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深圳的历史 (上)
深圳,又称“鹏城”,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岸,与香港山水相连。椰风海韵,细浪白沙,景色怡人,历来被视为“华夏南大门、连陲风景线。”因为一代伟人邓小平在这里用手画了一个圈,使得原先还只是南方的一个边陲小镇从而建成了今天的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深圳,是我们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也是我们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今天的深圳,已是我们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排名世界第四大的集装箱港口,中国排名第四大的航空港。
深圳虽然是一座年轻的新兴的城市,但不代表深圳就没有历史。深圳也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深圳”作为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康熙年间建墟。“墟”也是军事哨所的名称,那个时候,“深圳”驻有兵丁10名。
“墟”,本为乡村定期的贸易集市,交易完成后人们就会散去,不过在清康熙年间,新安县内的“墟”已发展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它们多形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深圳墟虽不大,却比较有名。
“深圳”这一名称,带有明显的地理痕迹,当地的方言客家话俗称“田边水沟”为“圳”或“涌”,“深圳”就是“深水沟”的意思。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今天的深圳河蜿蜒穿过繁华市区,“深圳”一名,就来源于它。
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纂的《新安县志》记载,深圳河在历史上不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涨起大水,居民来往十分困难,常有人“不知深浅,动遭淹溺。”为此,由负责当地治安的官富巡检司长官廖膺宠主持,于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桥”,此桥以石头建造,它就是今日“人民桥”的前身。
据考古资料,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深圳这块土地上,并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居住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区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们以捕鱼、航海维生,甚少农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开发。自秦之后,时属南海郡的深圳百越族居民统属封建中央集权统制,便逐渐融入了中原文化。
而汉代在深圳则已有了盐官之设。
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的东晋南朝250多年间,深圳开始进入了鼎盛时期,置东官郡,郡治在宝安县(南头),领宝安、兴宁等六县,管辖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阳一带,当时的宝安县辖地大概为今天的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区。
这是在深圳地区设立郡、县级行政机构的开始,也是深圳城市历史的开端。细细算来,已有1670多年的历史。
唐代中期起,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冲。深圳归入东莞县管辖,在南头设屯镇,驻有岭南节度兵。
宋代在深圳设有“巡海水师营”。
宋代以来,深圳成了中国南方海路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因为盛产食盐、香料,经济上有着重大的发展。
至元朝,深圳又以出产珍珠而著名。
明代是深圳历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筑南头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和大鹏守御千户所城。
稍后立南头寨,形成宠大的军事机构,为“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抵御倭冠、海盗以及其他外来侵略者。
有600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区的政治中心。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南头军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领下,在南头海域歼灭了葡萄牙舰队。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经南头乡绅的提议,在广东海道副使刘稳的支持与筹划下,在宝安故地建立了“新安县”,这里有取“革故鼎新,去危为安”的意思。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经济以产盐、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新安县居民已达到225979人。人口大增,农业生产和渔、盐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间,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相继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港岛、九龙和新界割让、租借给英国。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
以后其名称和隶属关系几经变动,直到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全国行政区域整编,广东省新安县因与河南省新安县同名,新安县复名改回“宝安”县名,治所仍设在南头城。
抗日战争时期(公元1938年),南头沦陷,宝安县政府临时迁往东莞县。
