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尤子随记

尤子随记

2013-10-16 06:15 作者:尤子 阅读量:33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2012-7-12

扛着行李走在淋过雨的山路上,边走边等母亲来接我,可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一个人影也没有见到。车还在四川的时候就给母亲打过电话,我知道她在家会很忙所以才早早通知她的,可这会儿也不见她来,心里难免有些沮丧,可也很能理解母亲,毕竟她一直都忙。边走边想,直到还有十多分钟就到家了也不见母亲身影。

本来今年假期没有准备回家,可后来父亲打电话来说母亲在家里太忙希望我回去帮点忙。其实,父母很希望我能回家,不过我也很乐意回家。等我大学毕业后,除了过年,我还有多少日子在家呢!和父母相见的日子越来越少,父母害怕,我也害怕,害怕他们以后的生活在不停的盼望中渡过。

过了不一会儿,母亲背着一个背篓从山路的转角出现在了我的面前。背篓太大,母亲太瘦小,母亲显得有些灰色滑稽,早先就在电话里听父亲说母亲瘦了,亲眼看到,瘦得让人心疼。母亲的头发有些乱,勉强还看得过去,她似乎没有想过好好花时间去梳洗一下。

“都走到这儿了啊!”

这是母亲见到我的第一句话,也许母亲是忙到忘记了时间。

“恩。”

“你走得快,我也就锄了一块地的草。”

母亲像是怕我有所想法而为自己解释。

母亲说是她要替我背行李,看了看母亲瘦小的身体,我只是让她背我的包,像皮箱什么的我就放在背篓里自己背。看到满身大汗的我,母亲虽然想帮点忙,可她明白她自己的劳力根本不太好,也只得让我自己背。

母亲想得很是周到,她知道路太滑就给我带了一双雨鞋。可我并没有穿,在大城市里呆习惯了干净,看到脏脏的雨鞋,我不愿脱下自己的鞋去穿它。是啊,母亲那么忙哪有时间洗这些东西,农村多数就是因为山里活太多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收拾。谁都想要一个干净的环境,可和生存比起来,干净与不干净就显得不是那么十分的重要了。

母亲后来问我为什么上学期学校没有给我2000块钱,她说大一一年都有的,为什么现在没有了。我真不知怎么和和她说,由于上学期成绩不太理想,所有没有拿到钱。我心里有些愧疚,明知这也是我唯一能为家里做的,我却没好好学习,要是她知道我的学业并不是十分的优秀,我该怎样面对她那双失望的眼神啊!没办法,我也只能找些理由来为自己开脱,心里只是希望后面能够拿到钱为母亲减少负担。

2012-7-14

母亲说今年雨水特别多,所以一到家看的满是荒芜。那方土屋已经破烂不堪了,瓦被风刮成了错乱的坟茔;屋檐边瓦下的木梁都已湿透了,被水浸泡后发霉的木梁只要轻轻用力一捏就会烂成一团泥;瓦上的青苔像一张岁月的黑布将土屋紧紧的裹住,生怕这方土屋会在时光中轰然坍塌;那几张去年我和父亲为防漏雨一起盖好的风布也被风吹在了另一个地方,像是伤口处贴错了的药布;土墙有好些地方被雨水冲蚀了,墙体变成了一张张瘦弱而无奈的面孔。

走进屋子,一股霉味冲进了鼻里,特难受。细看才发现家里的桌椅什么的木制品都已霉得不像样了,什么东西都染上了霉,像是不可幸免的传染般。我想找个地方坐下来,看了看,都不敢坐,最后只得到灶台边的干柴上坐着。

汗水湿透了我的衬衫,想找件衣服换换,找到自己的衣服却发现也都长霉了。母亲见我不想换就说:“你先将就着穿穿,天晴了把衣服都洗洗再穿。”将就,是啊,我也只得将就;如果小时候,母亲可不会把将就两字用在我身上,她最多会说:“不穿,着凉了就去喝大粪!”母亲对自己的儿子说出将就一词说明她已经把这个曾经吃苦耐劳的儿子当成大人了。有的人会说,怎么这么不懂得谦虚说自己吃苦耐劳;其实,我只是实话说说,我认为自己吃苦耐劳是和与自己周围年纪相仿的一群年轻人作比较;小时候,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己的生活,心里总是觉得不开心,那时的我,多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后来,我成了这个山村唯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而一切,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一家人都归功于当年我家和别人家不同的贫苦生活。

