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孔子哲学思想的“命”与“道”

孔子哲学思想的“命”与“道”

2013-10-24 06:42 作者:木言 阅读量:26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人在完善到一定程度后,接着要做的就是推己及人。因为人若不得道是不能推己及人的,他只有得道,才具有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理、智、信等品质,而推己及人又是儒家对得道之人的要求之一。可以想见,推己及人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作为得道之人,你已经完善了自我,已处于“达”的境界了。

孔子从来就不探究身后的事,他只活在当下;孔子也不问鬼神之事,他只在乎人间。这点可以从《论语》的有关章节中知道: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怎样去侍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侍奉好人,如何能侍奉鬼神呢?”季路又问:“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如何知道死呢?”

——《论语》(先进第十一)

子不语力、乱、怪、神。

孔子不谈论的有: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论语》(述而第七)

儒学是一门扎根于大地的学问,是一门生发于内身的学问,是一门培养践道者的学问。孔子不谈论鬼神,然而他经常谈及的一个话题是“命”与“道”。

天命是“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在我看来,儒家的“人”强调的是社会属性的人,儒家的“道”是“人走向完善的道路以及达到目的的方法”,那么儒家的“命”也应是人走向完善以及达到目的的因素之一。

显然,在“人”的两侧,有“命”与“道”,在“人”的前方,有“完善”和“达到目的”。这里“完善”是“达到目的”的前提基础,“达到目的”意味着“完善”有了最终归宿。这样,儒学就成了一种使人不断自我完善的灵动的价值体系。

我认为,从某种层面上说,“命”是人完善的客观因素,是不可改易的;而“道”是主观因素,它需要不断地自我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在不能把握“天命”的缺陷下,只能求索于“道”。

人在完善到一定程度后,接着要做的就是推己及人。因为人若不得道是不能推己及人的,他只有得道,才具有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理、智、信等品质,而推己及人又是儒家对得道之人的要求之一。可以想见,推己及人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作为得道之人,你已经完善了自我,已处于“达”的境界了。但他人未必如你,如你也就不用你去推己及人了。你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但他人会设身处地地为你着想吗?他人不会认为你有醉翁之意而心怀鬼胎吗?未必!所以你必须做的不仅是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还应该使他人也学会站在你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这便是一个思想同化的过程,也就是去完成推己及人的使命。

这样,儒家思想便在一个广泛的社会层面上成为封建时代的意识形态,从而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了。

相关文章关键词

《孔子哲学思想的“命”与“道”》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