在革命战争年代,深圳人民为民族解放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别是抗日东江游击纵队,活跃在惠东,宝一带,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并将困于香港的文化人士护送到解放区,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的1953年,因为深圳联接了广九铁路,人口集聚,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宝安县治东迁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1993年1月1日,宝安撤县,设立宝安、龙岗两区,由深圳市直辖。
2004年,深圳成为了一座无农村的城市。
今天的深圳东门步行街,是原宝安县的县城所在地深圳镇的市中心。40多年前,深圳四周还大多是一片片的稻田,深圳惟一繁华的地方就是东门。
深圳设市后人们才称其为“东门老街”。
说起深圳老街,说起深圳墟的古老可以上溯至四五百年前的明代中期。
当时,罗湖一带相继出现了赤勘村(今蔡屋围)、罗湖村、隔塘村(今水贝村)、湖贝村、向西村、黄贝岭村和南塘村,几个村的族人在村落之间建起了集市,名为“深圳墟”。
“深圳墟”最早由民缝街、上大街、鸭仔街、养生街等几条街市构成,初具成为一个小镇的规模。
至明代晚期,东门老街一直都是方圆数十里名声显赫的商业墟市。至解放初期,深圳墟街的商铺依然是鳞次栉比,共有几百家,它们为深圳曾经的繁荣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1911年广深铁路建成通车后,深圳成为广州与香港互通的边陲重镇。民国时期,不少行业一度红火,南来北往的物资、客流十分壮观。
据说每每火车将要到站之时,就会有不少人在铁路旁边提前点燃火把,把约定信号的大字照亮;车上的伙计见到了信号,就会将货物从车上抛下,由接货人搬走。
到了1950年,在边境封锁之前的一年,每日大量人流从内地经深圳进入香港。为了应付急增的人流,深圳人在罗湖车站附近由杉木、树皮、沥青纸、铁皮等物料为主要材料建造兴起了一大片建筑群,集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于一体。此建筑群称为“新市场”。
深圳解放后,大量人流从全国各地涌来深圳轮候过关前往香港,港英政府采取了每日定额入境的措施,这时大量滞留深圳的过客,更使“新市场”地带商业文化越加兴旺。
那个时候这里的每个镇都有一个墟日,平时集镇上很难见到几个人,但只要到了赶墟的日子,那满街都是人来人往赶集的人。
传说当时赶墟的日子,龙华是369,观澜是147,布吉是258。而每逢农历的二、五、八则是深圳的赶集日,当地人称为“投圩”或“趁圩”。
邻近四面八方的村民带来丰富的农副产品来到市集交易,互通有无。
顿时,戴头帕、凉帽、穿围裙的村妇在这里穿梭往来。在这里汇聚了客家话、畲话、围头话、东莞话、南头话、潮州话……
那些小孩爱吃的什么岗稔仔、油甘仔、青梅、腊蔗、咸柿、杨梅、菠萝、沙梨……在这里应有尽有。
还有什么佳糕仔、凉粉、糖水食品、全记猪肠粉、刨冰饮品、钵仔糕、云片糕、油炸红螺、曾谭麻糖仔、德记卤味、达记客家焖狗肉、康记客家酿豆腐、伦记云吞面……许多小吃美食让人嘴馋驻足。
由于边防工作的需要,1950年开始,罗湖桥关口和文锦渡关口关闭,边境被封锁,香港、深圳两地的自由往来停止了。
“新市场”也从此走向萧条,继而消失。
至解放前,深圳镇的范围包括:谷行街与西和街连接贯通东西,西至铁路边称西门,设有火车小站。
小站往南约两公里是罗湖站,也是广深铁路终点站。谷行街全长1000多米,东面尽头称东门,与张姓湖背村相遥。
靠南边的永新街与徐姓南塘村相望。北边称北门,北门外是沙堆、旧电机房、晒布岭和坟场。
当年在深圳墟镇的西北面有一条布吉河,人们称之为“沙河仔”。
深圳人筑坝修堤蓄水灌溉,后来又把河水经北门街、南庆街引向南塘村以南至罗湖等村,灌溉大片农田。稻谷成熟季节,沙河仔两岸一片金黄。
坚固的堤坝经受住历年洪水的冲击,屹立不倒,人们称这堤坝为“陂头”。夏天,这里成为人们嬉戏游泳的好去处。
深圳圩是南塘、叶屋、湖背、向西、蔡屋围、罗湖等村人出于物资交流的需要共建而成的,那里有不少庙宇、祠堂、书院、碉楼、古钟、石板路和百年古树等古文物。
这里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农历七月十四前后,圩里便有十分热闹的民间活动,称为“打蘸”。
谷行街的中心会搭起戏棚,连续演戏数日,粤剧、山歌剧、木偶戏……整个圩镇弥漫着浓烈的节日气氛。
“上大街”曾是深圳繁华的商业街道,原是用大麻石条(花岗岩)、石板铺设而成,有两三米宽,长约四百米。1958年大跃进时,麻石被一些人一条一条地撬起掠走,铺上一层薄薄的水泥灰沙,日子一久变成坑坑洼洼的烂路。
上大街的天后宫历史悠久,由世界各地侨胞和国内热心人士捐资建成。
“蔡添记”的两层青砖瓦房是典型的晚清民初建筑,是著名革命烈士蔡子襄的故居。
位于南庆街的原鸿兴酒家,曾设立抗日指挥部,共产党人叶挺、吴有恒先后在这里担任总指挥。
遗撼的是这几处历史文物,在后来的旧城改造时先后被毁掉了。
据说“思月书院”是湖背村、向西村张姓族人建的百年书院,在1925年“省港大罢工”时是接待站,曾经接待过数万名罢工工人。现在东门步行街广场见到的“思月书院”,是1999年重建的。
深圳,当时虽然已是宝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城所在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毗邻香港,与资本主义一线之隔,特别是沙头角,更是“一条小街两个世界”,她的名声比其他的县城要大很多,并多多少少带有一点神秘感。
1953年,宝安县城从南头迁至深圳镇,市政工程逐步铺开。先后扩建了西和、谷行、中山几条街道,合并为解放路,还整治和完善了人民路。
深圳当时有两条柏油马路,就是现在的和平路和解放路,只是由于缺乏养护,路面显得比较陈旧破烂。
而当时的广深铁路在全国来说却是最先进的,所有的客运列车都已是内燃机车牵引,每天除了一般的客运列车外,还有一趟特快列车,但只停樟木头、石龙两个大站,车厢全部是软座、有空调,相当豪华,从深圳到广州北站,全程票价3.5元。
在深圳最值得炫耀的是深圳戏院,那时候的深圳戏院不但是软座而且已经安装了空调。当时在广东省只有两间戏院是装了空调的,一间是广州的友谊剧院,另一间就是深圳戏院。这就吸引了许多国家级的艺术团体前来演出,当年的中国铁路杂技团、中国东方歌舞团都曾在此先后演出过。用现在的话来说,深圳戏院还是相当牛的!
建于1960年代初的深圳戏院、新安酒家、华侨大厦当时被称为三大现代化建筑设施。另外四层高的新安酒家也是装饰讲究,不仅古色古香,还有中央空调,铺红地毯,这在当时国内的县级城镇也是绝无仅有的。
深圳镇当时有近三万名居民,也有农机一厂、农机二厂、农机三厂,有磷肥厂、酱料厂、无线电厂、饼干厂等工厂;在商业方面也有百货公司、糖烟酒公司、土产日杂公司、粮食公司、粮油食进出口公司等等,还有缝纫社、菜农社等集体企业。
无论是工业、商业、交通、银行、服务行业,作为一个县城应该有的,深圳也都有。而且深圳作为当时全国唯一的对外交往窗口,还有不少外驻单位,如湖南猪仓、湖北猪仓、河南猪仓、广西猪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