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边城马市

边城马市

2013-10-16 12:11 作者:西山来人 阅读量:34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边城马市,是我国明王朝,在当时长城沿边各口,以金帛盐茶,同边?少数民族换马的经贸集市。这种经贸活动,促进了各民族物资交流,在历史上,留下了民族友好交往的光辉篇章。

据《明史志》第五十七食货五马市记载:“义州缺马,官军不能操备,逐将该监骡儿一概供给。”骡儿不能上阵打仗,义州卫指挥徐?奏请朝廷,在义县境内靠近明长城一线(清为柳条边)开放了5个马市,1个木市。蒙民到马市用马换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盐、布匹、茶叶;明军和民间缺马的情况也得到了解决。

义县刘龙台马市就是5个马市之一,创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7年),

地处辽西明长城山海关至北镇段的义县刘龙台镇,是联结关内外辽西故道上的一个重要边城古镇。古代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的结合部、东蒙各盟通往渤海的门户。历史上是沟通内地、内蒙的商贸物资集散地。

明神宗二十六年(公元1599年),北方蒙古部族多次向义州卫(义县城)发起攻击,戊戌巡抚张思忠上奏朝廷,关闭了义州边城所有的木市和马市,到神宗二十九年仅过三年,明朝宁远总兵李成梁根据形势和民间需要,力请复蓟辽总督万世德以疏于朝,于辛丑秋八月,复开义州马市、木市。历经明、清、满洲、中华民国到现在,其他4个马市和木市,早以被历史的长河淹没。只有刘龙台马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得以延续至今。到现在已存在570多年。

刘龙台马市最初官府为充实军马而办,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演化成民间群众性商贸活动,名字也由原来的马市改为今天的买卖牲口集市。农民、牧民通过交易各得其所,世世代代,年复一年,重复着这个古老而又简单的交易过程。

因为马市的存在,形成了运输、经纪人、车马店,市场管理等一系列的服务环节和社会现象。每到集市交易日,各地赶集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由于路途远近的不同,在沿途各村庄都设有大车店,至今,有些村庄仍以这些车店命名,如李家店,高家店、王家店、川心店、兰家店等等,可以想象当时边城古镇繁荣的景象。

从古至今,刘龙台马市上用来交易的牛马,多来至科尔沁草原。古代交通不便,只能靠人力从旱路把牲口从草原上赶回来,于是民间又出现了以贩牛马为生的群体,人称牲口贩子。有些家庭,世代以此为生。刘龙台镇南2公里有个叫小路沟的小村,住着的刘姓人家,几代人都以贩卖牛马为生,据76岁的刘秉仁老人讲,他的父亲、爷爷,太爷都是牲口贩子,在奈曼旗那里有落脚点,世代那边有牧民朋友。从刘龙台到奈曼旗步行有3天的里程,长年累月行走在这条古商道上,沿途处处有朋友照顾,风险不多,可是新手就有被抢劫的危险,牲口贩子这行不但辛苦,还要时刻提放强盗抢劫。

因为交易的需要,市场上又有专门的经纪人,当地人称“牲口伢子”这些人对牲口非常懂行,一搭眼就能看出牲口有无疾病,几岁口,有什么脾气。这些牲口伢子还控制着市场上的行情,交易成败,没牲口伢子参与多半不能成功,牲口伢子要使出浑身解数叫你交易流产。一般成交后买卖双方都要给牲口伢子“上炮”,讨价还价时也靠牲口伢子“袖囤金”捏手指头撮合,一把手出几个指头就是几,超过五用“勾九”、“挠六”、“捏七”、“叉八”表示。

刘龙台马市一直由地方官吏管辖,并征收牛马税,到了清光绪三十一年,义县专门成立了牛马税局,在刘龙台设立了征收所,引起老百姓强烈不满,以旧烧锅姚世儒和大山底下孙刚为首的农民砸了税局子,并成立了“牛马会”,对老百姓牛马进行保护,留下许多佳话,如:“孙刚耍大刀吓跑汝知州”“赶走税官活捉王克明”等,农民武装抗税,维护集市市场秩序,为刘龙台马市的历史增添了一笔神秘而绚丽的色彩。

牛马交易,历代都是民间百姓生产、生活的需要。刘龙台马市为内蒙东部各盟游牧经济和辽西、辽南农耕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许多民间大众为保护马市奋起斗争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传说。

由于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刘龙台马市已经没有了往昔的繁荣。但人们生活中依然离不开农牧产品。现在,牲口贩子用汽车把科尔沁草原的马、牛、羊运到刘龙台,到交易日出卖。刘龙台这个传统的民间集市,依然在发挥着作用。

相关文章关键词

《边城马市》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