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掠影
千年银杏很常见,可像枣庄城区以东10公里的付刘耀村两棵相携共长的“夫妻树”就很罕见了,像这样已经长出“寮”(树杈上倒垂生长的树瘤,传说一千年才长一个)的银杏伉俪,在全国更是绝无仅有。金秋时节,我约上几个朋友慕名驾车前去一睹风采。
汽车离开喧嚣的街市,很快进入了静谧的乡村。闻着清新的空气,沐着丝丝的凉风,饱赏着田园的秋景,那感觉惬意极了。还没等我们反映过来,向导告诉我们说到了。顺着他指的方向,我看到一处寺院,与村子仅相隔几十米远。从墙外看,院内一棵苍翠挺拔的大树直指云端。走进院落,始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是东西并列的两棵古银杏,盘根错节,枝叶繁茂,每棵树干粗近四人合围,以它斑驳的苔痕和高大的形象,处处叙说着古老与沧桑。记者在树下看到,古树枝干粗壮,其树杈的形状如同人手上的五指,树杈之间空隙很大,甚至能放得下一张八仙桌。传闻,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能听到仙人在树上谈笑声,因此,古树也被当地居民尊称为“神树”。
树前不远处,坐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凝神注视着两棵古银杏,像是完全沉浸在那久远的历史,怀恋着那早已逝去的岁月。我们一行不愿打扰老人的思绪,也静静地坐在突兀的虬根上,仰视金叶间点点绯红的云朵,俯察小院中微颤的倩影。过了好一会儿,老人像刚从幻梦中觉醒,饱经岁月的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容,她向我们打招呼,我们走过去,坐在她的近前,听老人讲述古树往日的情景。
据老人介绍,两棵古银杏为唐朝一老僧栽植,算来也近一千四百多年了。据说此僧曾官居县令,为人耿介,做官清廉,因不满上司索贿,遂以病重辞官修养。回乡路经付刘耀村,顺便拜祭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但见此地清流前绕,潺?西去(据《峄县志》载,此为倒淌河)。河两岸竹林掩映,绿柳如烟。村前有一石桥(此即为村民所说的一碑两孔桥),小桥与田野相连,劳作村民荷锄往返,身临其境,如在画中。老先生慕刘伶选择,遂择桥北一片空地,建一简易寺庙,从此剃发为僧,精心修行。一日闲暇无事,将两株银杏栽在院中,经老僧精心呵护,小树逐渐长大、开花结果,老僧遂以银杏果泡饮,自觉神清气爽,多年的疾病也彻底根除。他以为这是佛光普照,从此对这两棵银杏更加精心照料。
老僧活到一百多岁,圆寂之时,正是秋叶凋落,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低垂枝头,清泪滴洒。自那以后,人们视这两棵银杏为神树,为它浇水、培土,每遇灾祸人们便前来膜拜,祈求树神降福消灾,很是灵验。婚后无子夫妻捡拾树叶熬水,服后均很快开怀。于是,村民不允许任何人亵渎、损害树神,每见不谙世事的孩童攀折树枝或刻划树皮,大人便赶紧制止。据说,文化大革命时,这两棵古银杏被列为“破四旧”对象。有几个“造反派”带着斧头、锯前来砍伐,村民自发来到树下制止,一个“造反派”怒不可遏,奋斧砍去,立时胳膊闪断,痛得嗷嗷直叫,其他“造反派”见状,赶忙架着他逃出愤怒的人群。后来,再无人敢对“神树”有非分之想。直至今日,当地人收获银杏,也只能在树下捡拾,因为出再多的钱也无人敢攀树。
关于古银杏树龄,还有一说两千多年了,因为树杈上倒垂生长的寮可以证明,寮传说一千年才长一个,而东边的古树已经长出两个寮了。枣庄市绿化委给古树颁发的“身份证”上也可说明,上面醒目写着:国家一级古树,银杏,树龄2000年。
古银杏留给人们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关爱,特别是在夏日里,阴凉的树下简直是人间天堂。从田野中走来,被炎炎烈日晒的黝黑的村民,在河里洗上两把,急急的赶到古银杏树下,习习的凉意尽情地吹拂到他们身上,使疲惫、酷暑难当的农民身心得以轻松。夜里,劳累一天的村民不堪屋内蒸人的高温,或带上板凳小憩,或携来苫席单被长眠,偌大的树下到处是人,大家或闲聊、或调笑,自由自在,怡然自得。
近年来,两棵古银杏已被列为国家一级古树加以保护,当地政府也以古树为背景,开发建设付氏文化休闲公园,为了保护这两棵千年古银杏,付姓村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下,投资近百万元,辟建了千年古银杏园,以银杏为主题树种,除保留原有农宅周边的椿树、楝树等品种的数十棵树,还因地制宜地配植了具有野趣特点的地被植物,并且新建了傅相祠堂和碑林。通过精心设计,游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观赏到千年古银杏的雄姿,可以说该公园的建设不仅为千年古银杏创设了一个天然的生态保护区,更为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旅游区增添了神采。如今,神奇的千年银杏伉俪名誉江北水乡、齐鲁大地,成了当地旅游一景。不但本地人,就连不少外地游客来枣后,都纷纷前来参观、膜拜。古银杏正以崭新的姿态接纳八方游客,为当地村民造无穷的福祉。(吴兆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