种无形的挑战,无言的牵挂,不紧不慢地牵引着我。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临摹。临了一阵子柳公权的《玄秘塔》,多少找到一点小时候习书的感觉,就不再满足于规规矩矩走正道,写正楷了。被龙飞凤舞的草书、行草所吸引,犯了像年轻人一样性急的毛病,不会爬,就想走,直接练草书了。选择《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一遍没有临完,就写不下去了。应了那句“看着容易,做起来难”的老话。又去书店,寻到了自己喜欢的《魏徵明行书碑帖.梅花诗》,习练了好几个月。初临此贴,就像原本无缰的野马,突然被拴在了桩上,那个不自由,不自在,学又学不像,抛又抛不开,胸中犹有四蹄乱蹬,很不爽快。习练了一段时间,就像野马被驯服,无奈地随缰而行了,但一放手,就又恢复野性,散马流缰了。临摹中,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对书法,喜欢是一回事,自己能驾驭又是一回事。

就在我对习练书法,心中充满无限困惑的时候,读到了余秋雨的《笔墨祭》,余先生广博的书法知识,大气磅礴又细腻翔实的论述,使我大开眼界。尤其“过于迷恋承袭,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毛笔文化的这些特征,……,在总体上,它应该淡隐了”的精辟结论,很符合我当时的心境。五四新文化运动,已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同时,也在人们不大在意间,转化了毛笔这种手段性的工具,用“钢笔文化”替代了“毛笔文化”。时至今日,电脑更是无处不在,手写毛笔字的使用价值,实在是微乎其微了。就连春联,特古老传统的习俗,都可以用电脑制作,打印出来。

本来以为,读了《笔墨祭》,可以走出习书法、临碑帖的困惑,撒手不练了。这世界上美好的事情那么多,做点什么不都行吗?但不知为什么,越是要放弃,越是会关注。也许是每个中国人,都会从骨子里生出的,热爱书法的情结吧。这种情结,在我的那段时间,已成为一种纠结。在练与不练,临不临帖,临谁的贴,学什么体等问题上,犹豫徘徊,在心中不停地打着笔墨官司。

我们可以张罗一个个对笔墨的酸楚祭奠,但我们对美,对艺术,对历史,无法说彻底再见。余先生在此文中,又给我们留下了大大的余地:“这并不妨碍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光耀百世。喧闹迅捷的现代社会时时需要获得审美慰抚,书法艺术对此功效独具。我自己每每在头昏脑胀之际,近乎本能地把手伸向那些碑帖。只要轻轻翻开,洒脱委和的气韵立即扑面而来。”

犹豫彷徨,只是思想的不坚定,信心的不足,行动上并没有放弃、放手。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一些惯性,我在家中的阳台和单位的办公桌上,都设置了文房四宝,这也是一笔小小的文化投资呢,怎么能说撒手就撒手呢!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就在这时,我聆听了人民大学国学院袁济喜博导的《国学十讲》,在《走向审美世界的国学》一讲中,他广征博引魏晋及近代著名书法理论家的论述后指出:“书法之妙在于其意境的灵动与精神的创造,由于意境的创造,使得书法能够以高度传神写意的形式之美体现出艺术美的特质。书法美肇自于天地自然,然而经过心灵的再创造,形成了特殊的意境之美,因而其陶冶心灵的魅力是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诗是以文字语言符号来表现性灵与精神的,它事先已经被文字符号所整理,而书法直接以非语言符号的线条来传达出人的情性,其意境更具纯粹美的意蕴。”至此,我也在心中得出结论,作为文字载体的毛笔字,是没有太多的使用价值了,但毛笔书法,作为一种美学艺术,国学精华,陶冶人生心灵和情操的重要载体,将青春常在,生命力永不衰竭。

心中的纠结被打开了,疙瘩也没了,练起字来,就更有劲头了。有了挫折,也不会再打退堂鼓,而是想办法前行了

这时,正好大哥从千里之外,给我带来了,他退休后,只身去北京求学书法,曾用过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印的试用教材,并一再勉励我:慢慢来,不要急。

细细研读大哥划过杠杆,记过要点的正楷、行书、草书教材,使我有所明白临摹的意义:我们要寻找达到成功最短最快的路,必须要探寻前人走过的路,今人走过的路,通过临摹碑帖,与古代及今时的伟人,用心灵感悟、对话,才能把他们走过的路,踩在自己的脚下;固守笨倔的自我是轻松的,但永远不能战胜自己,超越别人,要进步,就要从学习别人的好东西开始,临摹,便是捷径;临摹,需用心用脑,重复自己的错误,下再大的苦功,也没有价值,所以,要学经典,走正道。

我又上网看资料,听讲座,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了习练行书,直接从王羲之的行书本体入手,在书店,不仅买来了《圣教序》、《兰亭序》等碑帖,还买到了今年刚出版的,赵锦翔编的《王羲之•兰亭序技法精解》,因为便于入门,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地练习起来。

这次临摹,我已不再像刚扎笼头的野马,而像一匹温顺旷达的良驹,专心致志地去寻找千古大师的心路,享受经典书法艺术之精美,探索在平淡中的变化之奥妙

有此心态,也算初步走出临摹的困惑吧,习出的字,感觉也一遍比一遍好了。几天不写,心里就会觉得痒痒;心烦气躁时,写上一篇,就会神安气定。

无意间,读到了余秋雨先生近期的腾讯微博,也许,他怕自己著名的《笔墨祭》,会给今人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也许,因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比我们普通人有着更胜的书法情结。连续一段时间,他又大谈特谈起书法来了。天天跟着读,大获教益。下面还是用大师的话,结束这篇文章吧:

“书法实在是我们进入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简要读本。如果说它简要的话,并不是说它浅,它很深,它很高,但是图象一看就知道哪个人的人格结构。所以我们如果有机会练练书法,读读书法,追一追书法,崇拜崇拜一些书法,我们的浑身所谓的书卷气就会大大增加,我们的生命价值就会出现新的等级。”

相关文章关键词

《曲曲折折临摹路》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