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揭秘锡伯“祖匣”

揭秘锡伯“祖匣”

2013-10-16 06:36 作者:西山来人 阅读量:31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中国的锡伯族共同信仰的祖神是喜利妈妈和海尔堪玛珐,喜利妈妈是锡伯族崇拜的女祖神;海尔堪玛珐是锡伯族崇拜的男祖神。现在学者们已公认,“喜利妈妈”是无文字时代,采取结绳记事的原始家谱。就如同汉族人的家谱一般,表达一种后人对祖先的尊重和信仰。

可是辽宁省义县的锡伯族,除了供俸喜利妈妈和海尔堪玛珐之外,还有一种独有的敬祖形式,在居家北墙的西北角供有一个木匣,被称为“祖匣”。 “祖匣”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从不许族外人观看。就是族内人也有一生没见过里面装的究竟是啥。

义县的锡伯族为什么要供“祖匣”?这个神秘的“祖匣”里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笔者走访了大量锡伯族家庭和锡伯族老人,终于使这个300年前留下的悬迷得到了破解。

义县锡伯族的来历

要想破解义县锡伯族“祖匣”的秘密,首先要了解义县锡伯族的历史。

义县是锡伯族主要居住区之一。全县18个乡镇,有17个有锡伯族。到2006年统计,全县锡伯族人口已达12020人。全国现在有锡伯族人口近19万人,义县锡伯族占全国锡伯族人口的7%。也就是说,全国每100个锡伯族人,其中有7个是义县人。

义县的锡伯族是何时从何地迁入的?1927年出版的老《义县志》和1991年出版的新《义县志》都没有记载。走访全县所有的锡伯族老人,他们都一口同声说先人是从长白山随“龙”(老罕王努尔哈赤)打仗来的。锡伯族家庭没有详细的家谱,只有简单的谱单,俗称包袱单子,只记载着每一代人的名字。其中高台子镇桑土营子何世明家的谱单有一个简单的谱序:“余遵先人之遗训,追溯世系之由来,考厥我祖,发源于伯都纳(吉林扶余)。后因满洲人入主中国,选为军人,随驾从征,由东往西,拨往义州……。”

这个谱序基本说清了义县锡伯族从何而来,为何而来的历史事实。从众多的锡伯族谱序中也能推断义县锡伯族来的年代,我们搜集了27户锡伯族家庭谱序,最多的传到14代,最少的传到11代,平均已传到第13代,以25年为一代计算,13代就是325年。这说明300年前义县就有了锡伯族。

另据《锡伯族简史》记载: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又调锡伯兵到义州(义县)108名。

从锡伯族老人一口同声的讲述,谱单序文,到史料记载,都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三百年前,一支由108名锡伯兵组成的队伍,带着他们的妻小共计500多人,从都伯纳晓行夜宿,被清朝政府派到义县驻防。后来这些人在这块土地常住下来,成了义县最早的锡伯先民。现在的义县锡伯族就是这支锡伯兵的后裔。

祖匣里的秘密

三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义县锡伯人对“祖匣”里的秘密守口如瓶,甚至对嫁到锡伯家庭的汉族媳妇同样保密,没人能知道里面装的究竟是啥。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我们曾多次到供有“祖匣”的锡伯族家庭走访。锡伯族人待人客气,可一提打开祖匣,都被他们婉言谢绝。市里的专家同样对“祖匣”感兴趣,王光和杨金会两位专家特意到义县协助我们工作。最终多亏德高望重的老县长关玉福的帮助,我们的愿望才得以实现。这位80多岁的锡伯族老人,亲自带着市里的专家和我到全县各乡镇走访锡伯族家庭,使锡伯“祖匣”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第一个为我们打开“祖匣”的,是义县九道岭镇李金村74岁的韩玉良老人。他家的祖匣不是木匣,而是用柳条编的圆篓,放在西屋西北角木架上。两旁赋有一副对联:“敬祖先年年增盛,孝父母月月平安”。横批是“慎终追远”,可见锡伯人对先祖、对父母的孝敬和崇拜。

老人净过手,在香炉上燃上一炷香,默默祈祷一阵,才把圆篓取下来,放在圆桌上,打开篓盖,小心翼翼的取出5个用红绸子包裹的包,露出一层又一层的的黄表纸,最后进入我们眼帘的是用布做成的立体人形,高约30公分。这5个布人有男有女,五官、四肢齐全,着装清朝打扮,男形脑后的大辫子梢上都系着二枚古铜钱。韩玉良老人告诉我们,这5个布人就是他们这支锡伯人的祖先。祖匣供在屋西北角,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不可更改。祖匣平日不能打开,只有同宗同姓有许愿祭祀才能请出祖宗(布人)。大的祭祀还要请萨满主持仪式,唱神歌跳神舞。以求先祖保佑,心想事成。

