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一句话的力量

一句话的力量

2013-10-15 20:44 作者:秦耕 阅读量:31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恩师竹红先生(1932------2004)已驾鹤西去八年矣。他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我时时还在梦中听他讲课。

我是农民的儿子,青少年时期,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供我上学。我读高中时,智力一般,成绩平平,既非高材生,也非劣等生,在学生中可谓“泯然众人矣”。

那时考大学很难,父母当然希望我考上大学,我也努力过,但就是考不上。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我是在农村戴帽初中班毕业的,英语、数学差得很,因而与正规大学始终无缘。这成了我此生最大的遗憾。

我在江油明镜中学补习时,对考大学的确有点失望,在苦闷中彷徨。一次在报上看到茹志娟自学成材的故事,尤其为她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所震撼。于是想将来干点写作之类的事。那时,的确不知天高地厚,选择了“小概率事件”。后来,在回家的路上,我与当时在学习当工人的师傅秦寿贵一起步行。他谈到竹红老师,从而我知道竹红老师了不得,是一个写作高手。那时,作为青年学子的我,非常崇拜文化人。

那时,我平庸,平庸才是我的本色。第一次参加高考,语文只考了39分(当时语文总分为100分)。那时,议论文我基本写不来,更不要说散文、小说、诗歌了。一次,我在竹红老师家里向他请教作文诗,老师仔细读了一遍,没多说什么,只是说:“多练练会好的。”我谈到我的焦虑时,听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考不起大学,靠写作也能吃饭。”当时,在一旁的师娘揶揄他就会冲壳子。漂亮的师娘的笑颜、动听的声音至今在我的记忆里还是那么深刻。

竹红老师因在《北京日报》上评论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而成名。在写作上是个快枪手,千字文一袋烟的功夫,五六千字的论文熬一夜就成了。他赞赏流沙河的诗才,却鄙夷流沙河的为人。他说,整流沙河是狗咬狗的斗争。他特别怀念平易近人的陈谦。竹红老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蒙冤二十二年,铮铮铁骨从未改变。

我是不幸之中的幸运者。没有那时残酷的阶级斗争,像竹红这样的名师就不可能发配到偏僻的农村中学。在现在,在乡初中要遇到像竹红这样的名师,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我赞同“名师出高徒”的论断,对“严师出高徒”颇有微词。名师之所以出高徒,是因为名师洞悉了行业中本质的东西,因而指导徒弟会点到命脉处,能为徒弟指引正确的方向。而仅仅是严师,本身没有什么本领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曾在初春栽过一次松树,死完了。后又在秋末栽了一次,又死绝了。最后问到农技站的技师。这位技师说,常绿树在热天才栽得活。于是,我在伏天栽了一批松树,这批松树居然活了大部分。从这件事上,我体会到一个非常质朴的真理:“吃屎还得投个老师。”

竹红老师这句话,鼓舞我在漫漫人生路上上下求索,虽九死犹未悔。再难实现的理想,也经不住执着地敲打。

我曾经是那么的无奈。一次我听见一位同学在厕所议论我说:“他写得出来东西,我立起就死了。”当然他没有看见我在厕所解手。我当时无言以对,默不作声。后来在家里,母亲看我读书写作,心里着急,讥讽我说:“写作那是文曲星的事。你写得出东西,我手板上给你煎鱼吃。”我回忆这事,并不是记恨母亲,我非常理解她那时的焦虑。前不久,女儿秦冕将我的散文《明天的阳光照不到今天的树叶》读给母亲听,母亲听得老泪纵横。

虽然我至今也没有靠写作吃饭,而是靠教书养家糊口,但写作为我的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强力支撑。一篇篇教育忧思促我专业成长,突出的教学业绩在学生面前树立了威信,在学校奠定了地位。

薄薄一层土,八年生死两茫茫。恩师呀,我常对孤月话凄凉,梦里长相忆。

2012/9/20草稿并修改。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一句话的力量》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