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民族建筑艺术奇葩

民族建筑艺术奇葩

2013-10-16 20:12 作者:朵朵云 阅读量:40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临翔区民居老屋

地处滇西南的云南临沧市临翔区,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临翔区有这么一些老屋,它们静静地存在着,青山和碧水印证着它们沧桑古老的面孔,记录了它们亘古不变的历史。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圈内乡的斗阁大寨老屋和博尚镇的永和村老屋。那榫卯木架,雕花门窗、青灰瓦顶结构的古朴厚重的老屋是我们临翔区传统建筑文化的缩影。那一间间破旧却独特的老屋,沉淀出的是历史的美,一种回归自然节约厚重的美。每一个屋角,每一角飞檐,是一个传说,都是一个梦。世世代代的村民们都是生在一个个故事中,活在一个个传说里。在她们的内心深处,永远忘不了灵魂和精神的栖息家园老屋子。

圈内斗阁大寨老屋

斗阁大寨,长久以来就给人讳莫如深、神秘莫测的色彩。一直以来,生长在斗阁的人民是骄傲的,这份骄傲来自斗阁的文化与富庶。斗阁大寨,位于临沧城南边,是圈内乡一个古老的汉族大村。斗阁大寨自明朝洪武年间,便开始有佤、拉祜、傣族等入驻开发,已有历史数百年。在明朝万历年间,江南汉族的杨姓、何姓、李姓等家族迁徙入驻斗阁,斗阁最初是叫麻栎坪。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又在今天斗阁中学这个地方建立一座斗母菩萨庙,称为斗阁庙,于是麻栎坪也就改名为今天的斗阁了。在斗阁村,杨、何、李为三大姓,在村上有着主导地位。

斗阁大寨是一块风水宝地,它背靠雄伟的雾龙山,脚下一条美丽的玉带河终年流淌着,寨边垂柳依依,花香袭人。斗阁大寨是顺着山麓呈弧形的地段建寨,石头小路小巷,把各家各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站在雾龙山上放眼远看,蓝天白云下的斗阁大寨,深褐色的老屋顶,连成一片,涟漪阵阵,阳光斜射着的墙壁,泛着金光,与老屋投下的阴影交织辉映,构成整座斗阁大寨厚重、典雅的色调。走近老屋,走进石头小巷,感受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古朴。斗阁大寨的旧宅属于典型的南方天井民居,峦石为基,泥土筑墙,木构架,16根柱脚落地,泥瓦盖顶,住房全是木质榫卯构架,多为二层,楼上楼下各三间;人字形瓦顶,楼窗下有单面厦,盖住楼下的走廊,是为正房。正房一侧有厨房,多为平房,也有的是楼房;另一侧有一木架式无围墙(呈干栏式)的上面堆柴、放农具,下面关禽畜的柴厩房,普遍有天井。建筑中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家有照壁,墙础是条石,立面青砖包着土坯砌成,顶为青瓦翘角,檐下用砖镶成几个画框,有墨色书法绘画。有的人家还在照壁上绘制水墨画,把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乡土气息中蕴含着淡淡的高雅文化的清香。有的照壁与大理洱海区域的照壁相似,可以从中看出斗阁民居建筑与大理一带有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门窗都是各种木雕图案既有实在的用途又有装饰的效果。

斗阁大寨青石板上发着幽光,石缝里挤出一丛丛小草,苍翠欲滴。小石巷两边是一个个户户相邻、家家围墙的庭院人家。家家门户洞开,院内院外栽桃、李、梨等果树,天井内水井石栏,盆花盛开,后面是堂堂正正的“三房一照壁”。院里,满眼搜寻不到一点垃圾或废弃物,倘佯其间,倍感洁静、雅致、古朴、凝重,处处生机,满目皆春。建筑的结构协调、牢固,令人惊叹。斗阁大寨一位何明灿向我老人介绍,我们这里土木结构的老房屋,都是手工建造,冬天比较温暖。建筑的柱、梁、门、窗、栏、檐、阁,都雕刻着飞禽走兽、花鸟树木、人物故事,总是恰到好处,栩栩如生。我仔细观察触摸,原来这些老屋骨架原本是一个个活的结构,通过榫头联结,各种材料之间有许多缝隙的宽容度,且质地柔软,相互随时可以妥协、调和、谦让,犹如有着生命的活物,数十年的风吹雨打,但它们却更加坚固地屹立于地面,与自然界更趋和谐。这便是斗阁老屋,色彩古朴厚重,尺度收放有序,结构浑然一体。

