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临沧过年民俗文化

临沧过年民俗文化

2013-10-13 12:10 作者:朵朵云 阅读量:42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临沧各民族传统的过年习俗不仅多姿多彩,而且呈现出喜庆祥和的气氛。

祭灶神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这天,有“祭灶神”的习俗。临沧各民族都举行“祭灶”。据说,腊月二十四是“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的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叫辞灶。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村民为灶王爷设祭灶送行。

白天备些葵花子、花生、糖果,当然还有一张灶神爷的神像。把葵花子、花生、糖果装在小盘子摆在灶台四周,再泡上一碗清茶,点上三柱香,然后说一些好话,祈求灶神爷来年能降福降财降寿到家里。祭礼完毕,将灶君旧像撕下烧毁,换上灶君新像,并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之类的对联。尔后,大人小孩就可以随便吃零食,喝茶了。据说,献过灶神爷的茶水和零食,大人小孩喝了吃了会平平安安。

备年货

进入腊月,乡民们就开始必备年货,陆陆续续为过年作准备:杀年猪、腌腊肉、做腊面、腌咸菜、酿包谷酒和高梁酒等等。除此之外,每家每户自行腌制萝卜酸血炸和玉格酸肉炸等农家特色土菜,还要炒好花生、瓜子。另外在市场上买回一些水果、糖果、糕点等等。年货十分丰富,目的是要让前来串门的亲朋好友,都有他们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临近春节,妇女割好牛草备好猪食,以后就很少下地干活,忙于打扫卫生,晒洗衣服、被褥。男人去赶集主要是买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年画、香烛、烧纸、牛、羊肉干巴和家里老人小孩的衣裤,以及老婆的香粉和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城市乡村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扫烟尘

民谣曰:“辞了灶,年来到。”临沧人民信奉万物有神灵的说法。因此在民间传说中认为,到了腊月二十四和二十六这三天,所有的神仙都到天庭去汇报工作情况。这个时候完全不用顾虑任何东西,因为神仙们都不在了。因此,大家就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打扫自家的房子,这样也不怕会冲犯家中神明,所以古人就定下这三天可以用来大扫尘。

到腊月二十四,老人们就开始砍来青竹叶枝或青蒿子枝扎成一把把扫帚,打扫房屋,俗称“扫烟尘”。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这一习俗充分寄托了临沧各族人民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强烈祈求。家家户户都会张罗着行动起来,扫地、擦地、清洗窗户玻璃、拆洗被套床单、窗帘蚊帐等等,家里有院子的家庭,还要收拾院子里的花草落叶,疏通暗沟等。

家家户户大清扫后,个人卫生也要十分讲究。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是旧时代的一句俗话。男人剪头发剃胡子,女人也要理发和洗头,小孩也兴理个发。这样,才能做到干干净净过年。

年三十

除夕,也叫大年三十。这天是最忙碌最喜庆的日子。清早主妇们就在厨房里,系着围裙杀鸡宰鸭煮肉忙碌开来。这时家家户户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砧板声,孩子们的嬉闹声和村头村尾传出的爆竹声此起彼伏,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天没亮,男主人就抬着锹干和锄头到山上去了,把他们平时挑选好的一棵青松挖回来,青松一般长有一人多高,松台数不少于三台,栽好在庭院里,就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和长辈来家里酹酒祝辞,如有的祝道:“树叶绿了,松树叶茂了,凶岁随着旧岁去,吉祥伴着新年来!”祝词表达了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中午每家要舂糯米粑粑。当厨房里大铁锅水哗哗直涨,蒸子里的蒸溜水不断往下淌时,糯米饭也散发出阵阵香味时,就要准备好磅头,清洗好大石臼,开始舂粑粑了。舂粑粑很费力气,都是家里力气最大的男子来舂,翻粑粑的活儿就交给妇女,翻粑粑时特别粘手,妇女除了将手放进清水抹一下外,还要在手心上抹一点香油,当糯米舂化成粑粑时,妇女就要赶紧把粑粑一大团拿出,在准备好裹面的桌子或簸箕上,分成多个小团,并用手心将团揉成一个个圆形的粑粑。然后在家里的供桌上,摆上六个圆圆的热乎乎的糯米粑粑献给祖先。舂粑粑通常要舂五、六臼也就是六、七十个。大家会奇怪,舂那么多粑粑干嘛呢?当然是拜年时用的啦!

