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刘伶台前话刘伶

刘伶台前话刘伶

2013-10-16 18:38 作者:富贵门 阅读量:24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枣庄东南10公里处西王庄乡冯刘耀村东有一古台,据《峄县志》记载,此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俪酒台。古台以刘伶而扬名,明清时期确定为峄县八景之一,从此可见刘伶的历史影响。

刘伶,字伯伦,西晋沛国(治今安徽濉溪)人,曾为建威参军。《晋书列传十九刘伶》载其“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澹默少言,不妄交游,与阮籍、嵇康等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纵酒谈玄,不问世事,史学上称其为“竹林七贤”。刘伶因其狂饮,放荡不羁,在后人看来他是一个嗜酒如命的狂人,所流传的故事也多与其狂饮有关。世说新语记述: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刘伶之所以嗜酒如命,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个人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造成的。他才学深厚,也极其渴望为世所用,曾官至晋建威参军。泰始初年,他在对策时盛言无为而治,推崇老庄哲学,遭晋武帝呵斥,同僚皆得重用,唯独他被罢免,赶出朝廷。其实,刘伶的政治主张是适应时事的,当时的晋朝刚刚建立,人心思定,百废待兴,正可采取无为而治的国策,让百姓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可司马氏集团崇尚名教,搞强权政治,极力打击曹魏势力和与其政治主张不同的人士,在此情况下,刘伶提出的主张显然不合时宜。被逐出后,他对司马氏政权彻底失去幻想,为躲避迫害,他不问时事,以醉饮和游乐为趣,“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纵酒甚时,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其放浪形骸如此,足可见其清高脱俗之风节。

失意中的刘伶沉醉美酒,寄情山水。他经常独自驾乘鹿车徜徉于峄县山水间,当闲游到枣庄东南10公里处时,被此地的美景所吸引,在神山脚下筑一高台,面临青山绿水,他纵情豪饮杜康酒,那真是天地与之同在,万物与之为一。此台在元人于钦所撰《齐乘》中有记载:刘耀村旁半里许有刘伶台,其下为刘伶河,水混白类酒,土人相传为伶鲡酒处。《峄县志》写的更为详细,说此台“方广丈余,高数尺”。后来刘伶古台被定为峄县八景之一,为人们休闲旅游的佳处。一直到现在,古台虽仅剩一土包,孤零零的挺立在陈刘耀水库西岸,但登上古台,面前那碧绿的寨山倒映在清澈的库水中,渔船横岸,雅客弋钓,也别有一番情趣。刘伶流连此处山水,最后又醉死在此处,安葬在冯刘耀村南。

综合刘伶一生,可以说基本上他是与酒为伴,人们评价刘伶,也多称他为酒仙,并且在放浪狂饮中,他又写出了他的传世之作《酒德颂》,其颂云: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盒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注],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此文酣畅淋漓写尽了刘伶的人生,读来让人有一种凄苦的快感。作为一个腰挂吴钩,志在济世的名士,却无处施展抱负,正像《周易井》中所说: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哎,这是什么世道?我们从此可以看到,所谓刘伶醉酒,其实是郁郁不得志造成的。明代兵部右侍郎贾三近在他撰写的《晋建威参军刘伶墓记》中评价的最为中肯:“公(指刘伶)岂酒人哉?王室陆沉,忠臣酒涕,广陵凋绝,义士兴嗟。公与时重有慨焉,盖托于酒而逃焉者也。公岂酒人哉。公于文翰未尝厝意然,即其对妇禁酒语,读之令人食喷饭,谐谑跌宕,即东方生(指东方朔,汉代文学家,以幽默著称)且奴视之。至《酒德》一颂,气排山河,襟麾宇宙。漆园老吏(指庄子)且当北面。公固达人,非酒人也。当其驱车东游,穿林藉草,登高台,临清流,左携阮步兵(阮籍),右拉嵇中散(嵇康),挈盒提壶,操卮捧?,吞吐烟霞,沉酣风月,掀髯长啸,云谷应声,宁知乾坤为何物,尘世之几时哉。兹固一代人豪也!”

除贾三近在墓记中表现出无限的崇敬外,后世文人志士凭吊刘伶也无不感慨。明代监察御史王英在途经峄县时,亲自到刘伶墓前祭拜,并题写一首七绝诗以寄托哀思。诗中写到:一代高风野水边,伯伦遗冢尚依然。千秋谁为浇坟土,悔不当初葬酒泉。可惜文革中,刘伶墓地被毁,古台前也是时过境迁车马稀了。(吴兆雷)

相关文章关键词

《刘伶台前话刘伶》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