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18岁的选修和必修

18岁的选修和必修

2013-10-16 17:11 作者:姚刚 阅读量:21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18岁,是一个尴尬的年纪,为了梦想在高三没日没夜的拼搏,为了大学在高三绞尽脑汁的憧憬,为了……

现在的高三生都踩在高三的尾巴上,沿着大学曾经留下的脚印不断向前挪动着沉重的步伐。有些人信心满满,有些人底气不足,有些人中途落跑,如此种种,谁又能说他们都懂得大学学习之道呢?如果说,高三的学生们是动物园里的小猴子,充满朝气和野性,却时时被饲养员压制着,那么,他们一旦出了牢笼,便会很容易自己放纵自己,以至于忘记了曾经为了梦想而付出的拼搏,忘记了对于大学的无限的渴望和憧憬。此时的他们,是逃脱管束的野猴,却一直都是吃着人类摆放好的食物——野性得到充分的体现,生命却遭受严重的威胁。而恰恰让人心痛的是,这样的境遇便是高三生毕业后经常遇到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功用不仅仅是让他们学到本专业的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们了解并学习德行的重要,认识到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相结合的不足并加以补充,在为人处世各方面做到“止于至善”。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及相对于高中生而言比较陌生的两个名词:“必修”“选修”。顾名思义,“必修”指按照规定必须学的课程,“选修”则指学生从规定可选的科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除此定义的迥异之外,二者的意义内涵和价值取向也明显不同:必修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而选修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由此,笔者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必修和选修都是培养大学生的方案,但是想要成为一个“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生,如何处理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学生们对选修课存在一些“有趣”的观点和看法,如:选修课不应在必修课之外再增加学生的负担,选修写篇论文就好,考什么试呀,选修就是为了满足毕业学分要求的可选可不选的课程等等。笔者以为,这些想法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学习,也成为教师工作的阻力,要排除这块绊脚石,很有必要澄清两个问题。

第一,必修课、选修课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是按照可有可无这个标准划分的吗?

近年来,教育部增加了选修课的比重,压缩了必修课的比重。这是不是说教育部认为学生必须学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呢?当然不是。教育部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实施宽口径教育,希望学生能够学到他专业内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或者说学生整个生涯规划中将要重点运用的东西。必修课,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没有这些基础,将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选修课,相对而言,其层次甚至比必修更高一些,它是必修基础之上的课程,是进一步的提高。但现实是,“选修”这两个字迷惑了很多人的眼睛。现阶段,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对选修课的实质做出判断,而是哪门选修课更好通过、更容易拿到学分成了唯一的判断标准。结果,老师在学生的“倒逼机制”下退一步,学生就更进一步降低对选修课的要求,最后,选修课真的变成了可选可不选的课程:哪门课程简单就选哪门,哪门课程容易通过就选哪门,目的为了凑数修学分。

试问,大学生都难免产生如此的想法,更何况这些未谙大学之道的高三生呢?

第二,卷面考试和交论文两者作用的差别是什么?

有学生说,既然课程学习的目的是拓宽知识面,深入理解专业知识,那么不考试我也会学,写写论文,不进行卷面考试,没有考核压力,可以学得更好。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相对而言,论文考察的是创新性,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卷面考试可说是一种较低层次的要求。因为论文的完成需要“厚重”的知识积累,本科生阶段的知识积累还不能够满足其写论文的需要,卷面考试反而能考察其是否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因此,考试能起到校准学生学习方向、范围、深度的作用,承担考察重任。

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按照卷面考核标准行事,从考试中判断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才更为符合获取长远利益的要求。对于即将步入大学的高三生来说,必修是基础学习的要求,选修则是一种提高。没有必修的基础,选修是无法取得好的研究成果的,更不用说“止于至善”了。

相关文章关键词

《18岁的选修和必修》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