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喂养的村庄--天晴了要防天阴
小时候夏天去放牧,中午出门的时候,父母总要叮嘱带上避雨的塑料,但我总觉得那是多此一举,天空万里无云,骄阳似火,哪里会下雨?父母总是说:“天晴了要防天雨,有备无患”。而我就是不听。谁知有时天公往往帮父母的忙,好好的晴天说变就变,一会儿工夫大雨倾盆,来不及躲到避雨的地方浑身早被浇透。如果遇上雨下个不停,父亲总是会送来雨衣或是塑料,并且往往笑着说:“嘴还犟得很,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当然遭过几次罪之后,教训还是要吸取的,正如父母说的,有备无患嘛。天气的阴晴变化,也是自然的规律。
后来渐渐听到,许多无关天气的时候,大人们常说:“天晴了要防天阴”。这句话,听的多了,自然慢慢感觉到这句话不只是仅仅指天气阴晴的转换,人生的许多方面,都渗透着它的含义。比如有钱的时候,也要学会节俭,因为最终有一天你会陷入困境,如果没有防备,平时挥霍一空,到时就会举步维艰;但如果你及早防备,或许就会帮你渡过难关,重新迎来“晴天”。大人们曾经讲过一个“锅巴救命”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说是有一个商人常年出门在外,每次走的时候总要问他母亲喜欢什么,他回来的时候带上。他母亲却说自己只喜欢吃锅巴,只希望儿子每顿吃饭的时候把锅巴攒下,带回来她就很高兴了。儿子一听,虽感麻烦,但毕竟母亲的要求一点也不高,不像妻子每次不是金银首饰就是绫罗绸缎,也就痛快地答应了。每次回来的时候,母亲看见半袋锅巴,总是笑颜逐开。后来有一次,儿子回来时两手空空、面容憔悴,他惭愧地告诉母亲这次没能把锅巴带回来,让母亲失望了。母亲便问缘故,儿子哭着告诉母亲,这次出门遭遇不测,钱物被人洗劫一空,自己被扔在荒山野岭,靠攒下的半袋锅巴维持,才能回来,否则早就抛尸野外。母亲听完,语重心长地说:儿啊,为娘的不是真的爱吃锅巴,只是因为你外面做生意,有的是钱,不会考虑什么意外的。我让你攒锅巴,就是让你把它留下,以防不虞之灾,幸好这次它救了你的命,我的心血也没白费,但你就更应该明白“天晴了要防天阴”的道理。儿子这才明白,母亲喜欢锅巴的真实意图。
或许这个故事有着过多的巧合或是人为想象的因素,但它诠释的道理无疑是透彻不过的。村上人常常在谈论类似的话题时,为村子里一个姓张的人惋惜不已。那时我也知道这个人发了财,成了村上首屈一指远近闻名的有钱人,但正因为他太有钱,一家人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简直抢着挥霍,后来自然是坐吃山空,几乎沦为乞丐。还有类似的比如当权者,一旦手中掌权,便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从不去想有一天不当官了会怎样,结果以身试法身陷牢狱者有之;享尽荣华终致悲哀者有之,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所以“天晴了要防天阴”,是村庄一种内在的沉淀,它已深深铭刻在村子的骨头中,它以质朴的语言揭示了自然、人生、社会中荣辱、贫富、祸福、盈亏、满损等方面相对立而又相转化的哲理,它警示人们在严酷法则之下应该保持一颗清新的头脑,凡事既要有备而无患,也不可过犹不及。现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将来也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今天登峰造极目空一切,明天或许跌入低谷翻身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