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穿越,只因心有恒久信念
——“年度最佳影片之一”《战马》观后
《战马》,是斯皮尔伯格继《拯救大兵瑞恩》后的又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它改编自迈克尔·莫波格的同名儿童小说。
根据小说的情节,电影将时代背景定格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也许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因为在大多数人所了解和熟悉的战争电影中,绝大部分都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
无聊、残酷、绞肉机似的一战过于单调乏味,也缺乏传奇,更致命的是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一战的历史。能在这样一段陌生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中,展现一段段鲜活的故事、塑造一个个有质感、有个性的人物,这本身就是一项奇迹。
影片《战马》也荣获了奥斯卡金像奖6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混音、最佳音效编辑,虽然最终在颁奖典礼上铩羽而归,不过一部影片能获得奥斯卡6项提名已是莫大的荣誉,更印证了《纽约时报》、《时代杂志》、《滚石杂志》、《芝加哥太阳报》等权威媒体“年度最佳影片之一”的赞誉。
一
电影一开场便是广阔的英格兰德文郡农场,原野上一匹小马驹的诞生,吸引了一个小男孩的目光。随着男孩目光的追随,小马驹也在流利的画面中慢慢长大,也许这是它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日子。山坡上,小男孩从口袋中掏出了一个苹果喂它,可小马驹并不领情,嗅了嗅便在母亲的召唤下跑开了,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正面邂逅。
和母亲在一起的快乐日子总是短暂的,当小马驹可以独立生活的时候,就会被无情的农夫拿去卖掉。离开时的小马驹极力挣扎、玩命回头,远处的母亲在圈里拼命跺脚、跳跃、悲嘶,却也只能无助的面对分离。以前人们常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但我想这一点也许太过武断,因为大部分动物都会表现出他们真实的感情,而人类却时常不讲感情、甚至极度无情。
小马驹的名字乔伊,是他的小主人阿尔伯特给取的——也就是那个曾喂它苹果的小男孩。它是阿尔伯特的父亲,前皇家骑士因战致跛脚残疾的泰德赔上全部的家当换来的宝贝。
在拍卖场上,醉醺醺的农夫泰德在与自己地主的激烈竞价中,以30几尼的高价买下了小马——他的那种不顾一切的执着,让我震撼并激动着。就只为在人群中看到的那一眼,从此心里就种下了信念。这匹马非我莫属!为这位残疾军人坚守和执着感动。那是一份历经苦难之后的镇静和宠辱不惊的淡定,这一份历练,让他慧眼识宝,乔伊的闪光,让他心中豁亮并疯狂!有价值的生命,值得所有懂他的生命不惜代价去追逐!
乔伊跟阿尔伯特的相处是诗意而美好的,但是面对来自地主的重压,阿尔伯特不得不忍痛给乔伊套上枷锁犁地。在众人的围观和嘲笑声里,乔伊不负重望,终于完成任务!这是它和阿尔伯特面临的第一个人生挑战!却是那样的悲壮,但让人热血沸腾!我爱着你,我不得已扬起皮鞭,你一定能理解此刻我的心。让我们一起完成使命。这是我们的命运给我们的考验!乔伊和阿尔伯特,心灵的交会之光照亮了那个雨后的山岗!信任,爱,坚持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人与马之间跨越战争的友情也由此建立。在我看来,乔伊之所以如此忠诚依赖阿尔伯特的原因,在于当别人将它视为玩物、视为耕地的工具、视为下贱的畜生的时候,阿尔伯特却用一种平等的态度来将乔伊当作他真正的朋友。投我木桃,报以琼瑶,马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桀骜如乔伊放下尊严去和阿尔伯特耕地,所以他听从阿尔伯特的一切指挥,所以他在穿越了整场战争,只是一个口哨,就回到乔伊的身边。
二
随着那片原本是不毛之地中的大头菜发芽生长,乔伊也破茧成了一匹英姿飒爽的骏马。从此他们形影不离的奔驰在乡间小路上,与地主儿子的汽车赛跑、与车上的美女调情……这是乔伊与阿伯特最快乐的日子,一切是这么的祥和与美丽。
然而,希望与现实往往是有很大差距的。所谓的世事无常正好说明了接下来的故事,地里的大头菜在一场暴风雨后全部被毁,农夫在悲叹自己时运不济的同时却得到了妻子爱的安慰,这样稳定的感情对于当今中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正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在这一刻被完整否定。可精神上的慰藉,却解决不了实际存在的问题,佃租依然困扰着农夫,如影随形。
不幸的战争开始了。英国军方向民间大批收购战斗物质并征兵。迫于生计的农夫泰德将乔伊卖给了军队,好在乔伊的新主人是一个极富善心的骑兵上尉尼克尔斯,他答应阿尔伯特在战争结束时将乔伊还回来,这让阿尔伯特的心稍有宽慰。就这样,在经历了快乐与辛苦后,他们最终还是不得不分离。临走前,阿尔伯特将父亲当年在皇家骑兵营中的锦旗拴在了马缰上,并说:“我发誓我们会再见面的,无论你在哪,我都会找到你,我会把你带回家……”
这是一句掷地有声的承诺,虽然他的对象是一匹马!
