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喂养的村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村庄的人对人情世故往往见怪不怪,比如某个媳妇,今天和张三媳妇形影不离,几乎要同吃同喝,明天又和李四婆姨叽叽咕咕,埋汰张三媳妇的不是。但一般情况下,哪怕再过一段时间,这个媳妇又来和张三媳妇搭讪,张三媳妇也会笑嘻嘻应承,看上去和好如初的样子。兄弟妯娌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就像老书上说的“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果某一人和另一人热乎的厉害,有事没事往一起凑,家里人就会劝说:还是不要黏在一起的一样,朋友也不是穿着连裆裤,你没听说过“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吗?走的太近,日后腻了,厌烦了,就见不上了。
或许村庄的人从自然界花开花落中得到启迪,因为村庄一带没有一种花能够常开不败,所以结合人与人交往,总结出这一规律。当然趋炎附势,乃是人之常情。这句话其实主要也是针对这方面说的,哪怕贫贱之交,共患难者大有人在,同富贵者凤毛麟角,所以才有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钱有势的时候,一则自己要树威,故以小恩小惠拉拢别人来彰显自己;再则别人出于私利,会有求于他,曲意迎合在所难免。但一旦其人势败,或者有求者哪怕十之一二未能满足,也会心生怨恨,积少成多日渐疏远,甚至全忘了昔日的恩惠,恶语诋毁,这样从前的所谓友谊也就无从谈起。
村庄的智慧就在于积淀,用丰厚的积淀推动发展。俗语的意义在于洞明世事之后让后来者不要重蹈覆辙。当然就这句话来看,并不是告诫人们不可保持长久的友谊,而在于提醒人们应该如何维护友谊。村庄的骨子里最讲究诚实,与人交往不带功利目的,才能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虽然人们信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那时受惠者说的,对于施惠者来说,要淡忘,这样才能无私无欲,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友谊也才能牢靠。老人们的告诫,是为了让年轻人对培植友谊之树有足够的心里准备,不要落入窠臼,只有用心培植的友谊之树才能常青。这方面最常见的事例就是两个或者几个志趣相投者合伙做生意或者创业,在艰难过程中,确实能够同甘共苦,但一旦取得成就,在丰厚的利益面前渐渐开始各自打小算盘,最终导致分道扬镳,连路人都不如。
前些年村上处理事务各种力量分歧较大,牵扯到重大利益的问题,往往“少壮派”和“中老年派”斗争激烈,后来“少壮派”中关系好的一伙拧成一股劲,推举其中一人,选举成为村领导,气得“中老年派”的吹胡子瞪眼。开始还行,渐渐这派“执政党”胡吃乱喝,吆五喝六,慢慢却相互在别人面前埋汰其他人不是,甚至揭短,并且揭露的都是“内幕”,没多久班子就垮台了,“中老年派”品尝在重新掌控大权的滋味的同时,就幸灾乐祸地感叹:终究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哪!所以,尤其是酒肉朋友,端杯举盏时亲密无间;一有间隙便无所顾忌,犹如花盛一时,鲜艳之后,枯枝败叶目不忍睹。
花落之后,来年还可再发;友谊破裂,却是难以弥合。所以友谊之树的培植,比培植花木不知多耗费多少的心血,但只要内心无愧无欲,能够以诚相见,肝胆相照,摒弃功利目的,是建立在人格的吸引力上而非功利目的上,那“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也就不是难免和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