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是个传奇(“寻找六福客栈“征文)
“如果我感觉上帝要我在中国,那么这里就是我所属的地方。"----------格拉蒂丝·艾伟德
总会有那么一种声音在耳边絮语,虽然年代已经远逝,故事已经沾染了风霜。那些善义的举动,可亲的容颜,像是穿越历史的空间,在偌大的晴空下,不断的被聚焦然后放大,有关于她,唯美却又传奇。
灰白的画面带着我进入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跳动的影像里是那个年轻美貌,却又执着的女孩-----格拉蒂丝·艾伟德。1902年2月24日在伦敦北郊出生的她,由于家境贫寒,她不得不从小就到富贵人家做女佣以维持家庭生计。在她27岁那年,内心油然而生了一个巨大的决定,到中国当传教士传福音。
影片由格拉蒂丝·艾伟德的一生而编写,它是那个时代的一位女性,并将献身给我们彼此相互信赖的单纯,欢快和珍奇的信仰。故事一开始便是她提着自己简单的行李穿越繁华的大街,找到中国传教士的罗宾森博士,然而给她带意外的是博士并没有接受她的请求让她去中国,至此的理由只有一个,不够资格。作为从小贫寒的艾伟德来说自己虽然只上过初中,但自己一直在自学,自修,而且对中国充满着神圣的向往。只是这样委婉的拒绝并没有打消她到中国的梦想。于是她一边在伯爵家里当女佣,一边攒钱自己去中国。在伯爵家她也不忘了学习中国文化,她悄悄的阅读完了伯爵家有关中国的一整架书。迫不及待的她来到旅行社询问了去中国的路线。当时,去遥远的中国有两条路线:一是直接坐船到天津,这最方便,但费用很高;另一条路比较经济,就是先乘横穿西伯利亚的铁路,在转中东铁路南下,由于大连乘船到天津,在到达目的地,这样费用会省一半。对于年轻贫寒的艾伟德来说,去过去的话,也只能走第二条路。
几个月如坐针毡的漫长等待之后,终于等来了罗森的回信。在伯爵的帮助下,1930年10月18日,艾伟德告别了亲人,只身搭上了从伦敦开往天津的火车。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传教之路。她随身只带了两个箱子,一个箱子里面是她的衣服,另一个箱子里是简单的食物和路上做饭用的酒精炉。随身的盘缠仅有儿英镑和几枚铜币。依依不舍地和家人惜别之后,去次决绝的走进了火车,乘坐的三等火车里,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条件十分艰苦,也没有懂英语的人可以交谈,他只有默默的祷告来打发无聊的时间。
一路风波之后,总算来到了中国。
到达天津后,艾伟德已经身无分文,而且一句中文也不会说。当她拖着早已筋疲力尽的身体找到宣教中心时,已经是夜深了。第二天她并没留在城里的宣教中心。马不停蹄的跟随着一位基督商人去山西,踏上了到王镇寻找已经73岁的老宣教士珍妮的路途。
两天的路程,终于来到了阳城。
珍妮住在王镇骡队往来的大道上。艾伟德发现,那是一座大房子,有个大院子,堆着两大堆脏乱的物件。那是珍妮新租下的房子,因为说是“鬼屋‘’,没人敢租,所以每年只收一英镑低廉的租价。于是二人想到了开一间客栈,接待往来的骡夫住宿,同时也可以向他们传福音,借助他们的行脚做媒介,把好消息传遍各处。他们的厨子老杨,可以负责供应饮食。珍妮给这个客栈取名为“八福客栈”。客栈开起来了,名字也吉利。发现一个问题当地的人看到他们就喊“洋鬼子”,没有人来住。于是珍妮想到了让艾伟德去门口,把看到经过的骡队拦住勉强拉他们进来。起初,这使艾伟德有些难堪,骡夫们也不甘愿。但看到房间清洁,饮食可口,而且收费便宜,他们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每天晚间,艾伟德工作告一段落后,就一定要用还不流利的中文,说圣经故事给骡夫们听。习惯了聚赌喧闹的骡夫们哪有心思听她的宣讲,不时冷嘲热讽。然而艾伟德不灰心,慢慢地骡夫们受到感召,一个又一个的信了主。最后骡夫们自己定了公约,客店旅客不准吸烟、饮酒、赌博与喧哗,以免影响艾姑娘说故事。骡夫们真的变了,现在再也听不到他们用脏话呵斥骡子前进了;他们哼唱的那些淫秽的地方小调,也被优雅的圣歌所代替。
日子就想这样平淡的划了过去,艾伟德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在珍妮死后,她和老杨便承担起了整个客栈。对于中国的五种幸福是她一直感兴趣的,除了财富,长寿,健康,美德,她一直在寻找第五种幸福。只是珍妮一直都没有告诉她。
后来的事情似乎彻底的改变了她。阳城的监狱发生了惨案。一个囚徒突然发狂似地挥刀砍死了好几个狱中的同伙,无人能制服他。县长只好召艾伟德到场,希望她能借着神的大能,感化这个杀人凶徒。艾伟德不慌不忙,大着胆子踏过地上的尸首,走近这个红了眼的狂徒,温柔地劝他放下屠刀。他迟疑片刻后,终于垂下头来,把利刃交给艾伟德,让狱卒把他押走。艾伟德这下可立了大功了,县长同意让她到狱中向囚犯传福音,并听从她的建议改善狱舍的环境。这件事情,对当地人的触动很大,他们都对艾伟德另眼相看,并把她誉为“福音”。
