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逝去的不要再来
“向××学习”这样一句话,或者是一个题词,也是一个口号,又可能是一个批示。曾经是某个时代的主旋律,响彻神州大地,传遍每一个角落,那个人也因此红遍大江南北,家户喻晓,又成为好多人要学习的榜样,甚至是某些人的偶像。现在依然如故,可现实又有不一样的反映……
在小学课文里,每每读到某个人为扑灭山火、为抢救公共财产、为集体利益……而牺牲,文章里那沉痛的语句、带着哀沉语气确实可以使人眼眶打转。那里面的人物永远是光辉高大的形象,老师总是说那样的人物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只是从课本里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所认识的也是课文里介绍的。我们按照老师讲的,课文里有的,习题试卷的答案,要记住这个人这个事有关的关键时间、地点、事件、结果、思想。这样,考试的时候才有可能做对,所以这个人很重要。
每到一个特定的日子,从校园的黑板报上就会酝酿出一版又一版的好人好事;在教室的班会上,这些好人好事成为了主题;在一系列各种围绕这种主题的活动随之展开,像演讲、话剧、朗诵……一浪接一浪,一波又一波,我们由此点燃了热情。虽然整个气氛洋溢着我们当时并不是很了解的意识,但应该那是不错的,因为好人好事。
在星期天的某个时候,各条马路、大街、巷头巷尾,冒出来大量系着红领巾的身影,有一面红色的旗帜引人注目,一队又一队分散着的“好人好事”小组,拿着扫把,听从老师或者大队委的安排,挥动手中的扫把,把每个角落,各个卫生死角一扫而光。这一天,环卫叔叔阿姨们应该很欣慰,可以不用很辛苦,有这么一大堆帮手。当地的报纸电视台也可以取材,在当天的报纸版面、新闻时段有了报道的材料。活动结束以后,老师布置作文,学生们本来愉悦的脸上马上黑成几条线。
从小学到大学,类似的活动一直像传统一样存在于我们的校园生活。从开始洋溢着新鲜感、饱含着满腔热情,到后来的趋于平淡,归于形式,只开花不结果,有果实的也是小小的半成品。这样的宣传,这样的活动多了,便成了一种自然,像一阵风刮过,却刮不动什么。没有热情,但意识中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可不好的是可能会变成麻木,当一种危机出现的时候,才会觉醒,不想遇到的结果已经出现,无法补救。
到大张旗鼓地宣传各种榜样各种精神各种好人各种好事时,每个街道、建筑、公共场所挂着的一条条的横幅,醒目的向人们展示着,恰恰说明这个社会缺乏这些东西,必须提醒人们,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人物。
路不拾遗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很少有人将捡到的一毛钱上交,甚至不屑一顾,捡到一张大钞往往也是入自家口袋。小时候有一次捡到10元钱交给老师,受到表扬之后,心里乐滋滋的。不过十年左右光景,现在已变了天地。那首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现在都有人怀疑是不是真的。
我们不会在街上看到有人跌倒,立马上前帮助,因为有可能惹一身麻烦;我们不会在开车的路上,看见有人招手而停车,因为不知道那是不是劫匪;我们不会随意的听完某个机构的号召去捐款,因为不能肯定钱是不是用来买LV了;我们不会毫不犹豫地去医院献血,因为不晓得血液是否会成为谋利的商品;我们不会带着笑容的回答路人的问题,因为……
所有这些的发生,是因为我们吃过亏,上过当,被好心当坏事,我们没有可以承受一切这些带来的痛苦的脊梁,我们很脆弱。所以,越来越多人有顾虑,不敢去扶老人,不敢物归原主,不敢热心助人……除非有足够的资本,否则不要去做。
我们的社会在变得冷漠,热情局限于熟人之间,微笑固定于买卖之间,积极周旋于供求之间,除了可信任的人,其他都是必须戒备的异类。又因为这样,我们常常碰壁,谁也不让谁,硬碰硬,看谁有能耐。只有利益才是最好的朋友,只有利益,我们才可以和气生财。这种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简单化,势利化,是多么渺小,诚然利益重要,可唯利是图始终是小人的龌龊,我们不需要这种泯灭良知的小人利益。
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被汽车来回辗转,奄奄一息,过往路人的目不视之,撒手而去……不断重播在世人面前的镜头,在视觉和心灵所受到的冲击,像无数尖刀刺进每个人的胸膛,哪个人不心痛,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礼仪之邦的国度,可笑、可耻、可哀、可悲吗?每个人都沉浸于深深的反思中,但愿我们可以找回曾经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