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是人性的冷漠和文明的缺失
踏上公交车,司机师傅会礼貌地说声:“您好!欢迎乘车!”
走进大商场,售货员会热情地说声:“您好!欢迎光临!”
……
这时候,我总是会微笑着回应一声:“谢谢!”
遗憾的是,我所听到过的这样的回应只有我自己的声音。我从没有听见别人有回音,他们只是冷漠地爬上车来或者走进屋去,似乎毫无表情,毫无感觉。也许是我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我确实没有遇到过。
无论什么场合,面对别人的问候,都应该做出礼貌的回应,哪怕是别人出于职业的要求,也不应该置若罔闻。有问候,有回应,应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吧?我听着那一声问候是温暖的,不像以前:服务人员和被服务人员谁也不正眼看谁一眼,陌路人一样。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一起乘坐汽车也是一种擦肩而过的缘分吧?
面对这样毫无回音的问候的尴尬,职业的问候渐渐也就变得感觉干干巴巴,没滋没味了。我们不做任何回应,出于职业要求,他们也许会硬着头皮一直问下去。但是作为服务人员就应该受此冷遇吗?我觉得这种现象是一种悲哀,文明社会的悲哀!如果是你问候别人而没有回音呢,会是什么感觉?
当然,就像上次去百货大楼,每到一处,售货员都要问候:“您好!欢迎光临!”觉得太过频繁的问候,不免有点繁琐,感觉像是繁文缛节,我们答应着答应着也就烦了。当时只是觉得没有必要都问候,但是我会一如既往地回应他们,哪怕他们已经是机械化地问候,不正视你,没有表情,没有感情。我觉得是因为他们受伤太深了,长期没有回应的问候,让他们麻木,或者说已经让他们心伤、心痛。
如果我们在这问候里放进去人情味儿呢,不要把一切都想成理所应当的,互相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和思想,还会是这样的结果吗?
——我是司机,没有乘客,就没有我的职业;我是乘客,没有司机,我就没有车坐。两者是相互依托的关系,其实是谁也离不开谁的。
面对别人的问候,回应一句问候,回赠一个微笑,并不是太难以做到的事情,这好像也只是微乎其微的生活小事,但是这又昭示着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谐社会的建设,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请轻启您的尊口,回应别人一声问候吧!
请绽开您的笑颜,回赠别人一个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