宁静的田园生活渐渐消失。幸运的是乔伊的新主人依然懂它,疼惜它。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的。乔伊能得到尼克尔斯的青睐,那是缘于它自身美好的品性,它那矫健的身躯,那出众的外形和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高贵而硕健的气质!在训练比赛中它坚持不懈,后来居上。在跟随其发动的突袭战斗中勇往直前,毫不畏惧!勇者,面对困难,总是与众不同,哪怕是为此承担苦难。一个优秀的内在,支撑起了乔伊。闪光的特质让它注定成为受人瞩目的星星。
然而,尼克尔斯上尉最终战死沙场,这样一个热情、正直、英俊、自信的军人,在最终即将牺牲之时,眼里流露出了巨大的恐惧无力与哀伤。这就是战争。生命在此没有意义,人格再次毫无价值,大多数的士兵,只是极个别人膨胀欲望的机器,用以杀人和被杀。当战火纷飞,死亡无需原因。于是,这个帅气的脸庞,在我们还没将他牢记以前就以落入尘埃。
要提一下的是,在尼克尔斯上尉哪儿,乔伊遇见了一个重要的朋友,战马拓松。二者颇有惺惺相惜一见如故之感。在英军偷袭德军军营一战中,二者皆成为“战俘”,它们天涯同命紧紧相依,那种苦难中的相互支撑令人动容。在德军的下士手里,黑马拓松不肯套上马套拉车往医院运送伤员,但是乔伊主动示范,它知道这是命运的安排,不如此,就没有存活的希望,在苦难面前,要学会适时的低头,忍耐,这是唯一出路!黑马懂了,乔伊和战友得以存活!而远在德文郡的阿尔伯特却收到了前线寄来的一个包裹,包裹带来了尼克尔斯上尉手绘的乔伊画像,也带来了上尉的死讯。悲伤的阿尔伯特看着远方,他知道,也许乔伊已经在那场偷袭战中丧生,但他还是决定去找回自己的马……
不久,在德军阵营,乔伊和拓松遇到了它们的新主人,一对驯马的兄弟。哥哥为守住对母亲的“我一定平安地将弟弟带回家”的承诺,他骑着大黑马拓松飞奔在行军队伍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弟弟,并一把将其拉上了马,他们骑着乔伊和拓松一路狂奔,天黑前躲进了一个老旧的风车房里。弟弟依然在责备哥哥,说不应该带他当逃兵,这样父亲会为他们感到羞耻的。但哥哥知道,羞耻的背后一定会是一个家庭的庆幸。在那个狂热、好战的年代,逃兵会被世人所鄙视,更会让一家人背负几辈子的耻辱,但是又有什么比活着更为重要呢?毕竟他们才只有十几岁啊,看着他们幼稚的谈论女人,前人也许该为这场战争的发动和存在而感到愧疚。
但现实远比想象中的残酷,很快两兄弟就被德军督战队从风车房中找了出来,在缓慢的风车旁他们被来自祖国的子弹无情射杀,因为逃兵这项重罪是无需军事法庭审判的。这一刻,夜还是那么宁静,在督战队卡车灯的映衬下,更显黑暗;这一刻,他们不是战士,这也不是战死,这是处决,一个时代的处决!每个时代会都造就有限的英雄,也会造就无数的悲剧,而这两个客死异乡的德国小男孩,只是无数悲剧中的一角……
然而,在这段历程里,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类面对承诺与亲情,不顾一切甚至牺牲性命的伟大品质。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牺牲,这样不顾一切的从行军队伍中带走弟弟的行为并不值得,可是,人性是不能量化计算的,不存在所谓值不值得,善良、诚信,这些美好的品质是不该放到天枰上的,是无须一定要有结果的。
三
