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瓜田忆事

瓜田忆事

2013-10-17 00:15 作者:三人禾 阅读量:27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走在大街上或逛入超市里,摆卖的瓜果可谓琳琅满目,天南海北的、国内国外的,有黄澄澄的兰州黄河蜜、皮白如雪的白兰瓜、青黄相间的新疆哈密瓜、包装精美的海南黑美人小西瓜,有些连名字都叫不出来,但踯躅步前,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噢,原来记忆中仍怀念二十多年前瓜田地里的小瓜,那红到边的青皮苏瓜、外形酷似牛角的紫黑色牛角蜜、一棵藤结十几个的花皮窝儿外、熟透又甜又面的黑皮大面瓜、长得又粗又长的地黄瓜,还有到成熟时可自然裂开的“18天糙小西瓜”。

八十年代的农村,刚分了土地,大家仍保留着在生产队的习俗,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弄块儿薄田,种些许小瓜,是那时家家户户的一件趣事。

瓜田一般都种在靠村边的小河旁,浇灌瓜苗、淘洗小瓜、洗衣做饭,甚至在酷热的晚上洗一个凉水澡都离不开那淙淙的河水。瓜田是长长的一块土地,中间是清一色绿油油的瓜秧,四周种一些高秆的高粱、好看的向日葵。在高粱和向日葵中间,还会穿插种着一些藤类蔬菜,爬绕在高粱秆上长长的豆角一直垂到地面;顺地而爬的笋瓜藤弯曲前行,藤上错落有致地结着几个笋瓜。

在瓜田的最高处或地头,家家都会搭建两个瓜棚,一个是在一张床上搭建成筒子状用于遮蔽风雨和睡觉休息的小草棚,我们那时叫庵子;另一个则直接在地面上搭建而成,四角四个木棍,顶上铺些瓜秧、杂草以遮阳光,白天乘凉做饭,晚上叙话闲聊,有兴趣的人家还会把凉棚搭建成两层。每天的饭要不在瓜田里做,要不家里人送来。送饭的工具很简单,一个粘泥土烧制的椭圆形罐子,上面开口处座一个大瓷碗,最上面用方巾盖住,罐子两边用麻绳提着,随便在地头折两根高梁秆作筷子。

关系好的几户人家把瓜田选在一块,几块园田,一溜瓜棚,风景自有一番别致。这家有个事,另一家就会帮忙照看一下,这家的饭晚了,另一家就叫你来吃,这家的活多了,那一家就会过来帮忙,这家的瓜长得好了,那一家就会来寻些瓜籽作种子。

看守瓜田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干不了重活的老人,或是在家帮不了大忙的小孩子们。闲时几家人就会跑到一起,老人们抽着自卷的旱烟,东家长西家短拉些家长,小孩子们则划个方格玩跳格子、推小车或格五方的游戏。欢声弥漫在瓜田间,笑语飘荡在地头边。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是需要用心侍弄的。刚把瓜种埋入土地里,就要开始浇水施肥了,水是清澈的河水,肥是农家自攒的家肥。种子慢慢地发芽了,先是露出小小的两个叶瓣,接着是三片、四片,很快地向外生长,不几天就伸出了细长的叶藤,爬满了整个瓜田。早上,要顶着还未落尽的水气把缠绕在一起的瓜秧理顺,掐掉疯长的瓜藤尖和没有长出嫩瓜的狂花(就是没有授粉不结瓜疯长的花朵);中午,要冒着烈日给瓜根施肥、捉虫和除草;下午,要赶在太阳落山前给瓜秧上的花朵进行授粉。瓜秧不好侍弄,天热得久了就会干旱,叶子上面生一种特小的蜜虫,把叶子爬得焦黄、干瘪、脱落,那时很少打农药,一般是通过浇水、在叶子上洒土灰来治理这些病害。有些西瓜长得特别大,有一二十斤重,这个时候就要在它下面挖一个坑,把西瓜放进去,以免被土里的耗子给盯上。

每天早上,挎个柳条编制的篮子,在瓜田里转上一圈,在落着晶莹露珠的瓜叶下面,捡拾因熟透而落了蒂的各样小瓜,是守田人最幸福的时刻。拿起牛角蜜,用指甲一刮紫黑的外皮,里面红红的瓜肉就蹦跳在眼前;裂开口子的大面瓜静静地躺在地上,白白软软的瓜肉争先恐后向外挤来,有时熟得酥软一团,用手竟拿不起来;泛着金黄椭圆形的窝儿外似一个个小脑袋,挤着眼睛做着鬼脸向你媚笑;感觉没几天就成熟的小西瓜,用手一碰,“嘭”的一声就炸裂开来,红红的瓜瓤紧贴外面的绿色瓜皮,让人直觉口渴。

