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化浸染的小城
祁县因《乔家大院》而享誉全国,平遥因城墙而闻名遐迩,而同为晋商故里的太谷却未曾有人知晓。孔祥熙没把他的商业细胞播洒在他的故里,白居易也不曾留诗情于他的后代。素有“小北京”之称的太谷,除了“小”能跟这雅称沾上边,如果硬要扯的话,也许就是让小城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吧。
小城位于晋中的中心,如果能配得上“中心”二字的也恐怕是教育吧。它站在中心,把它浓浓的文化气息向着四周发射,跨过晋中的边界,向周边蔓延,只有这时,它的气息是清晰的、是舒畅的、是绵长的;只有这时,它才象一颗宝石,发出夺目的光芒,引人驻足,让人流连;也只有这时,它才能挺直胸膛、昂起头颅等待着周边小城的仰视。
小城浸染在文化这条长河里,从晨曦一直延伸到日暮,那伴着晨曦匆匆赶路的学生,永远是它靓丽的风景;那披着暮色晚归的教师,永远是他流动的血脉。清脆的铃声,是它不变的旋律;琅琅的书声,是他永久的歌声,小城不因它单调的曲子而寂寞,也不因它单一的色彩而惆怅。因为它熟悉了这种书香的味道,因为它知道这是属于它的味道。它嗅着这种味道,风雨兼程一路走来。
这种味道从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爬过墙,飘到大街小巷,洒落到小城的各个角落,更灌满小城的七月:街头巷尾都在播报着高考的信息,站着的、坐着的,忙碌的、闲着的、老的、小的都重复着亘古不变的内容,就连在路边摆摊的小商小贩也操着一口浓浓的乡音说着这跟他们看似遥远的话题,这七月的话题已成永恒写进小城的史册。那小城挂起的条条横幅在风中飘动成小城的笑靥,定格成底片,等待着来年七月的重现。
如果说收获是七月小城的主题,那么忙碌就是九月小城的篇章,它在为小城这本书增加厚重和底蕴,它忙于选材,勤于组材、它在筛选慕名而来者、它在吸纳远道而来的优秀者,它释放着属于它的文化魅力,它诠释着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时,那些不属于小城的大牌汽车也零零星星地点缀在学校的旁边,让这朴素的小城也有奢侈的片刻。
文化成了小城的主流,也成了小城的产业。那鳞次栉比的书店、文具店由学校的周围铺展到小城的中心,让文化的花朵盛开在大街小巷,让墨香的味道浸透到千家万户。漫步大街小巷“留宿、辅导”的标语随处看见,它们蛊惑的媚眼撩拨成外地学生家长的蠢蠢欲动,确实给这朴素的小城人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巴掌大的小城,怎么就吸引了这么多的眼球?我常常迷惑。许是这以农业著称的小城在今天耕地停滞的叹息后的沉思吧?工业落后、旅游业不兴旺的小城,教育恐怕就是它唯一的出路吧。朴素的小城终于在深思熟虑后探索出适合它的道路,在教育这块沃土上竖起了一面旗帜!
我尽管离开小城多年,但隔着长长的108国道,我依然能嗅到它扑鼻的书香。如果我的文字还有那么一丝丝灵气的话,也恐怕浸染了它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