兄弟的二人死去,乔伊却很快遇见了他的第四个主人,小女孩艾米丽。艾米丽父母早亡,与爷爷相依为命,她美丽大方、聪明善良,身上充满了生命的蓬勃与希望。她将乔伊视为自己的小马,真诚的对待这两匹战马,真诚的对待生命,像掩护一个人一样的掩护两匹马。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故事的最后,在爷爷婉转的话语中,我们知道,艾米丽死了。战争里的死亡是不需要理由的。生命被践踏、消失,竟无需理由,这无疑是对生命的,对人性的挑战!艾米丽,这样一个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希望,如此可爱的一个的小女孩,她的死亡,无疑是对我们的最重一击。战争,是屠戮,是对人类底线的挑战。
短暂的幸福之后,乔伊和拓松再次落入德军手中,乔伊的第五位的主人,是为德国军队配送物资的士兵。他其实并不算乔伊完全意义上的主人,只是对乔伊和拓松颇为照顾而已,在整部影片用温情、用美好的人性渲染之后,终于在此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暴虐与残忍:这才是战争!在这里,生命的价值仅仅是运送物资与炮弹,一旦失去这种价值,等待它们的将是死亡。然而那几吨几十吨沉的炮弹,哪怕是马也是承受不住的。很多很多的战马累死了,很多很多的同伴在奄奄一息的时候就惨遭杀害。乔伊的战友拓松也受伤了,在拓松被挑选上运送炮弹之际,乔伊挺身而出。
最震撼的是乔伊代替大黑马拓松拉坦克的时候,它回头一望,带血丝的黑色眼珠尽在不言中啊——它眼泪就掉下来,我觉得它俩就是战场亲兄弟……
想起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段子:孤儿院里有个女孩生病需要献血,男孩犹豫了很久,终于举起卷起袖子的胳膊,咬着牙,终于忍不住问:“阿姨,我什么时候会死?”这时,人们才明白,原来男孩一直以为献血就会死啊……
其实,在看见那被击毙的头马,看见遍地的马尸时,或许乔伊当时想的就是自己替朋友送死去了。
也许这就是电影的微妙之处——总是在环境残酷的令人难以接受之时,给我们带来生命的光辉。
四
在德军巨炮林立的另一头是英军纵横交错的战壕,阿尔伯特与他的好友还有德文郡地主的儿子都在战壕中苦苦支撑着,这是他们前所未见的密集炮火。从这一点我们倒是可以看出,大英帝国为什么可以称霸世界三百年之久?第一是国家有难,无论富贵贫贱都共赴国难的精神;第二是他们文化中所尊重的荣誉感,让所有能成为军人上战场杀敌的人们以崇高荣誉感;第三是他们团结,面对一切意图破坏其祖国的所为所表现出的团结。
炮火纷飞的战壕中,阿尔伯特并没有放弃寻找乔伊的信心,他甚至还随身带着乔伊的画像。在一次战壕冲锋中,他救了地主老爷的公子,阿尔伯特对他大喊:“我们都是德文郡的骄傲!”——两个人冰释前嫌,毕竟在这种血肉横飞的战争环境下,儿时的小矛盾比不上生与死。之后,阿尔伯特与他的好友奇迹般的攻入了德军战壕,却又遭遇了毒气,生死未卜……
的确,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军速度是按每天几百公里来计算的话,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军速度就得按每天几米来计算。没有摩托化部队、没有重型武器、没有战斗型飞机,双方只有在战壕中、在毒气、机枪和炮火中一次次发起自杀式的冲锋,这是极其残忍的绞肉机式战争,而且极其无聊与机械。
而在此时,随着对面德军一门门大炮的到位,大黑马拓松已经累得四蹄发软,它倒下了。乔伊也要坚持不住了,但它不肯到下,它也不能倒下。因为它心中还一直闪烁着那个与主人阿尔伯特重逢的梦想,还有那个重回家园的梦想。这梦想支撑着它一路跋山涉水。为此,它只能看着战友在极度疲惫中濒临垂死。
弥留之际,拓松犹如回光返照般的猛然抬了几下头,看了看乔伊,或许它还有什么迷恋吧。可就在这时,英军的坦克来了,看护它们的德军老兵被同伴拖走,离开时他哭着向乔伊大喊:“快跑、快跑……”