我流连于青灰色的凹凸不平的青石板小道上,感受着那雕着各色图案的老屋门窗生出的古青色的神韵,巷子两旁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老屋,古韵依旧,那高高突兀翘首的檐角,精工雕琢的木窗,干净而平整的石板街道,无不透视出古典淳朴的建筑美。那神秘和古朴,从每扇窗口溢出,从每一块青石板道溢出,从每一道雕纹溢出。望着那花格木窗里的人影攒动,让人产生时光回溯的感觉。老屋脚下的玉带河数百年来一直与老屋人的血液相溶在一起。这里的水是平和的,一如今天老屋人平静的生活。玉带河的水是清澈的,她似乎又与老屋人达成了一种永恒的心灵默契。玉带河那处世不惊、优游闲适的禀性流溢出老屋独特的人文精神。老屋沿玉带河而建,站在不同的角度观望,老屋都会有不一样的情趣。隔岸站立凝望,老屋像兵士组成的方阵,由高到低一字排开,严整中透出几分活泼。隔岸侧面遥望,老屋里那些粗细不同、有高有矮的木柱,像一个个壮士,把坚挺的身躯插入地中,撑起了一个个甜蜜温暖的家,担起了整个斗阁大寨的重量。这些不仅仅体现着老屋先辈的审美情趣和建筑理念,更是老屋人坚韧不拔、桀骜独立精神的体现。

何家旧宅位于斗阁大寨的中心,原为斗阁何雨生家请剑川木匠所建,建造时间约为清末民初,距今100多年。何家旧宅是汉式传统建筑和边地民族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典型代表,成为研究临翔区的建筑和斗阁村历史重要的实物资料。何大叔说,你们看我家保留的这个石板,这个石板院子。它不像其它做的一条一条的那种石条,或者是小木砖那种镶的,它全部都是那种磨石块,而且这种磨石块相对来说还比较规则,较为规则的是一块接一块,那院子就太漂亮了。

在杨家古民居,这个房子原先的主人就是斗阁著名的大富杨嘉猷。杨嘉猷字丕成,于1925年建盖此房。该屋历经沧桑,经历过火灾,做过养猪场,房屋和照壁都遭到极大的破坏。2003年,斗阁村委会成立老年协会,这所房子成为了老年活动中心。这所古民居属典型的汉式传统建筑,装饰考究,雕龙刻凤。照壁造型典雅古朴,气势恢宏,有独特的边地民族地域文化特征。村里的老人说,在过去,我们斗阁各式各样的老屋不少于200间。

每当夜幕降临,斗阁大寨老屋每家的灯火一点一点的亮了起来,倒映在清澈的玉带河水里,象洒落了一水的夜明珠,熠熠生辉,把整条玉带河变得金碧辉煌。陡然感受着现代都市的繁华喧嚣与旧时秦淮人家的柔情夜色,真可谓两重天地。月光下的老屋,让我能清楚地看见老屋显露出它停止在时间光芒中最从容和真实的一切。这时所有的幸福都是安详的,也是清晰的,随便一扇扇亮着的窗户或一声狗叫,都能让斗阁大寨刹那间变得柔软或丰满起来,随便一个哪怕是细微的咳嗽声和说话声,并成为所有斗阁大寨人梦乡的一部分。人语、声响,渐渐的,像临入睡前的呓语,渐渐的,睡着了。老屋的夜是那么的静,温柔的静。夜色中斗阁大寨的老屋是美的,梦乡老屋是香的,沉睡中的老屋人是幸福的。