母亲问我吃饭没,我说吃了。其实我一下了火车就坐汽车往家里走,但一看到家里的情景却不想吃饭,我休息了一会儿后就自己烧水把所有东西都洗一遍,自己洗好后才放心去做饭吃。也许,我真的习惯了干净。虽然当年在农村上学的时候一直都没有干净过,可现在我怎么也无法适应家里现在的情况。

在母亲眼里看来,城里的生活就应当是干净的。如果母亲知道我的想法,她应当会是高兴吧!这么多年来,这不就是她想要的吗!她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在城市里生活一辈子,她辛苦辛苦送我上学不就是想让我摆脱农村吗!

2012-7-20

回家看到外婆在我家,外婆已是满头白发,她瘦得皮包骨了;虽然外婆前些年皮肤还很白,可现在也长满了老年斑,在高中学生物时就知道老年斑意味着什么;佝偻的身体每得走一步都颤颤微微的,仿若一阵风就会将她刮倒。先前在电话里母亲就给我讲过说舅妈和外婆常常吵架。这次外婆来我家是打算就在我家住下了,她和舅妈实在相处不下去了。

外婆老了,耳朵也不好使了,跟她讲话很费劲,她听不清也总爱曲解别人的意思。舅妈始终是别人家的人,她受不了外婆就和她吵,舅舅在家有时也会吼外婆。上次舅妈和外婆吵架时说了一句:“你滚到你女儿家去呀!”外婆来到我家向母亲诉苦,母亲知道一切也不只是舅妈她们的错,母亲也不好说外婆什么她就只有能安慰外婆。外婆从来没有想过上大姨家,大姨离我家就几分钟的路程。大姨不喜欢外婆,她觉得外婆难侍侯爱小气。

外婆似乎是这个社会里多余的人,没有几个人能够忍受她老后的残态。母亲是外婆唯一的依靠了,若母亲也像外婆其他儿女一样,那么外婆以后的生路将会在哪里呢?她会对这个世界绝望吗?

在我看来,外婆犯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那就是她抵抗不了岁月的侵袭而苍老。我想外婆唯一的安慰就是她还有我母亲,母亲不像外婆的其他子女,母亲总是很坦然的面对外婆的一切,即使外婆有时总爱做错事。母亲常和我说,外婆年纪大了,她要做什么就让她去。记得回来第二天,外婆看见地里的白菜死了些边上的叶,她就把所有的母亲准备一天割一点喂鸭的白菜全割了回来,母亲好声好气的对外婆说那样做不行,无法改变的事实,母亲就没有说什么,若是换作是舅妈她们,我想外婆又得挨骂了。

外婆来我家前,她周围的邻居都劝她不要来,他们说女儿虽是亲生的,可毕竟是女婿家,外孙毕竟不是孙子,他们认为我会有什么想法。我从来也没有对外婆有什么想法,她来我家,我欣然接受,不从其他角度考虑,就单讲母亲。外婆毕竟是我母亲的母亲啊,母亲是孝女心疼自己的母亲,而我,为何不能做一个孝儿心疼自己的母亲而心疼外婆呢?