下午家家贴门神对联。对联也就是春联,春联都用红纸书写,因为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两侧贴上一幅红春联,还有横披。这样就给本来热闹祥和的节日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喜庆气氛。临翔各民族过年都有贴门神对子的风俗。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大家就把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关羽、张飞像为门神。门神像左右各一张,一文一武,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挂在大门两边,以去灾压邪,保护家人平安。另外,还贴年画。除了贴传统年画如五谷、春牛、财神、观音等外,还喜欢贴《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下午五点钟左右,做好菜饭,就开始献祖先献神了。首先准备好鞭炮,在点火放鞭炮时再把大门打开,表示迎神进门开始献祖先献神。献时要用熟的整条鱼,整只鸡,整只鸭,还有大块煮猪肉,加上几个蔬菜,配上香烛,三杯茶水,三杯酒和八碗米饭,碗边上一一对应摆上一双筷子,把桌子摆在堂屋里,祭献半个小时至1个小时后,并说各位祖先神灵吃好了吧!稍等片刻,再把茶水和酒依次洒在地上,香烛不能吹熄,要放在家里的神龛上,燃得越久说明家庭越旺。再把那些菜撤进厨房,冷的菜热一热,整只鸡和鸭以及猪肉,该切块的就切块。

全家到齐了,桌上就摆起丰盛的佳肴,摆满筷子,盛满碗的饭,表示家里人丁兴旺,吃饭时放鞭炮。年饭故意多煮些饭,让大年初一吃剩饭,预祝粮食多得吃不完,叫年年有余。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

在除夕夜晚,临沧有些乡村还给犁耙、海簸等大农具封上红纸,在杵臼及石磨眼上堆满粮食,堂屋点上“一对大红蜡烛”,烧起“常明火”,彻夜不熄,象征全家吉祥平安。

除夕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关“财门”。“财门”其实就是家里的正门了,主人在睡觉之前,要用一串鞭炮由大门外放到堂屋的神位旁。然后通往户外的门就全部关起,谓之“关财门”,也就是及时关住已获得的财喜,不让它往门外头流走了。至大年初一开财门前都不能打开。

除夕晚上人们要洗膝盖,这样就表示一年到头有酒肉吃,其意有口福。晚上封门守夜也叫熬寿岁。此时,全家围绕着火炉烤火烧粑粑守岁。边磕瓜子、花生,吃水果,边畅谈着全家老幼一年来的学习、工作和生产收获、家庭琐事、与邻里或街坊的关系等等。并计划来年的生产、工作。一般守岁到12点钟,有的人家却守岁到半夜三更甚至黎明鸡叫时,才上床睡觉。当零点钟声敲响时,家家户户燃放长长的鞭炮(两、三封鞭炮拴在一起),以示庆贺辞去旧岁。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开财门。每家的户主都于鸡鸣时分起床,起得越早越好,由辈份最高的男主人点燃鞭炮由神位开始到户外出去的路边结束,就表过财门已打开。燃放鞭炮,燃香开大门,接纳新年的喜气和财富,称为“开财门”。顺序正好同关门相反。然后进入堂屋,秉烛敬拜祖宗,再向外把天地神明请进来,择吉时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开门时嘴里高声念诵:“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送财神”等话语。到了晚上,要早早的关财门。

开财门后,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送财神的人都说些吉利话。例如:“财门财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才容滚进不容滚出”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小童男子,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这时屋里的主人就接口说:“谢金口,谢金口”。为了表示欢迎财神到家,人们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便拿赏钱给来人,给多少钱就视各家庭而异了,不过都是崭新的钞票,而且都是直接拿出来给,不需要用什么包装着。

三五成群的男童挨家“叫财门”:“财门财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有的人家除给财神钱外,还捧出糖果、粑粑,把孩童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孩童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早上可收到很多的美食,孩童乐得合不拢嘴,因而有谚云:“小孩盼过年”。

大年初一,四面八方的鞭炮声骤然响起,全家老幼起床穿上新衣。早餐吃糖水泡米花或煮汤圆或烧粑粑,象征新的一年日子甜甜蜜蜜。

大年初一可以说是最快乐的一天,因为到处都是吉利话,“恭喜发财啊!”“大吉大利”等等;同时也是最束缚的一天,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年初一全寨人不出门,外寨人也不宜进本寨,大家只能在本寨或家里闲聊;家里不准扫地不倒垃圾;特忌粗俗不吉祥的语言。大人总要事先叮嘱小孩,初一要说好话。万一小孩说漏了嘴,大人马上解释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杀鸡开荤,走亲串戚,互相拜年和恭贺新禧。嫁出去的姑娘要回娘家给父母拜年。并背来一对圆圆的大粑粑,一对米花糖,一块腊肉及白糖等礼物,回娘家拜年。娘家要杀鸡煮肉招待姑娘和姑爷。

从年初二起,人们可以互相串寨串村,尽情欢乐,成群结队到乡村场院里参加打陀螺、打歌等活动。

大年初二,大家互相拜年。白天吹芦笙打歌声不绝于耳,还有的青壮年搞打陀螺比赛,儿童们相约射弩,尽情欢乐。到了傍晚,老年人开始到舞场打歌,打到夜幕降临时退出,由年轻人上场。脚步声与激越的歌声乐器声交织成欢乐的海洋,并且要连打三个晚上。白天,老年人边喝包谷酒边唱调子;年轻人到野外娱乐,他们大家身着节日盛装,带上糯米粑粑,到山场吹芦笙,打歌、对调、赛弩,谈情说爱。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初二还可以亲亲戚戚互相拜年,到每一家拜年都得喝上白酒,不醉不归呀,那个痛快劲谁看啦都得羡慕。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临沧过年民俗文化》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