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王鸿基
小时看电影,其中有很多反映为富不仁的片子,如《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等,这些人横行乡里,残害百姓,其恶行劣迹令人愤恨。影响久了,在我的心目中形成了富人可憎的观念。后来与一些文史专家整理、探索清代新田知县王鼎铭的事迹材料,从而发现了王知县父亲王鸿基的孝义之举,这让我对富人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关于王鸿基,《峄县志》孝义篇中有所简介,近年来研究清代廉吏王鼎铭,我市文史专家郭明泉多方搜索,整理出一些王鸿基的史料。据这些材料记述:王鸿基,字振声,1740年出生于峄县郭里集,监生。王氏家族在郭里集是个名门望族,世代以耕读为务,到王鸿基时仅田产就达上千顷。王鸿基富而仁义,视族亲,处邻善。他的两个妹妹已嫁出,贫,他出资为她们各建房屋一处,置田百亩,以供生养。他生活之时,峄县多灾疫,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为解救乡邻苦难,每逢灾害之年,他就在各处搭设粥棚,赈济灾民,乡邻有难,他总是慷慨解囊相助。其解人急难的仁义善举,赢得了乡邻的称颂,至今其美名在家乡仍广为传扬。
除对乡邻急难相助外,王鸿基在家乡还有很多义举。当时村西的潭家河上没有桥,每逢发大水,村民就无法过去,他们多次向官府请求建桥都没有结果。王鸿基心里很是焦急,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他慷慨捐出2000银元,自请专家设计,在建桥过程中,又与乡邻日夜忙碌在工地,历时两月工程完工,村民自发燃放鞭炮,并将此桥命名为“鸿基桥”,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王鸿基很重视文化教育,他本人勤奋好学,知识广博,在峄县很有文名,当时的知县张玉树喜好文士,经常与他交游唱和。乾隆四十三年,张知县扩建峄阳书院,王鸿基将刘耀村七十二亩良田捐助,赢得了县府的褒奖。另外他还与士绅一起,资助扩建了峄县文庙、社稷坛、神坻坛、先农坛及荀卿祠,为峄县文化思想的传播光大做出了贡献。王鸿基有子王鼎铭,为培养他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王鸿基倾注心血加强教育,在王鼎铭九岁时,又将他送进峄阳书院系统学习,王鼎铭不负父望,20岁时入考县试夺得头名,后在新田任职,平定瑶民叛乱中战死,朝廷褒奖,追授王鸿基为中书科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