瓜的长相不但差别很大,它们的品性也不尽相同。熟透的面瓜吃起来有些噎人,一般是给牙齿不好的老人们吃的,或者用来作发酵的酵头;地黄瓜又粗又长,因与地面接触生长且与黄瓜(黄瓜在那时候还很少有人种,而且农人叫它刺瓜)外形相似而得名,主要用来调凉菜吃;青皮苏瓜是孩子们的最爱,外青里红,肉多汁甜,吃得孩子们浑身上下都是红瓜瓤。

夏天的农村是很热闹的,白天知了在树上直叫,村里牛哞羊咩,东家找盆西家借犁,鸡鸣狗叫。晚上,躺在瓜田的凉棚下,望着月亮高挂繁星满天的夜空,穹庐似的星空广袤无垠,远处的树木蒙蒙胧胧,薄雾随风而入。周围蛙声阵阵,还有蛐蛐也不时地来凑热闹。凉风习习,树枝随风摇摆,瓜秧沙沙作响,时而从附近的村子里传来娘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余声袅袅,在夜空中回荡。

“伏里天,小孩脸”,天气说变就变,风雨来得很快。大雨随风倾盆而下,守田人急忙修整自己的瓜棚。用塑料布盖好棚顶,再用绳子系好砖头搭在上面,防止大风把草棚掀翻。收拾停当,就蜷缩在瓜棚里,一边漏雨了,就把铺盖折起来躲在另一边。棚外的风声和着雨声,雨水落在地上,溅起一个个泥点,瓜秧默默地承受着风雨的洗礼,绿油油的瓜秧就更加清亮了,那些被雨水冲洗过的小瓜愈发显得脆香诱人了。

风雨过后,瓜秧都昂起了头,长得更加喜人;空气清新爽人,到处弥漫着泥土气息,蜻蜓欢快地捉对飞翔;蝴蝶扇着美丽的翅膀翩翩起舞;小鸟也飞下来站在地里旁若无人地觅食。向日葵向你舒展着她美丽的笑脸,高梁秆挂着熟透的粒粒果实,也笑得弯了腰。

熟透的小瓜如果品形端正,它的瓜籽就会被留作明年的种子。这时候,就要把黄中透红的瓜瓤用手挖出来,用清水淘洗干净,把饱和的瓜籽挑出来,一个一个摊在纸上,放在太阳底下晒干。遇到阴雨天气,还要收到瓜棚下面,以免潮湿发霉。最后晒干的种子要用一个布缝的小袋子装起来,上面用笔写上瓜的种类名称,然后一溜几个袋子都挂在瓜棚下面。

农人对瓜籽的钟爱和熟悉是不用言表的,这些或细长或短粗或厚实或瘦薄的瓜籽即便不标名字,他们也不会弄错。闲下无事,看守瓜田的老人们就会背着双手,站在瓜棚前,慈爱地看着挂在瓜棚下面的一袋袋瓜种,不时走上前用手抚摸一下。这些种子,饱含着他们太多的汗水;这些种子,承载着他们太多的希望。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种瓜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一种乐趣。瓜收成好了,吃不完,也没有人家可送,就想点子消化。西瓜吃不完了就把瓜瓤掏出来,和黄豆一起做成西瓜酱,把厚厚的皮削成长长的细条,挂在凉棚下面凉晒,晒成没有水份的特别筋道的瓜条,冬天用来做包子简直美味。西瓜籽就淘净晒干,留作小孩子日后的零食。大面瓜被母亲大人们弄作他们蒸馍馍发酵的酵头;小的地黄瓜就用来腌制冬天的酱菜;丝瓜晒干后可以用作洗碗刷锅的家什;就连周围的高梁秆也被妇女们用针线给扎成了圆圆的锅盖。

那时农村的食品还不是太丰富,小孩子没有太多的零食可吃,瓜田里的小瓜就成了孩子们最钟情的东西。他们在瓜田里玩耍,渴了就摘个青皮苏瓜,水中一洗,有时在身上一蹭,就大口啃起来;饿了就找熟透的面瓜,轻轻用手揭掉外面的那层黑皮,半个就能打发肚子,困了就躺在庵子里,闭上眼睛做一个美梦。

后来农村发展了,地里种的全是一些经济作物,瓜田就慢慢地退出了它的历史舞台,成为了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三人禾)

QQ:460388893

邮箱:xlc941011@shou

相关文章关键词

《瓜田忆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