2012-7-25

回家没几天父亲也回来了。父亲每个月都会回一次家,每次回来都是拿钱回来的。父亲在煤厂干活,他主要负责打钻。父亲所在的煤厂就在四川开江县的一座大山里,那座山在我家的山上也能看到,虽然看着见,可父亲每次回家都要花上半天时间。我家所用的每一分钱都是父亲从那座远山处带回来的,而带回家的钱都会有一大部分打在了我的卡里,其余就留着母亲支付家里的开支。

父亲回来时天快黑了,当时我正好锄完草去摘菜,父亲回到家见没人,他出来找我们,看到很少见到的我他说了一句:“这天太热了。”他似乎找不到更多的话来和我讲,而我也不知讲什么才适合父子的久别重逢。在见到父亲前,我就在想要怎样才能表达出自己在外面真的很想他,可一见面一切都派不上用场。可能是我多想了,我总在想父母会不会有一天会认为我不再想他们,我在外面的世界将他们忘得一干二净。我很想让他们明白,不管我在哪里,不管我在干什么,我都会很想念他们。也许他们早就明白,一切都只是我一个人的瞎担心罢了。

父亲穿着一件白衬衫,没有扣上扣子,裸露在外的黝黑的胸堂在夕阳下显得十分明亮。父亲的头型还是和去年我走的时候一样,没有过多的修饰,永远只是一厘米左右的平头。父亲的脸孔显示出他那个年纪特有的成熟与稳重,即使大笑,也透露着生活的经历让他沉着冷静的神色。

父亲在矿洞里吸了太多的炸药烟,父亲刚回家时吃不了什么东西,他整天胃里冒酸。真的,我很难想象我的父亲是怎样忍受住天天在山里熬过来的,他的活本来就累,想吃吃不下,却必须天天忍着。

父亲说他等我大学毕业就不在里面干了,这话在我高中时也听到过,那时他是说我高中毕业就不在里面干了,可,因为我却让父亲一直呆在那种地方。下个月我走的时候又要带走七千块,家里屋里漏雨弄房顶又要八千,钱,在所难免又成了我家的难题。

作为他的儿子,我现在能回报他什么?我想了很久,后来发现,我只要好好的发展,过上幸福的生活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因为他是我父亲,作为孩子的父亲,那就是他最大的愿望。其实,父亲可能不知,作为儿子,我的愿望是希望他的生活不再那么辛苦劳累。

人们常说养儿能防老,也许那是作为父母的一点私心,可是,他们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付出的是我们一生也无法补还的。

2012-7-22

今天是大暑。在东北呆了两年的我有点不习惯家里的高温,重庆,出了名的火炉。重庆这个地方,在我看来,若没有酷热的天气,它将是我喜爱的城市之一。正是由于重庆的酷热,我对它少了些许喜欢,但,我出生在重庆,我的整个中学时代都在重庆渡过的,我又不能说不喜欢。只能说,喜欢重庆只是因为家在这里罢了。一个家所在的地方,我怎么能去不停的找理由说它的不好呢,我应当做的是找它的招人喜爱之处。离开重庆在别人面前总得说自己家乡的好吧,不过,一切都只能说明我对自己的家比较看重。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在离它市区很远的山区却是没有归属的。人们说起重庆,大家都到的就是它的霓虹灯的炫丽与建筑的华美,而我想到的只有农村那片我生长的土地。对,没有归属,农村不属于任何一个城市。人们谈起的城市只是它的城市。在学校期间经常有人问我家是哪里的,当听到我说是重庆的时候,很多人赞叹到:“重庆,好地方啊!”而我,已不再想把话继续下去。

虽然今天是大暑,可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热,至少早上是这样的。五点多就被母亲催起床,时间还早,即使天亮了也没有见到太阳的踪影。母亲不知今天是大暑,她在忙碌的生活里忘记了那些对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的东西;在母亲看来,与吃的、能挣到钱的相关的才是生活的重点。

今天也刚好是赶集的日子,母亲要到集市场上去买点东西,我待会儿也要到地里去锄草。可能是大家都忙,姐今天起得特别早。姐把昨晚煮的粥和菜都热了一下,姐肚子里的孩子过两个月也快生了,也难为她起这么早;我在学样里都是习惯在将近七点才起的床,虽然每天被母亲早早叫起床时我的眼睛都睁不开,但是,我却没有什么抱怨,毕竟家人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我只有假期在家的这段时间会如此而已。

吃了几大碗粥就带上手套和草帽上山了。地里的玉米被风吃得东倒西歪,像是在战争中倒下的尸体,一切显得那么狼藉。母亲今年的心血基本上都被大风和连续不断的雨水给毁灭了,上天的喜怒哀乐总是无情的将别人的辛勤劳动嘲弄。种庄稼就得靠天吃饭,天不高兴,大家都跟着遭秧。