宣教活动开展的很顺利。有一天,县长忽然来到八福客栈,告诉艾伟德中国正在推行“天足运动”。政府明令要妇女放脚,并挨户检查,以改正多年的旧风气,希望艾伟德能够出力。这件事,艾伟德当然是最好的人选,她可以现身说法,示范天足的好处。艾伟德经过考虑,感谢神给她这特别的机会,就接受了,附带条件是不能限制她讲福音。就这样,艾伟德借助这天赐良机,周游于村庄,挨家挨户地讲解福音。这一天,她正走在大街上,忽然看见路边有个妇人要出卖一个病弱的女孩子,讨价两个银元。艾伟德没有两块钱,就把仅有的九角钱给了她,领着那瘦弱的女孩回到八福客栈,并给她取名“九毛”,学名“美恩”。在艾伟德的爱心和祷告下,毛毛恢复了健康。这之后,她又先后收养了四个孤儿。
在这之后艾伟德似乎喜欢或者爱上了中国,于是撕毁了自己的签证,归为中国国籍,并为自己取名“仁爱”。在她收养的孩子由5个变成了15个,然后在是30,然后是50,当她收养到一百个孩子的时候,战争开始了。当战乱席卷了这个边沿的小镇时,家园被摧毁了,人们四处逃散,老杨不幸死在了日军的炸弹下。听说西安可以把这些孤苦的孩子转移,于是她便带领着一百多个孩子,穿越千山万水,历经苦难的冒着日军的侵袭向西安出发。困难似乎总是眷顾着她,一路的艰辛总算让她带领着一百多个孩子越过黄河准时的来到了西安。
故事讲完了,情感却在继续。始终记得她说过的话;”这些是无止境的工作和知足的岁月,很快的每支行走在这条古老贸易道路上的骡马队都知道了这家六福客栈,但我的快乐多得无法计数出,成为他们当中的一份子自己是幸福的。还有我的一个新名字------仁爱。一个爱人者,学习将他们的语言,能够在市场上与他们交谈,跟在田里的邻居们还有山中每个村庄里的朋友们说话。那种看着季节渐变的幸福从秋到冬再有冬到春,开展新页的幸福,每年教育孩子们带来了内心丰收的幸福。”对于艾伟德来说,这样的生活才自己本该拥有的,那些孩子给了她巨大的精神动力。她说她是唉孩子的,当她给了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伟大的母爱时,没有谁能够到达她所抵达的高度。
以这种定型的生命,是种封闭的生命,或许那样可以忍受,但它不可能永远存活着。很多的时候,她都在想自己的生命也许真正是开始与中国的。当宣教中心写了很多信给她让她回英国的时候,她总是那么决绝的婉言谢绝着。她把中国,一个异国他乡作为自己生命的发展,用自己瘦弱的身躯建立起了强大的爱的家园,给予人民心灵的洗涤,让孩子有了暖心的家。战乱开始了,所有的传教士都奉命离开时,艾伟德还是坚持这和孩子们在一起。她说:“你会在这里找到我,或许是在附近的小山丘那是我所属的地方。如果所以的传教士都离开的了,如果那是真的的话,那样并不适合我,我不是受委托的传教士。我是中国公民,不是外国人,别想办法让我离开。这些人是我的同胞,我会与他们共生死。“这个已经将生命置身事外的女子,死亡对她来说已经不能够威胁到她了。唯有内心的信仰和本该追求的执着,才是温暖那颗心的炙热。
她那一直追寻的第五种幸福似乎是找到了。
当县长看着早已被战争摧毁的家园,泪眼婆娑,语句哽咽的对艾伟德说:“这是我们对过去的一种道别,再过哟几个时辰我们就会离开王镇了,或许是几年光景,或许是永远的流逝,对于那些年岁大当然是永远了。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有个人把它承揽在自己身上,不是出于必要二十出于爱。“艾伟德已经把县长变成了一名基督教徒了,在最后,县长给他的坚持给予了最大的肯定。把她的事迹写进了王镇的镇志里,给予了最尊重的标志。也许这样善良,如同她的名字一样仁爱的艾伟德是应该受到历史光辉的洗礼,是应该拥有传承的意志。
那是爱的奉献,为了那些不存在的人,我们要感谢你。为了那些你把受害者的孩子视为己出,为了那些贫病和苦难,为了所以过去和未来,我们敬重你,艾伟德,因为你的力量,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向中国筑起了爱的堡垒,给我们留下如此回味雄伟的篇章,我愿意与你分享这个故事,愿意与你分享这个信心。
“只要我活着,我会同样爱着你。”
“我爱你。”
对于每个女孩来说一生总会有那么一次都应该对她说,你真的很美,我爱你。然而艾伟德的爱情,那更像是一首未完的乐曲,源远流长。对于彼此之间的爱参杂了太多难以承载的东西,战乱里的爱情也可以是如此的唯美而又纯洁。当故事的最后,艾伟德戴着戒子去寻找他时,爱情在一刻变成了升华的永恒。
也许你们会相信这是一个传说,但我还是相信她会那一个传奇,值得我们坚信你的是,主的力量是可以战胜一切的。
不是所以的痛都可以呐喊,不是所以的爱都可以取舍。你的身影在时代久远的灯火里余家的光明而又明显,那些取舍的爱流淌在老去的黄河里,让故事变的如此的生动和感人。
-------资料引之柳溪活水的博客。
姓名:黄凤丽笔名:墨筱沫性别:女
地址:重庆市合川区北环路十八号
邮编:401520
电话:18716406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