在这战争的废墟中,这位老兵的呐喊似乎开始喊醒了那一息尚存的人性之美……聪明的乔伊借助公路坑洼处跳过了坦克,但却受惊于身边的炮火,它开始疯一样的逃命。从德军阵地冲到了英军阵地,又从英军阵地冲向德军阵地,在战火纷飞的战壕上,它一路狂奔。乔伊是勇敢的,是忠诚的,是坚韧的。但是乔伊是真实而有缺点的,作为战马,它竟然不能够跨栏!在阿尔伯特第一次带领它跟地主的儿子飙车的时候,乔伊就无奈的把主人甩出了栅栏外。后来在法国农庄小女孩艾米丽训练它跳高跨栏,它表现出来的顺从和乖巧以及胆怯让人感到温暖和可爱!它没有克服这个障碍。它并不完美!但是正是这份不完美更让我感觉到英雄的真实和生活化。这才是真正的人性,真正的光芒四射的品质,因为它夹杂着生活的灰尘。
慌乱中,乔伊被设置的带刺铁丝网缠身而无法动弹,看到这里我以为电影就应该结束了,因为没有人会来救它,它很快也会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但幸运的是在黎明昏暗的曙光中,战场两边的德军与英军都发现了乔伊的身影,他们开始用不同的叫声来吸引乔伊,但最后都发现了它被铁丝束缚的情况。
温情的故事再一次俘获了我们的心。英德两军依旧在对峙,面对被困住的乔伊,一名英国军人举起白旗,走向战场,在满是弹坑形成的水洼中,他祷念着圣经中的诗篇,一步步走到乔伊面前。十分遗憾的是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带切割铁丝的钳子,无法解救乔伊。可就在此时,他的一个转身发现自己身后站着一个德军士兵,手拿钳子对他说:“我觉得你可能需要这个,用它来切割这些带刺的铁丝。”
在简单而尴尬的寒暄后,他们开始商量如何解救乔伊,当他们发现仍然缺少一柄钳子时,德军士兵向自己的阵地大喊:“我还需要一把铁丝钳!”于是本场电影中最喜剧的片段来到了,从布满铁丝网的残垣断壁后同时扔出了十几把钳子,这是德国式的幽默吗?
接下来,他们在闲聊中剪掉了乔伊身上的所有铁丝,并用投掷硬币的方式决定了乔伊归属英方。在一个极具温情与人性的握手后,一段温暖的对话开始了——
“留着这把德国铁丝钳,它会让你记住我这位帅气朋友。”
“我会用它来修剪我的花园。”
“呆会我们开火时,你可要小心一些。”
“你也是。”
因为半个小时后他们又将成为相互厮杀对象,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我个人认为这是整场电影中最具人性的一幕,敌我双方在如此残忍的炮火硝烟中都显示了自己的爱,毕竟世界上的爱总是多于恨的,也总是能超越的……
在这两个身着不同军服的士兵身上,我们看到了和平。哪怕他们刚刚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他们还是渴望和平的,我甚至怀疑,他们其实根本就不在乎战争本身,只是有人要求他们来当兵,于是他们就来了,有人要求他们来杀人,于是他们就杀了。
五
战地医院中,阿尔伯特并没有牺牲,只是被毒气暂时熏瞎了双眼。临时病房外是那位救出乔伊士兵对军医的苦苦哀求,但是军医认为乔伊已伤得太重,只能用一颗子弹解除它的痛苦——马身上的病如果会困扰到马,它就会经常失去理性。人没有办法骑,而它本身也会痛苦而死。当军士举起左轮手枪快扣动扳机的瞬间,空气中响起了阿尔伯特呼唤乔伊的哨声,也许是心灵的感应、也许是上帝的安排,乔伊得救了、老友重逢了……
命运不会亏待一颗勇敢的拥抱生活的心。
乔伊轻轻蹭着阿尔伯特的脸。阿尔伯特问它:“你到世界的什么地方去了。我到处找你,你知道吗,我是多么地思念你……”那一刻,我想起他们在分开时,阿尔伯特对乔伊的承诺!