早晨那会儿虽然凉快,可在地里呆了不一个多小时候太阳出来了,空气开始变得燥热。玉米叶把手划出了很多伤痕,没有风使人热得发急,滚烫的汗水流过伤痕,形成一阵钻心的痛。

庄稼,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一切。我小心翼翼的把有些倒在地上的玉米扶起来,然后锄掉周围的草,心中希望着能够有好的收成。最近一直在锄草,手掌已长出了手茧,那些水泡也成了厚厚的肉茧。对于常在学校读书而相对较少干活的我似乎腰也总爱疼,就像姐说的,我在学校养得细皮嫩肉的了。记得回家第二天从池塘洗衣服用背篓背衣服回家,最多十公斤的衣服就把肩给勒出了血印。但,我一点也不拒绝干任何活,因为我既可以减少母亲的劳累,我也可以锻炼自己。小时候干的活比现在多,那些年,除了读书就是干活。我很多时候比较感激于自己家庭的贫苦,因为我并不是一块学习的好料,正是由于家里的贫苦让我有了莫大的动力去学习。也许,人真的该感谢命运里的那些艰难困苦。

2012-7-29

人,总是不那么完美!我的母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

母亲虽然吃的苦是很多人都没有吃过的,对于我作为她的儿子,我只能说她能吃苦。可是,能吃苦并不能改变我对她的有些事的看法。

在我的记忆当中,只要父亲在家,母亲多数是在床上吃的早饭。我们稍大点就会问母亲为什么要在床上吃,她说她是因为坐月子起了早床导致她后来只要起了早床就会觉得浑身无力。农忙时,母亲因为不起早床,为了干完活,她总是在别人都回家吃午饭了她还会在山里与太阳作斗争。我向来就不信这些,我记得去年我有天早上骗她说大姨来我家了,她二话没说就起来了,结果当天她什么事也没有。对于母亲这点儿,我真不知她到底是怎么想的。每个人都知道,早晨起床是件困难的事。可母亲将其与坐月子连系起来,我实在难以相信。父亲年轻时脾气虽然很大,可现在好多了,他总是很将就母亲。既然父亲都那么的将就母亲,作为儿子的我还有什么可说的了,我只是偶尔拿这些来逗一家人开心,作为饭后的话题。我就总结了一点:母亲不爱起早床。

母亲,有着东北男人的性格,她宁愿干山里的活也不愿意在家里收拾屋子什么的,这也导致我家始终都比较乱。我和姐幸好没有遗传她这一点,不然的话,我的女朋友要多吃点家务的苦了。

母亲还有点随性,不爱记事。去年我和女友去大姥家,大姥让母亲回家转交给女友的一百元钱她也是后来才想起来,她也只能等到明年过年时再给女友了。印象最深的还是母亲总是把买在家里的东西给忘记了,若是吃的东西,发现时准坏掉了,而发现的人总结是我和父亲。就连像核桃这么一大袋东西都烂在仓里。

母亲其他不好的什么,我却找不到了。人,也真奇怪,缺点也就那么些,再找,也找不到了。

人嘛,除了缺点就是优点了。

2012-8-4

在我房间的一张红色旧木桌上有个盐箱,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高还不足20厘米。破旧的低箱上写着加碘食用盐,因此我想它一定是个盐箱,我想我当时是找不到其他的东西来装书才找的它吧!记得当年衣服也是用纸箱装的,相比一直放在床上算是好多了。盐箱里装的是一些书,里面的书都是我上大学前从中学里的所有书当中选出来放在里面的。细看了一下,里面有《中华上下五千年》、《英烈传》、《十日谈》、《海底两万里》、《水浒传》、《边城》、《动物世界》、《唐诗三百首》、《英汉词典》、《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还有一本八七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下册,除此之外还有几本文学杂志和两本中学时的毕业留言。本来应当还有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本的合订本,只是后来上大学时借给了一位朋友至今也没有归还。

