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从东风到清水

从东风到清水

2013-10-16 02:16 作者:挺好挺好 阅读量:31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因为与朋友一路出行,也想着再次跟这条留下过青春的特殊铁路近距离接触,便舍公路而走上了这趟客车,舍繁华的酒泉市区而走到确实有些冷清破败的清水。

从东风出发到清水,约227千米,早上7点半发车到中午12点半到达,整整5小时。这条铁路从东风还往北延伸几十公里,到达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建国营。沿线每10公里左右有一个小站,是为“点号”,据说有42个。这趟铁路的特别之处,因为全部是军人管理:开火车的,机修的,驻守点号的,巡道的,发信号的,以及客车上当服务员的,都是现役军人--士官,士兵,干部。这是全国唯一,够特别的吧。这条铁路起至兰新线清水站,穿越甘肃酒泉市肃州区、金塔县和张掖市肃南、高台两县部分地区直达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东风航天城中心。1958年筹建卫星发射中心的时候,首先开过来的就是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著名将领陈士渠率数万将士经过两年半的艰苦拼搏,完成了包括铁路线再内的发射中心基本建设。从此,这条铁路成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是当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物资供应、人员往来以及火箭、卫星进入场区的唯一运输保障线路。直到1999年第一条公路建成,才有了部分人员及物资的分流通道。

戈壁深秋的早晨略显寒凉。因为之前有首长打过招呼,我们到达火车站的时候已经有人引领了。“今天没有挂卧铺,全是硬坐了。”看他的胸牌是列车长,一个精干的小伙子。他恭敬地站在车门口迎接旅客登车。一共三节客车,开放的仅有一节。送我们的老人说能不能到另一节,列车员客气地说:对不起,那一节已经被单位包了。我一看,上车的全是军人。不知道他们是有任务还是到哪儿去集结,大家都带着行李。

来为我们送行的小熊说:今天有特运任务的,所以没有挂卧铺,真不巧。同伴说,没事的,就几个小时,有卧铺也睡不了,还要看看铁路线呢,好些年都没有看看铁路线了,这里的点号官兵、戈壁沙漠,都好有意思的呢。我也笑着点头。是啊,前些日子还跟铁路管理处有关人员说,有机会了到点号上看看士兵们呢。送行者也不再客气,那正好,你们就好好领略一下吧。

车开了,丽日阳光洒进车窗。除了列车员,一个车厢里稀稀拉拉超不过30个旅客。列车员热情地提着暖水瓶过来服务,我们赶忙拿出杯子来。刚出小城,窗外一闪而过的是远山、戈壁。除了列车喀喀喀有节奏的声音,就剩下有伴儿旅客的言谈、年轻列车员边打扫卫生边说笑着的打闹,以及目不暇接起伏绵延的戈壁滩。几位单行客有的呆呆望着远方,有的已经头伏着茶几假寐了。有同伴,即使再荒芜的路途也不会寂寥。我们就跟着铁路线边上的景物说起来。同伴说,“过去全家都住在这个叫2号半的地方,老跑着去十号(卫星发射中心生活区),也不知道累,现在坐车上才知道也不近呢。住的是什么?是地窨地,就是半截挖到地下,上边找一截土墙,搭出来的房子。出门要踩着梯子的。”有没有班车,怎么不骑车子呢?我问。“那里有班车啊,自行车都是后来的事了。再说,那时候家里也没自行车呢。”是啊,当年生活更艰苦啊。我们刚来的时候,还什么都要票呢,为要个自行车票,经常有人到服务处机关吵架呢。这我都知道的。人过中年,回忆起往事跟昨天一样清晰。“常常记不住刚刚说过的话,但对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她说。是啊,人到一定的时候,就要回到过去,因为只有从过去才能真正领悟现在,明白明天。

列车走走停停,每个点号都下几个人,卸下或装上些物资。卸下的是上级分配的,装上的是分发到更小单位的。有的点号一个班,十个左右人,周围好远没有人烟。“你说他们怎么呆得住?都是些90后的孩子们呢。最大的老士官也不过80后啊。”“这就叫奉献,就叫献青春。比起我们的父辈来,现在条件好多了。”同伴的回答引发出我遥远的记忆。那是一个冬天的夜晚,我回老家探家乘火车到途中一站下车,要等次日上午过来的班车。晚上8点发车,下车已近12点。想到连队借宿,又不认识人。正好遇到也从列车上下车换乘的一位老师傅。他看我形单影只,问我在哪个单位,到哪里去。听明白了说,跟着我吧,到公寓去住。当时我那感激的心啊,无以言表。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位老铁路,建国前参加解放军,作为铁道兵上过朝鲜战场,转战南北,1958年就作为技术思想过硬的尖子被选调到航天城铁路上。跟他们一起的还有一大批人。巧的是,那位带我住宿的老师傅,就是后来我认识的同伴的父亲。我从来没有跟同伴和他的父亲讲过曾经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但我经常利用假日去看望他,倾听他讲过去的故事,成为少有的忘年交朋友。

