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一堂民俗课的启示

一堂民俗课的启示

2013-10-16 03:36 作者:侠女 阅读量:24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辽宁大学,民俗课,不是我的专业课,但早已被我注目,因为文学的生命力更多来自民间,想着结业后我可以像个飞翔的小鸟任意栖落在自己喜爱的地方,对民俗学课自然有了一份憧憬和向往。在我看来,民俗,就是走进自然,这是我们对自然风景最高处的欣赏。

不是理所应当上的课,我忐忑不安走进教室,坐在最后面。一个同学冲我笑笑,我的心坦然了许多。

老师来了,是个穿着墨绿色上衣的女老师,看上去五十多岁。那个冲我笑的同学立刻走过去,把开水壶和杯子,还有一把椅子谦恭地递到老师面前。我惊异,我上了一年课,没有见过这样隆重周到对待老师的,我忽然想起文献课上一位老师的话,她说,到民俗学上课,学生特别有礼貌,让人心热乎乎的。今天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今年的民俗学专业只招收了八名研究生,但听课的有二十多人,有外校的博士、老师,还有文艺学的两名学生,当老师目光环视我,我举手自报,我是古代文学专业的,想来听听课。老师说:欢迎。

老师讲课了,她举止干练,言语精到:“新生入学,今天是第一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素质多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的存量,一个是知识的流量,存量,是知识的储备量,流量,是一种能力,让知识流动起来的能力。怎样流动呢?当下,体现在两个方面,口语的表达,文字的表述,这是显性的。一个高素质的人才不是囿于本专业,不要单一,像盲人摸象,各学科是关联的,不是绝缘的,美国的人文学家马文·哈里斯写的《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讲饮食习俗与文化的关系,他把十几门知识融为一体,成为经典。我们是学生,像羊一样弱小,但我们拜大师,即会‘美’,增加本领和能力,增加外在的资本,可达‘祥’,和鱼相合,即为鲜,我们要做新鲜有用的人才,入户其内,方有热情,出乎其外,方有高智,多一只眼睛看明天。”

“民间的叙事和作家的叙事不一样,后面有什么东西?民俗是人学,一个不起眼的小故事,后面的东西不一样,要摆脱普通听众身份,摆脱想象,研究审视,分析发现,提取内涵,走进真实的民间。我们的课堂训练转化成你的能力,才能看到真实的民间。”

老师告诉我们,辽大的民俗学1982年建立,已有三十年,正在筹备历届毕业生的一次学术会议,为什么开学术会,因为辽大向全国输送太多的顶梁柱和高端人才,近十年,研究生质量提高,形成了品牌效应,我们不是讲专业课,是讲文化,综合性跨学科,从人类学层面展开整体研究。研究民间文学不是我的教学目的,我是拿它说事,完成对人文研究所有的思考,是研究人的能力,不是仅仅研究民俗。‘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你有多丰富,你眼中的对象就有多丰富。”

“孔子说‘道不远人’好的知识和理论是可以亲近的,不是隔绝远离的。如果把知识当作工具,我们就是培养使用工具的人,要有工具的意识,工具一是人体能的延伸,可以作梯子,望眼镜,如果我们跑得不快,还可以借助它当汽车飞机,好的一定要吸收进来,西方的也要引进来。理论是灰色的,但以此浇灌的生命之树常青;工具也是智能的延伸,我们不能缺少洞察和想象,每一种经典的理论都是工具,每一个工具都会为你打开审视观察的维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你运到那个层面,打开窗子,自然是别样的风景,只有亲近它,才能破解它。”

对于新生怎样度过自己的学习时光,怎样把握人生的方向,老师说:“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应酬太多,三年很快过去,那时你会惭愧,人生的路上充满岔路口,每一个岔路口都会影响你一个时期甚至一生。怎样把握当下?我的老师,北师大的钟教授对我说的话至今犹记,他说,书是钟,读书人是敲钟的工具,金属的质量敲打会铮铮作响,木棒敲打也响,麻秆敲响声微弱,你是灯草,就敲不出声音了,不是书没意思,是你没意思。读书不要跟风,不要赶时髦,因为你和书可能还没有对话联系,要读适合自己,提升个人素质,与文化研究综合能力相关联的书,有营养就适合你,书与人有个花期相遇的问题,相遇即是花期,读书要达到花期相遇的境界和火候。人类文化的传承有快乐的传承,也有痛苦的传承,但把知识内化,都要经历痛苦的过程,内化自己,加强素质训练,你才能脱颖而出。

对于现在研究生没毕业就急于找工作,老师说“能拿出大块的时间学习,今后的人生还有吗?挣钱的日子在后面呢,沉下心来,读书思考,慧外秀中。要知道脸上多一分秀卷,是从多少书里爬出来的,怎么让自己的脸生动起来,内心丰富起来呢?要有注入意识。”

对于怎样与人沟通,老师说“不要有恐惧症,民俗学需要你们做田野,打交道,唠家常。田野是民俗学科的成年礼,田野是什么,不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面对面的调查,亲临现场,获取直接经验。民俗学,民族学以及很多学科都不分家,在高层次的学术平台上,看你的选题是否从田野中来,如不是,没有人感兴趣。我的一个学生,论文是‘农耕文化及其变迁’那真是于无声处,空谷传响,要有化俗为生的能力,这就是田野。”

老师给我们出了客家人的民俗文章《讨债子》,让同学们分析文本有哪些内涵和值得关注的地方,发现民间故事的隐喻和象征,故事的背后,支撑的是什么?

老师说自己今年六十岁了,“我走到讲台就兴奋,不兴奋不讲课,只要是我的学生,我就要履行老师的责任。”

老师给我们讲民俗学的学生怎样出类拔萃,那是可想而知的,有这样的导师,实乃人生之幸运。而我中年走进学堂,路遇导师,这是多大的造化啊,“兴奋”一词,久久在我脑子里回旋,是不是我们在人生何处都应具有这样的心境呢?这是崇高的责任。

这是一堂影响一生的启发课,好的老师不是受之以鱼,而是受之以渔,学生受用一生的不是老师的知识,而是老师的境界,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一堂民俗课的启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