虽然有几本书,可并不是都是自己想买的。高中时代可以这样说,我从没有想过买任何一本书看,不过《十日谈》、《海底两万里》、《动物世界》这几本却是上高一的时候买的。我并不是因为刚上高中有浓厚的兴趣,而是学校要求每人买几本去献爱心,每买一本贫困山区就得一点钱。看了看书的价格比书店便宜不少也就买了那几本,不过书的质量真是不太好,刚买的书就发黄得像古屋窗户上的黄窗纸。《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却是初中的时候学校说要建图书馆,每位同学至少要捐一本,我也就上校的书店买了它,可后来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图书馆没有建成,书也就留在了我这里。

其余几本都是初中的时候就有了。初中时,学习兴趣较浓。当年的自己除了要求自己课堂成绩要拿到全校第一,就是课外文学方面也不能输了任何人。箱里的书,除了《边城》基本上都没有看完过。看得最多的也就《中国现代文学》,里面有很多文学大家的诗、散文、小说、戏剧等。《中国现代文学》可以算得上是对我写作最有帮助的一本书了,它和其他总是一种文体的书不同,有诗、有散文、有小说、有戏剧,看的人不会太乏味也会各类型都有所了解学习。

我不知为什么,自己有的书不爱看,偏偏别人的书就爱看。中学时,我曾借过别人的《钢铁是样炼成的》和《格林童话》来看。《钢铁是样炼成的》是我看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我看得最认真一部小说。记得当年读书的时候总是抱着它不放,在学校熄灯前、在下课时我都没有放下过,最终,在我看完后被学校的教导主任在我同桌上课看时给没收了,书虽然没了,不过我却从保尔的事迹中体会到了一种我所欣赏精神。《格林童话》是我在姥姥家看的,只要姥姥没有活要我干了或是作业做完了就会坐在沙发上看。《格林童话》有三大本,不过它是由很多小故事组成的而且当年的我也喜欢童话,因此我是一口气将它读完的。在看这两本书时,我总会想到这书是别人的,我害怕再也没有机会看了,我每次看的时候都特别的认真,而且决定一定要将它们看完。可自己有的书,总认为以后总有时间可以看的,这样一拖再拖而读一点儿就放下了。也许我有我的劣根性——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这点书,对我人生到底有没有帮助?至少可以说对学习没多少影响。我的大学同学里只有一个是女生,其余人都不怎么爱看书,他们不也同样考上了重点大学么,从这点想,似乎我看的那些书对我没有多大的作用。上大学时,班里似乎也就我一人爱写点东西,虽然水平有限,偶尔运气好也会得点小奖。我很多时候不理解,为什么就我爱写,他们就不喜欢呢。我想,如果我不写东西,我的课余时间只会是两种,要么学习,要么玩游戏。也许,写作是我在大学逃离学习的枯燥和玩游戏的荒颓的新出路。我真希望箱子里的书就像是一箱盐一样,永远一样,却永远给你无限的能量。

这么些年过去了,我几乎没有时间去翻开它们了,我是不是要把它们留给后人?社会里有很多藏书却不爱看书的人,多数只是为了显得自己有学识。我是不是这样的人呢?说是吧,却没有几本书;说不是吧,却多多少少有几本放在那里的书。如若我真留给后人,我想他们也最多是把书看成我死后的墓碑一样,特殊的日子才会看上一眼。不过,最好是留下来,毕竟,后人有时也会想怀念一下的。

很多东西只是某人的一厢情愿罢了。我离开这世界时,后人施舍给我的墓碑只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他们若是懒得打发一个乞丐时,精神也可以寄托在其他东西上,我,可有可无,何况那几本不起眼的书。

不争的事实是,我现在没有小孩,我也没有老得半截都要入土的样子。盐箱里的那些书,我父母不会去动他们,灰尘也只是轻轻的降落而怕打扰了他们。就那么些,还是由我慢慢的将他们一一读完。读完,呵,时间又是定在以后的某个时间,某个,死的一刻。

相关文章关键词

《尤子随记》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