“你爸爸身体挺好啊。作为老铁路,他是为航天城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令人尊重。”

“算了吧,什么受人尊重啊,人一老,就没用。干了一辈子,还不到3000块的收入,我妈现在病得不行,也没什么办法诊治,有什么用啊。快80岁的人了,越老越固执,非说这里最好,我和弟弟处谁那儿都不去,害得我们天天牵挂着。要住近些,多方便啊!”同伴说起老父亲来,爱恨交加。老人确实固执,因为让他跟着子女的事情,我还跟他交流过。他的意思是,自己过着好,航天城住习惯了好,外边噪噪杂杂的,一点不习惯。

“他也是想着不要连累你们,让你们没有负担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过好心不一定是好结果,路途遥远,确实让你们难办呢。”

“没办法,一辈子犟死了。”

老人的犟,是一辈子奉献精神的凝结。他把青春奉献了,一生奉献了,剩下的就是对于这里一草一木的眷念。到哪里能放下这份眷念呢?听说他曾经在儿女那儿都住过,最后还是选择回来。他曾经跟我说过:“我这辈子就这里了,哪里也不去。”他口音里那个“去”字非常有特点,一听就知道是山东靠海那边的人。“我们是新五旅的兵,当年跟着徐世友打过去的。”说起过去,他满脸是自豪。“朝鲜那时节,唉,那炮打的,满头脑聋聋的。不知道死了有多少人。”“你能活过来,也是幸运的人啊。”他频频点头:“谁说不是呢。”

你爸他们这辈人真不易啊!“嗯,确实。”旅伴点着头,眼睛像被外边什么风景吸住了般。循迹望去,那是一个小车站边绿树枝上的串串沙枣,玛瑙般一串串红红的在轻风里摇曳,煞是好看。“喜欢吃沙枣?”“是的,特别喜欢。当年在点号住的时候,天天住树上爬,味道好,而且也抗饿。”“呵呵,你也喜欢,想不到的。我以为就我们乡下的孩子们喜欢。”“其实我们这里的孩子,跟乡下的也没多少差别,都是散养大的。爸爸一上铁路特运,好些日子见不到;妈妈到五七大队卸车,不到太阳落山看不到回家。粮食买不回来,我们就得省吃俭用,妈妈休息就带我们打沙枣,度过困难的日子。”

“想不到,想不到。”确实想不到,这座今天闻名于世的城市当年,竟跟乡下我的过去差不多。印证我这样想法的还有航天城历史纪念馆里的文物标本:骆驼剌面的面团,榆树叶做的窝窝头,沙枣……

“要知道你这么喜欢沙枣,前几天去摘些你好带着。”

“前几天好像还没熟好呢。”也是。

走着,列车驶入一片沙丘之间。我认出来了,这里就是有名的“70公里”大风口处,是铁路全线风沙最严重的地方,“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一刮风铁路就被沙子淹没了,因此点号上的战士们担负着养护检修铁路的重任,以确保铁路行车的安全性。曾听一个小战士说:“清沙的时候,火车离人不到10米,清一节沙子火车走一节。火车走不动,有些旅客也下来帮着清沙子。大家拿着铁锹,边清边跑,有一种上战场的感觉。”列车从一个个再一次开行时,车下站着的士兵无论多少都排着齐整的队伍向列车敬礼。多么崇高的敬礼啊!这群可爱的年轻人,扎根戈壁,甘于寂寞,用自己的青春热情换来了中国航天铁路大动脉的畅通与安全,所有人应当给他们送上最崇高的敬意。

终于,到清水了。正点。路上上来过一群士兵,大家一起下车。听大家议论着他们到清水的事情。原来,是铁路官兵各单位组织的篮球赛,移师清水营部进行。怪不多那么多大个子呢。好,若有时间,还能看看他们的比赛。

接站的几位战士接过行李送我们进招待所。好几年没来了,过去热闹非凡的招待所冷冷清清。哦,旅客真的太少了。转车的除了我们,竟然再没有一个人入住。看来,时间改变的东西,有许多都是意料不到呢。

天有些阴,祁连山被大片阴云笼罩着。招待所门前就是兰新线繁忙的线路。列车一列列飞驶而过,到让我想起曾经,那繁华竞逐,那人来人往,那不可能想到的今天明天……

2012年9月27日

相关文章关键词

《从东风到清水》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