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血防站里的事

血防站里的事

2013-10-16 10:24 作者:王世热 阅读量:36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这是一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有一种积淀岁月风雨沧桑的风情,绿树掩映,站在中央会感觉到久违的宁静。地上总有扫不完的落叶,就靠着这新陈代谢的叶子,树们保持着四季常青的容颜。轻风拂过,有飒飒的声音,静谧得让人不得不想起曾经的美丽。

这是这个县城里仅有的一家血防站,病人清一色是从各个乡镇申请国家指标来此治疗血吸虫病的老人。憔悴的面容,蹒跚的脚步,鼓涨的腹部,老人的腐朽气息令这个院落充斥着阴冷的空气,凝重得似乎化都化不开。

好在国家给这些得了血吸虫病的人每年至少三千块钱医疗费,挺着大肚子来再挺着大肚子回去,病能不能治好反倒成了不太相干的事情。有人没有病也通过关系弄个指标,医生每天开药她就将领来的药一瓶一盒在一个个大箱子里码好,回去后放在颇有私交的小诊所里出售。更多的人却在苟延残喘着,残损的生命能延长一天是一天。这病是能治好的吗?反正医生每天开的药都一样,每个病人的药也是一样,连原来本是发被子的职工都成了医生,穿着肥大的白大褂指点病情。

谁接的病人多,谁的收入就高。于是,医生间就有了点相互拆台的味道。有医生告诉病人某某医生到现在为此已经换了三个老婆了,可能还会继续换。某某医生接的病人多,同行就哂笑他为“神医”,言辞间的戏谑和酸溜不难体会。如果不是为了孩子读书,我早就出去了,一位医生说,我兄弟在外面做生意开我年薪十万我都没去。

病人们每天必须要做两件事,领药和打针。虽然每天领的药都是一样,但医生也不能一天将药全给你开了,你还得每天去排长长的队把头钻进小小的窗口把药领回来。都是乡下大嗓门的老人,你推我搡倒也热闹。最让人耐不住等的就是那个上药单的工作人员,老半天手才敲到电脑键盘上,一个单子打好会憋得人尿急。老乡说,也真是难为这位老兄了,一大把年纪还来搞这新鲜玩意儿能快得了吗?

上午的住院部是最热闹的,打针的换药的都在扯着嗓子喊,打针?,换药哦,此起彼伏,真个是一首医院进行曲,令人紧张压抑。护士针打得好的不多,经常把老人的手打肿,扎进去又抽出来找不准老人那干瘪的经络,家属实在看不下去了,却也只有干着急的份,在心里骂她们酒瓤饭袋。针打得晚的到要拔针的时候医生护士都到食堂吃饭去了,就自己把药调慢一些等着。以前发被子的医生来了,东拉一下,西扯一下,浓酽的鲜血便从老人的血管里流出来,伤口周围一大块地方立马就又紫又肿。老人疼得疵牙咧嘴却只有忍气吞声,什么也不敢说。

病人治病,吃饭却是个大问题,以前医院里会备一些煤球和炉子供病人做饭用,但不知从什行时候起,已停运很久的食堂又开始运转了。这本是好事,大伙不用再拖着沉重的病体亲自做饭了。但是,那里面的吃食你是吃了第一次就绝对不想再吃第二次的,光贵不说,关键是难吃得很,拿老乡的话来说就是连自家的猪食都不如,菜里见不着半滴油星子,饭却是硬得像蚕豆,吃在嘴里都咯嘣响。早晨的稀饭那才真个叫“稀”,一口气吹得波纹连连,定睛一看各自憔悴的面容被各自盛了一碗。老乡说,都赶上三年灾荒了。

吃不好饭确实够折磨人的,于是就有人开始想办法了,有的到外面吃馆子,有的干脆从家里搬来电饭煲自己在病房里开小灶。病人们的这些把戏一丝也没有逃过食堂管事的眼睛。很快,病房所有的插座就再也插不上电,中午吃饭的时候食堂就给买饭的人发一张开水票,有票的人晚上才能打着洗脸的和喝的水。从此以后,病人们老实了许多,在医院里过上了安静的生活,只是茶余饭后叹几口气发几声唠骚,然后盼望着早点回家。

不过,住这趟院终究是不要钱的,我们总得感谢政府,老乡说。

相关文章关键词

《血防站里的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