韩家这个圆篓里,还装有铜条制成的萨满神帽1个,木制海东青2个,萨满腰铃2个。这个萨满神帽的形制非常特殊,中间插有一只张开翅膀的海东青,前后有3只瑞兽角。王光老师认为。这件器物是锡伯族历史文化最神秘的表现,瑞兽是锡伯族崇拜的亦兽亦神、半兽半神的图腾物,而海东青则是萨满传说中,沟通天地间人神信息的神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信仰,这是锡伯人最原始的自然崇拜。

神帽、海东青和腰铃,是萨满做仪式用的器物,在民间已经很少见了。韩家能把这些东西保存至今,因为韩玉良老人曾经是锡伯族职业萨满。

接下来老县长带着我们又到另几个乡镇看了十余户锡伯家庭的祖匣,全是用木板做的,里面装的全是用布缝制的人形,全都供在北墙的西北角上。所不同的是布人有大有小,数量有多有少。最少是3个,最多8个,九道岭镇孙百屯老何家供的是3个,高台子镇桑土营子杨玉波家供的是两个,而头台乡万佛堂吴凤华家供4个,高台子镇北偏坡子村关升恩供8个。这些锡伯家庭只知道这些布人代表祖宗,究竟是哪辈祖宗,哪位祖宗就不知道了。

悲壮的历史故事

对于现在的锡伯族,或许人们还不太了解,这是拓拔鲜卑留在大兴安岭嘎仙洞一带看守祖宗神庙的最后一支族群,人口很少。依附后金以后,历经了一场又一场磨难。清朝统治者因战争的需要,强迫锡伯人离开家园,到各处征战,经历了“东北的锡伯族西迁新疆戍边”,“新疆察布察尔锡伯人部分北迁霍尔果斯守边”,“东北锡伯回迁黑龙江”和“盛京锡伯兵赴云南征战”四次大迁徙。而小的迁徙频频不断,给锡伯人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

义县的锡伯人同样深受其害。108名锡伯兵带着家眷从千里之外的伯都纳到义县驻防,其实也是一次牵涉,正是锡伯人的宗教信仰和不断迁徙征战,才催生了义县锡伯人供奉布人祖神的的特殊敬祖习俗。而这个特殊敬祖习俗的后面,隐藏一段古老、悲壮的历史故事。

三百年前,有一支锡伯人走出大兴安岭,迁到松嫩平原一个叫伯都纳的地方。这里的江水象银子一样洁白,象甘露一样甜美;这里的牧草肥得好象都要滴下油来;这里的草原上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落着南来北往的天鹅、鸿雁。锡伯人在这美丽的地方打渔放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里原来是科尔沁蒙古的属地,到公元1693年,后金的势力到达这里,科尔沁蒙古王公,台吉将锡伯部众献给清政府,被编入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后金统治者对锡伯人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从此厄运不断地降在锡伯人的头上,一批又一批锡伯人被充军,到各地打仗。

公元1700年又有一道指令下到伯都纳:抽调108名锡伯丁壮充军到义县驻防。被抽调的家庭哭声一片,知道奉命远调他乡,很难再回来与亲人相见,不忍分离又无可奈何,就把留在当地的爷爷、奶奶、父母和其他亲人的衣襟扯下一块,带着身上,想念亲人时拿出来看看。

这些锡伯兵带着妻小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长途跋涉中的艰难困苦来到义县,安定以后,就按锡伯人的祖神信仰,把衣襟做成布人,谁的衣襟代表谁,装在祖匣里,供在北墙上,因为他们知道伯都纳在义县的西北方向,所以祖匣都供在北墙的西北角。逢年过节祭拜。以示不忘。这样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布人成了义县锡伯族供奉的祖先神。

义县锡伯族供奉布人祖先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锡伯先民留下的由图腾崇拜发展到祖神崇拜的一种宗教信仰,是对自己的祖先怀有一种宗教式的崇敬的情感,也是锡伯先人留给后代子孙的精神财富。由于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这种习俗已渐行渐远。

相关文章关键词

《揭秘锡伯“祖匣”》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