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笔会
所谓笔会,即以笔会友也。笔会多系文人墨客集聚之场所,均以探讨其文章、交流其书画,以提高写作技能和书法绘画技能为目的;以弘扬中国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为主导。
古人的雅集今人的笔会,从形式和意义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有人说古风盈盈的书画雅集只是文人士子们推崇的一种活动,多以书画唱和为清高嗜好,或是以书画交流之雅事来彰显自己的超凡脱俗。
东晋王羲之所著《兰亭序》,就是在永和九年三月,由41人聚会于兰亭后写出的;初唐的文学家王勃也是在“滕王阁”雅集后,写出了不朽的名篇《滕王阁》序;明代大画家唐寅的《西园雅集图》也在叙述着雅集的盛行……我们惊讶于他们风情万种的心绪,欣赏他们风流倜傥的潇洒,惊叹他们风华绝代的才情,鉴赏他们翰墨飘香的作品,我们还能从他们厚重的书画文化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深远意义。我们近现代的前辈吴昌勋、任柏年、齐白石、丰子恺、张大千等人,也都是雅集的积极参与者,书画艺术的传承人。
今人的笔会也是随时随地都有的。各地的文人雅士、书画爱好者以及诗词书画的社会团体,都会以各种理由和需要集聚一堂,以笔会友,切磋交流,研讨技艺,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在中秋、国庆两节来临之际,内江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庆国庆迎十八大老年书画展”,就在人民公园举办了两区(市中区、东兴区)三县(威远、资中、隆昌)夕阳红霞润纸张的书画展出。参展的“夕阳红”之作,浓浓地浸润着一抹“夕照黄昏”的美感。
书画看展,要的是细细品味,感其笔墨的独到,赏其意境的美妙,享受赏心悦目的画面,并从中得到启迪,获得灵感。在画展上为观摩学习而乐此不疲,这种贪婪,往往会让你乐而忘返。这不,停留的时间过长,就误了张大千美术馆“尽看川桂翰墨缘——内江•柳州书画联展”的盛大笔会。
笔会交流,所得到的是能与书画大家直接的沟通和交流,甚至能得到名家的点拨和指教。哪怕就只是欣赏,也会惊叹书画名家们运笔的神妙,会被其作品的灵性感染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如果你是收藏者,还可以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得到名人的真迹。更何况看书画名人在宣纸上走笔浓转淡,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有幸赶上了圣水寺的“中国中川第一禅林首届桂花礼佛节”的书画笔会,这个笔会是这次活动中“桂花礼佛法会”、“赏桂品茗”、“圣水禅林首届桂花礼佛节书画展”中的一项。觉得不虚此行,但又非常遗憾昨天的错过。
跨进圣水寺的庙门,就有了一种清净寂定的心境。门内两位做接待的禅师尽职地端坐于书案后。隔壁佛殿内莹莹的烛光伴着袅袅升腾的香,和着咿咿呀呀低声吟唱的清音,仍似寂天寞地,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下子就能感觉到“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的意境。
再往里走,天井回廊幽幽,禅林静谧安宁,这里已经没有了礼佛节开幕时禅院内群众和佛教居士出席活动时的热闹,也没有了络绎不绝赏桂品茗的朝觐者,有的则是来自于梵宫内山上山下、禅林院廊中飘着的金桂清香。那和着细雨,搅着水雾,伴着梵音,缭绕着神秘的幽寂,揉着润润的香萦绕于身萦绕于心,犹如飘浮于云朵,有那么点仙仙欲醉之感。
忽感廊转径回,又见一宽大的佛寺院坝,正面大堂门楣上那条大红横幅跃入眼帘:“圣水寺首届桂花礼佛节书画展”。噢,台阶上大门两则早已是书案齐备,书画名家们正抻纸挥笔,书法丹青就瑰丽出品了。廊下众多的熟面孔中有老师有同学,他们悠闲地品着桂花茶,云集一起交流座谈,品茗赏桂,好不惬意。我急切地在他们中搜寻着,我希望我要找的老师罗解东能在里面。
罗老师挥毫泼墨后的佳作正随着他飘向大堂内。我紧随而上,一睹了他墨迹未干的四尺斗方:一幅“春江水暖”的墨荷图在讲述着绒鸭戏荷的场景。我不得不惊羡老师构图的巧妙和素雅,挥墨的肯定和洒脱。在这里,我见识了罗老师除精湛工笔仕女图外的又一风格,并得到了老师对我的拙作诚挚的点拨和指导,使我此行受益匪浅。
所以说,书画笔会是你吮吸书画知识的墨池,是你广结书画益友的游艺场所,是你丰富自身文化生活的所在地。
书画笔会不但能积淀书画文化,还能促使笔会组织产生新的发展动力,扩大其知名度。更因为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艺术,它还是沟通心灵的载体,所以它更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书画笔会,除圈内书画者雅集之外,更多的可以服务于社会,可以让这种传统的充满书香气息的游艺活动带上浓重的公益色彩,即以笔筹措资金,赈灾、扶困、救贫。书画笔会,会让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更具特色,也会让“书画之乡、文化之乡”更具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