在军医的精心照料下,乔伊一天天恢复了健康,阿尔伯特也慢慢恢复了视力。四年的战争终于结束,胜利的钟声再次响起,但乔伊与阿尔伯特又将再次面对分离——按照英国军方的规定,只有军官才能骑走自己的战马,乔伊将被送到集市上拍卖。
当绝望的阿尔伯特牵着乔伊走出大门时,却发现战友们都站在门外,他们凑了30英镑准备用于为阿尔伯特赎回乔伊。但也许上帝就是喜欢捉弄人的孩子,在竞价中阿尔伯特与他的父亲一样,遇上了对手,但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失败了,败给了艾米丽的爷爷,那个法国果酱作坊的主人。他用100英镑的高价买下了乔伊。
而乔伊最后挣脱老人的手坚持回归的那一刻,一定是深深的拧痛了老人的心,也深深的抚慰了老人的失落!这种痛后的欣赏是那样高贵而动人!忠诚,坚韧,勇气,青春,希望,家园,梦想,执着!谁不景仰!乔伊,用自己的忠诚实现了最初的梦想!——就在悲伤的阿尔伯特抚摸着乔伊与其伤感地道别时,艾米丽的爷爷被其深深感动,他将乔伊还给了阿尔伯特,并从他口中隐晦的道出了艾米丽的死讯……
看着老人有些悲凉的背影,我不觉有些心酸,世界在制造一个喜剧的同时,也会制造一个悲剧吧,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夕阳西下,几经波折的阿尔伯特终于将乔伊带回家。与母亲的拥抱、与父亲的握手言和都充满着无尽的爱。乔伊的传奇是一个时代的奇迹,不仅因为它历经重重的生死考验而坚强的活着,而且因为整部影片中都穿插着不同的爱,祖孙之爱、父母之爱、兄弟之爱、不同阶级之间的爱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爱,是爱让阿尔伯特与乔伊重逢,是爱让乔伊几经磨难依然活着,是爱让两个不同阶级的人互惠互助,也是爱让敌对双方合作、握手、互称朋友……
一匹马,一场战争,形形色色的人,千姿百态的生活。乔伊在苦难中穿越。只因心中那个恒久的信念。回归,家园!
一个人,一场生命之旅,不同的境遇。我们在生命的穿越之旅中,心中坚持的是什么?我们在奔波的路上,前方有家园在召唤吗?我们的心中还有梦想吗?我们还相信生命的奇迹吗?当我们在生活的海上被狂风暴雨横扫而狼狈不堪甚至面对生命陨落的恐慌,我们会怎样选择?
乔伊,是一道光,照亮我们日渐蒙尘而灰暗的灵魂;乔伊,是一首歌,总在我们彷徨失意黯然伤神的一刻涤荡思想;乔伊,是家园,是梦想,是不灭的信念!
纵然世界有末日,我依然相信,回归自我,找到生命底色最初的梦想,跟着它,跟着心的召唤,我们一路风雨,最终可以穿越尘俗。也许终点不是那晚霞满天,也许终点不是那宁静的家园,也许终点没有我们心中的梦想。但是,我们一直在路上,向着明亮那方,即使倒在了路上,那生命也还是一样的壮丽辉煌!
佛家说:善,儒家说:仁,墨家说:兼爱,可综合下来还是一个爱字。爱可以穿越生死,可以超越仇恨。因为,爱是世间唯一的唯美,请君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