博尚永和村上村老屋

永和上村老屋,位于博尚镇的永和村,是一个有130多户人家的汉族村子。房屋建在坡地,全是木架榫卯结构,用石脚土坯墙围砌,墙上抿红泥或半截石灰,也是人字形瓦顶。大门有的单独建,有的开在楼房下层。楼梯多楼架设在房内,也有的架在墙外,显得很古老。有好些房屋的木构件上精美的雕刻的花卉、卷草、双龙、蝴蝶等清晰可见,雕花、拼花格子门窗做得精巧美观,保存较好。据说这些房屋都是二十世纪60年代建盖的。木质梁柱门窗虽未上漆,但是很少有朽坏处,房子很好。

生活在永和上村老屋中的人,汲取了老屋得天独厚的灵气,他们或擅诗文、或懂工丹青。最朴素的如墙根下穿针引线做鞋、缝鞋垫的的女人们。在永和上村,几乎人人都有一门深藏不露的看家绝活。生活在这么一座充满着灵性的古建筑中,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发生。正因为如此,老屋人才如此眷恋着生长于斯的这座村,眷恋着这村中的一条条石板街,眷恋着这村中的永泉河。永和上村土生土长的一位退休王老师充满深情地说:“老屋永远是我们的故乡,不管走了多远,看过多少地方的云,走过多少地方的桥,喝过多少地方的水,爱过多少地方的人,我们的根,依然留在这座美丽的村庄。大多数的老屋人,似乎都不愿意离开这座村庄,即使离开了,他们的根仍在此。千年万年之后,他们的魂,依然飘在这座名叫永和的村庄上。”

永和上村,一色的青瓦灰墙,飞檐翘角,雕龙画凤,青石板路蜿蜒迂?、高深莫测。在村中小巷里偶尔有几个村民擦肩而过,再者就是几个年长的老人在清扫路口之外,余下的是长长的寂静。独自一个人继续抚摸土坯墙上留下的历史痕迹,抚摸石块堆砌的石壁上青青的苔藓地。随意叩开一户人家,和村民们交谈,很是风趣,想象得出他们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老人邀我进门坐坐,而老屋里更是韵味十足。从天井上透出光下来,一束束的照在阁楼晾着的腌肉上,窗口和窗口间搭着的竹竿上晾晒着衣服。说到祖辈留下来的老屋,老人一脸的豪气,说话的语气都加快了很多,又主动带我到石板路参观,并义务讲解。在一堆残垣断壁前,老人说,当年我们就在这里挖土舂墙。这深深的刺激着我们的神经,要不然今天的永和还不知是什么样呢?老屋里墙上烟熏的旧痕是老屋额前的皱纹,空气中腊肉的陈香如远古飘渺的歌声在游荡,天井里水中的倒影似是而非,屋中那刻花的小窗收藏了多少流逝的瞬间,不知还能装点多少人的梦。这些老屋,却蕴藏着无尽的往事。

老屋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曾经那一层层流光溢彩的新貌已经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是暗淡、沧桑,以及那内在的坚韧魂魄。永和上村老屋汇集了各地的文化精华。一代代的老屋人从这一条条石板街上走过,或轻或重的脚印,永远的重叠在了一块块或红或青、或宽或窄、或方或圆的石板上。这一块块的石板,便记载了永和上村人和老屋的历史。

据临翔区文物管理所钱立华所长介绍:在历代古民居等建筑史中,临翔区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和民间艺术家,遍地林立的传统建筑,充分体现了临翔区工匠高超的技艺。尤为难得的是此等技艺在临翔区得以传承,临翔区有的工匠已被命名为省级民族民间建筑师和美术师。

今天我用文字记录下临翔老屋,是因为这些老屋传承着一方山水的经脉,一方人的魂魄。

相关文章关键词

《民族建筑艺术奇葩》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