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墨竹
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植物要算是竹子了。竹不只是虚心劲节有君子之风,还高雅清正有圣贤之德,三五株置于窗前,清风习习,颇见高致;或满园碧色深掩小亭,春风秋月,展舒襟怀!遥想唐朝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诗意,让人可以领略到一种禅思高远的清凉世界,启示我们一种澹然独处的大美和宁静。
竹有一种远离尘嚣的雅意,文人则借竹以立身、品竹以养性。正由于竹子之美在中国人审美意识里的独特地位,才有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超凡生活和精神追求,才有了“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亦虚心”的文化感悟,这也是文人雅士的优秀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写照。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中华文明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竹蕴育的文化也代表着我们中国人“高节人相重,贞心世所知”的精神。庄子曰:有竹之地,凤凰来仪,凤凰至则吉祥来。竹,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枝独秀,而是中国文化的性灵写真,唯有在对竹的描写上,中国的精神才得以体现。
墨竹绘画在中国成画已经近十个世纪,宋文与可、苏东坡以降,人们把能工墨竹作为高品位的雅事,所以大多数文人都以能挥洒几笔墨竹为逸趣。相比较其余国画题材而言,墨竹极其讲究章法技巧和国学内涵,历经各个朝代不同文化的浸润,绘画程式丰富而近于完美。真正的画竹高手还要兼修诗词、书法、篆刻、国学等相关艺术,越是想有所成就,越需要平心静气的研修传统,深刻的领悟古今名家名作的寓意内涵。
古人通过心灵的感悟、笔底的修炼留传下来无数的墨竹画卷和经典论著,但是受绘画者格调修养的限制,虽然是同样的构图程式但绝非是同一样的笔墨语言。古人通过笔墨技巧的参悟达到自我身心的不断超越,把不同于前人的笔墨情趣和新的审美思维,注入到自我的笔墨之中。每幅墨竹作品中都体现着画者的人格力量,创作过程中必然也投入了作者的真性情。这也是墨竹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最奇妙之处:它以写为画的造型观念鲜明的体现了各人的笔墨情趣,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崭新的水墨世界。
丰子恺先生在《竹影》一文里说:“水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画竹还是人的阅历、智力、想像力的比拼,真情在笔底的挥洒,会透露出一个人的审美追求,此时,你笔下的竹已经成为你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你的作品也就成为你内心气度的写照了。所以画竹必先有大丈夫之怀抱,笔底才可得君子之风。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是此理,无高格者终难悟竹子之清幽气度,有爱竹之心,笔墨气质自然高华。
墨竹汲取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古代中国艺术之概括,是现代中国民族之精神。可以丰富爱好,修身养性;可以振奋精神,健全人格,晋人王子猷即说:“不可一日无此君”。一幅受人关注的墨竹绘画作品彰显的一定是作者的人品、学问和才情。多画墨竹可以洗涤思想、净化心灵,还可以融汇古今智慧,在一枝一叶中寄托画者对大自然、人生观的认识,并将这种探索上升为心与竹的对话。
心正则笔正,艺品即人品,墨竹是衡量画家的学识境界高低之重要标尺。作为中华文化的图腾之一,墨竹作品的格调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境界,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素质和力量!画竹溶诗、书、画为一体,合儒、释、道为一堂,进而综合国学、哲学于一炉,从对绘画技巧的训练,转为思想境界的修炼。墨竹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家园,从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所产生的巨大精神作用不难看出,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民族节操情结和挥之不去的传统审美心理。因为人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心灵,才能顿悟充满魅力的人生画卷。
没有更好的画材像墨竹一样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墨竹还表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强调人的品位和节操的人文精神。其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巨大认知力和影响力,足见其内涵的风骨与外表的气质是何等的高贵。张大千先生向毕加索赠送墨竹画作时就说过:“竹子画是最好的中国画,是能够代表东方艺术神韵的”。因为中国画家笔底之竹,已不单单是对竹的简单图像之描摹,其笔下所展示的而是一种中国的精神,民族之魂魄!
墨竹纯以黑白示人,相合老子“知白守黑”之理,似乎更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心烦时可以沉湎于笔墨,寂寞时可以陶醉于书香。古人语:静气写竹!画竹时那种红尘浮燥自然而然就会融化于墨香。当你快乐的沉酣于墨竹绘画的时候,同时也驶入了浩浩汤汤的国学大海。一挥而就、酣畅淋漓,寓清雅与人,宣逸气于世。因为画竹而培养的艺术理念和精神追求将吟咏出自己的另一番人生豪情。
每个人在作品上留下的烙印,都带有个人思想境界的不同倾向性;每个人所表现的境界,都蕴涵各自的格调和气度。一花一世界,一件真正优秀的墨竹作品,承载的一定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至大、至刚、至中、至正的堂堂正气。现代人要宣扬墨竹所承载的这种崇尚气节的民族精神,要保持这种质朴原始的阳刚之气,这种天地间的浩然之气。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细细品味竹子的个性,会觉得它们就是中国精神的缩影:在这里,竹已摒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惟留君子“独与天地之精神往来”的豪爽风骨。让我们拿起画笔,一起徜徉于竹林听雨,寻找前贤的脚步;一起感受明月入怀、沉醉于清风拂面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