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出生”的“安卡拉羊毛”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还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毛阿敏演唱的电视连续剧《渴望》片头歌曲《好人一生平安》)
我中年多病,时常沉浸在往事中。
我从事乡村教育近三十年了。我自认为没有多少建树。经过十几年在教学中揣摩教学,一朵朵闪光的浪花还是跳跃在记忆的长河,定格成美丽的化石。自身的失误经过深刻的反思,也变成了从教生涯的一面明镜。灵魂的后花园里的杂草需要及时清理,才有馥郁的馨香。
十几年前,我在一所偏僻的乡初中从事教学工作。由于学科教师不配套,我既教历史又教地理。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上新课前十分钟左右要抽学生问。我不准学生翻书,更不准交头接耳,也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回答。
一天下午上地理课,我首先提示:“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西亚,西亚最丰富的矿产是石油。现在我要问的是土耳其农牧业方面有什么特产?”
这时,教室里静,静得落一根针的声音也听得见。学生生怕被我点到,因为我不按常规出牌,是零时随机抽查。我给学生留了一分钟的思考时间,便开始抽问了。
我走下讲台,扫视了一遍全班学生,然后指着第一排最西端的一位女生说:“你来回答。”由于教得班级多,叫不出学生的姓名是常事。我只好如此,这是没办法的选择。
这位女生缓缓的站了起来,低着头,默不作声。我心平气和地问:“知道不?”她依然不哼一声。
我用手指了指她身后黝黑的两根辫子。这时,学生大声的吼出了“安卡拉羊毛”,还有学生故意重复了好几次。更有一位女生摸摸她同桌的一位女生的辫子说:“安卡拉羊毛”。那位女生反驳说:“你才是安卡拉羊毛。”
被抽起的女生满脸通红,倒像一头不幸的羊羔。
我立马意识到这事我处理的不妥。来不及考虑,也不容许多考虑。突发事件的确考验教师的智慧。
我正儿八经地说:“坐下,回答不到问题很正常,不然还教什么学生?今天这事可能伤害了这位女生,但老师的本意是好的,是要学生加深记忆。今后,我要是听到那位学生胆敢奚落女同胞,看我怎么收拾他。我真诚的对这位女生说一声‘对不起,老师处理不当,请谅解。’”
在教学上,我是靠教地理起家的,是靠教历史确立了在学校的地位的。
被我抽到的那位女生个子不高,人也不漂亮,成绩也不突出,是一位极其普通的女生。那时没记住她的名字,现在也没记起她的名字。
“安卡拉羊毛”本不是什么重点,然而牵扯到历史上地垮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更牵扯到核心知识“丝绸之路”和“新航路的开辟”,因而有必要加深这个知识点。没想到,我却不由自主地犯了一个错误,尽管这个错误本身没有什么恶意,甚至还有点“美丽”。
我坚信“没有赏识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世上没有哪根木材没用。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奋发有为,成人成材。学生出了错,就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一味迁就,就会无法无天。无法无天的人走进社会,尤其是法治社会是可怕的。社会的高压线随时可能将他击得粉身碎骨。
学生该批评还得批评,但得注意方式方法,掌握好分寸,坚持“不侮辱学生的人格”的底线。因为不修剪的树木是很难长好的。
我们教师也是人。是人,总有不对的地方,更有不对的时候。我们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错,更要敢于自我批评。清理掉我们身上的灰尘,我们的灵魂会更加高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2012/10/09草稿。2012/10/16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