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陌生
导读:学校走过的风雨历程都被栏杆一页一页记录下来,装订成册。而我,在学校已经将近四个年头了,自认为资格很老了,看着那些脸上稚气未脱的新生,心里有一种自豪感,是一种过来人的自豪感。
算起来,在这所学校已经三年了。
每年开学迎新的时候,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站在校门口或学校的某条路口彷徨时,我的心里竟有一种自豪感,因为,我对学校的认识比他们深,我当学生的资格比他们老,而且一年比一年老。
可是,有一次晚上十点多跟几个同学还有位老师从校外回来,走小西门比较近些,遗憾的是小西门已经铁将军把门了,只好绕道大西门。就在大小西门之间,各种店里依然生意兴隆,霓虹灯更卖力地闪着,路边安放的烧烤摊占了三分之二的路面,吃夜宵的地方座无虚席。进了大西门,学校已经安睡了,静悄悄的。
走过主教下,抬眼望了望那四个标志性大字,它们像有穿透力的眼睛冷静地注视着夜空下蠢蠢欲动的人们。“哎,你看樘字的下半部就像衣服的衣字,学的上半部分就像个曲调的曲字!”我的发现把我自己惊了一下,同时也吸引了同行的人,他们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抬起了头。
“是有点像哎。”有个同学小声附和。
“你看的角度不同。”另一个同学的声音高了些。
“你这是以偏概全。”老师也插进话来。
随后又继续赶路,没有人再去争论,似乎老师的话具有权威性,那个“以偏概全”的成语更有无法抗拒的震慑力,又似乎都没有心思。
可是老师的话却让我心里一惊!对啊,我的认识对于学校的胸怀来说不就是以偏概全么?
我连学校共有多少师生,多少栋楼房都不清楚。十四教我是见证了它的诞生与成长的。说起来它再这所学校的时间还没我长或者说它的年龄小我大学学龄一岁。至于其他的楼,我就真的不清楚了。主教是学校标志性建筑,也是最高的一栋。我曾发誓要数清楚它的层数,可是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因为站的远或高了,下面的部分就被周围的建筑挡住了,根本数不到;尽了低了吧,抬头还数不到一半脖子就酸疼了。站在高高的主教楼下,心里竟然很茫然,很想大声喊一回,可是我想面对这么“庞大”的建筑,我的呼喊肯定苍白无力,甚至连回音也听不到。
图书馆里是去过几回,可是每次只去二楼,一楼、三楼、阅览室进都没进过。
在十三教的三楼,想倚栏杆小憩一会儿,竟发现栏杆上的黑漆已经斑驳的如撕掉的日历的断裂处。
我突然感觉到了一种沧桑,一些悲哀。
学校走过的风雨历程都被栏杆一页一页记录下来,装订成册。而我,在学校已经将近四个年头了,自认为资格很老了,看着那些脸上稚气未脱的新生,心里有一种自豪感,是一种过来人的自豪感。可是,四年的时光里我却没有把这本“校册”里的内容浏览一遍。
对于学校,我是即熟悉又陌生。说到熟悉,毕竟三年了,脚印印过的地方已经数不清了;对于陌生,确实是这样的,我就像一个不相干的人一样每天在校园里飘荡,以游客的眼光欣赏着这里的美景,却没有自主的去观察探求它的内涵,是太遗憾了。
对于这样的遗憾,即将离开的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再去意义弥补了,它将成为我们终生的遗憾!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