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石窟自风流
那是怎样的奇迹呢?中国北方唯一的一处摩崖石窟,窟内碑记,被清代梁启超评价为“天骨开张、光芒闪溢”,康有为称其为“元魏诸碑之极品”。周恩来总理生前,曾以此摩崖魏碑为驳证,让前苏联再也不敢口出:长城以北,不是中国领土的狂言!
仿佛是所有旅游爱好者共有的心境,我禁不住远古的召唤,前往义县万佛堂石窟。来到石窟前,我重叠着先人的足迹,回顾着千年的历史,在惊诧中逐渐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石窟位于义县城西9公里大凌河北岸的福山上。远处望去,是那么气度非凡。清人李魁麟有一副长联,准确描述了她震撼人心的恢弘气势:“壮义郡之大观,东望闾山、西临凌水、北枕荒边、南连峻岭、想前朝圣迹,安排这无忧上境。”;“接福山之一脉,高吞旭日、低压平沙、远对孤城、近瞻宝塔、登古洞仰佛光,仿佛到西方极乐世界。”
漫步于凌水河畔,移步换景,徘徊驻足景仰于一座座精雕细刻的石佛像前。佛像有的粗狂豪放,有的雄健有力,有的姿势优美,有的仪表堂皇,有的和善开朗。它们形态各异,每一窟都有自己特别的风格。这些石窟重叠的垒在一起,雄伟而庄严,肃穆而庄重,让人都感到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威严。
石窟分东、西两区,共存16窟43O余尊造像。据碑刻记载,西区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为皇室祈福而开凿,距今已1560多年。现存9窟,分上下两层,下层为6大窟,上层为三小窟,保存较为完整的是第1窟和第6窟。第1窟为中心柱窟,中心柱上部的佛造像与供养人为北魏遗迹,下部的四尊佛为唐代补雕;第6窟为佛殿窟,主像交脚弥勒高3.5米,是典型的北魏佛造像,保存完好,仅底座为近年补修。被康有为誉之为“元魏诸碑之极品”的元景摩崖造像碑就刻在第5窟南壁,碑宽1米、下半部已经风化,现仅存不足300个字,碑文笔画方圆、结构严谨、笔势苍劲有力,书法价值极高,是国内现存不多的国宝,吸引着历代众多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
东区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韩贞联络同乡开凿的私窟,已经超过1500多年。现存7窟,因历年久远、造像多已风化无存。其第3窟中的千臂观音和二胁侍菩萨为清代的密宗造像,生动别致,为他处少见。韩贞摩崖造像碑刻于第5窟南壁,尚存碑文200余字。此碑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史及边疆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东西两区中间的山顶上,尚有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锦衣参将王锴为其母祝寿而修建的圆形宝塔一座,名文峰塔。站在塔下,可以鸟瞰四外风景。山下大凌河碧波荡漾,远望医巫闾山一片新绿。叫人心旷神怡,超凡入圣,方觉此地乃人间之仙境也。
近距离地欣赏石窟中那栩栩如生的石雕,每一个尊造像都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令世人震撼的是文峰塔西侧的峭壁上有一尊“笑佛”,被佛学家、雕刻专家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从各个角度看,他都是乐呵呵的。不难看出,笑佛的雕工极其精美,他笑得自然亲切,含蓄和蔼。据说历朝都有雕刻家模仿雕刻其笑容,但是笑得都没有这尊笑佛那样自然淳和。
据说,这尊笑佛是雕工小石匠妹妹的真身。北魏有一个皇帝东巡路过福山,相中了这块前临凌水后靠青山的风水宝地,要在峭壁上雕凿石佛。在众多的工匠中相中小石匠兄妹俩,要他们一年内凿出一万尊石佛。一年过去了,交工前小石匠从头数一遍差一个,凿把几下补上,又数还差一个,再补还差一个,怎么也补不全。眼看皇帝来验收,小妹妹着急说:“我先顶个数吧”笑着站在石壁前。皇帝一查不多不少正好一万个,其中一个身上还热乎呢!
当地人说,笑佛就是小妹妹变的,现在摸摸佛身还是热乎的。
我长久地站在小笑佛前,仔细地端详他的笑,越看越觉得他的笑诚挚亲切,让人觉得舒坦愉悦,会不自觉地随着他开心地笑起来。据说当地百姓每年初一或是十五便去拜笑佛,以求这一年事事如意,笑口常开。
在西区,还有一尊为铁铸佛像,为西区功德主元景本人。元景,河南郡(今洛阳)人,鲜卑族,原名拓跋景,是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族叔祖,是明元皇帝拓跋嗣的曾孙。曾任左卫将军、宗正卿,又外任营州刺史带平东将军,赠安东将军、营、幽二州刺史。
元景主持修造这坐石窟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孝文帝驱病免灾。碑文题记中所用的“敬造石窟一区”的语句,已经深刻的表明了修造万佛堂西区石窟的目的。然而,石窟未及建成,孝文帝却先于石窟落成的前7天病逝,为拓拔元景留下了诸多的遗憾!围绕着元景其人和孝文帝之死的前后,以及从碑文中反映出来的、有关北魏政权内部的明争暗斗的历史细节,在这块题记碑文中的字里行间都隐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万佛堂石窟群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前那些佛教徒们用一秉虔诚的心,用巧夺天工的手,成年累月的在裸露的岩石上将自己心目中的佛的形象一刀一刀的雕刻在石崖上,同时也雕刻下自己的寄托与希望。古人们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祥和的理想境界表达的淋漓尽致,那是一种人与佛的对话,是信徒们用超凡的艺术手段表现了高远神奇的思想艺术境界,使呆板的巨石产生强烈的思维动感,将自己心中浓烈的精神寄托和依附刻写在大自然的身上,希望能够将这种美好永远的存留在人间。
万佛堂又是一处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石窟凿于悬崖峭壁,下临宽阔的大凌河水,隔河望去是一片广漠的田野,远处轻烟曼笼,近处绿柳成行,不时还有觅食饮水的羊群点缀其间,宛若唐人诗境、宋人画卷,令人吊古之际复得以享受大自然的情趣。
我依依不舍地走出万佛石窟,回到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不舍地回头望一眼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观和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满山的岩石都有着灵气,有着生机,它们在夕阳的红晕中更显得相映成辉,绚丽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