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马蹄声
七月,正是草原水草丰美的季节,那天,我跟友人老朱来到了贡格尔草原。他来这里办事并顺便寻访一位朋友,非要带上我散散心,我安排好家里,便跟着他来到神往已久的贡格尔草原。
一进入草原,立刻便被那天堂般的美景给迷醉了。不到草原,你是无法想象她那瑰丽壮美的景象的:映入眼帘中的是那穹庐似地天底下,牛羊如星星、如云朵般的点缀在绿茫茫的草海里,扑鼻而来的满是青草和野花的芳香,涌入耳畔的是牛羊的鸣叫和鸟儿们欢乐的歌唱,令人好像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在这如梦似幻的景色里,老朱我俩在草原上整整疯玩了一天,才在红彤彤的晚霞中,往老朱的那个蒙族朋友毕力格经营的蒙古包走去。
来时听老朱说过,他以前工作在畜产公司,下乡时经常借宿在毕力格家里,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毕力格今年五十多岁,两个儿女均在旗里工作。他是土生土长的贡格尔草原上的牧民,世代游牧在这片草原上。自从贡格尔草原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后,他响应政府的号召,毅然处理掉了大部分的牛羊,和老伴塔娜建了两个蒙古包生活在这里,为游客们提供食宿和马匹游览等项目,已经干了好几年了。
毕力格正站在蒙古包前掺望着,他是一个典型的蒙古族男人,壮实的身材,身上穿着一件蓝色的蒙古袍,黑红的脸膛透着坚毅和朴实。看到我们过来,他老远就热情的伸出手来用还算熟练的汉语说“欢迎,欢迎到家里来做客。”又抱了抱老朱的肩膀:“老朋友,这一向可好?”
“好,好!”老朱回答道:“你也好呀!对了,怎么不见塔娜妹子?”
“她呀,去挤牛奶去了,说是要把最鲜美的奶茶烧给你们喝”。
正说话间,一个身穿紫色蒙古袍的女人提着塑料桶走过来,老朱看到后立刻招呼道:“塔娜妹子,你好啊,辛苦你了”。
塔娜笑盈盈地说:“你也好呀,安答(蒙语:兄弟)!辛苦什么,安答来了,应该的,快屋里请”。
一行人进入了蒙古包。首先映入眼里的是一幅挂在蒙古包墙正中的成吉思汗的画像,这个威震欧亚大陆的蒙古男人,在画像里正眯着一双细长的眼睛凝思,似乎在回忆他的峥嵘岁月。
蒙古包里弥漫着浓浓的羊肉的香味,香味是从一旁的煤气灶上的锅里冒出的。塔娜说:“听说安答要来,毕力格杀了一只当年的最肥的羔羊煮了手把肉,安答你们一定要多吃一点,毕力格为了招待你们,打发走了两拨客人呢”。
老朱感动的说道:“毕力格兄弟,感谢的话我就不多说了,只是今天耽误了你的生意。”
毕力格爽朗的摆摆手:“跟我还客气什么!再说了,你知道的,我开这两个毡房子,并不是单纯为了赚钱。”
“我明白的。”老朱说。
听了毕力格的话,我有些不明所以,看了看老朱,老朱点点头,似乎是对我也是对毕力格说:“毕力格兄弟是舍不得这里啊,他儿子女儿劝过他多少次,要接他去旗里享清福,可他死活不愿去,害得塔娜妹子在这里跟着他受累。”毕力格摇摇头说:“算了,不说这个了,吃饭”。
一大盆香喷喷的手把肉和一大盘羊盘肠端了上来,蘸着用山韭花等野菜调制的调料吃的风味十足。席间先喝毕力格自家酿制的奶酒,后来大家嫌口味太淡,便换上了草原白,六十度的劲头,几杯下去,几个人的脸上便现出红意来。烈酒下了肚子,话也多了,老朱这时说道:“兄弟,你那匹大青马呢?我明天得骑着它跑两躺,好家伙,那可真是一匹好马呀!”毕力格一怔,沉沉地说:“送人了”。
“送人了?”老朱楞了一下:“那匹马你舍得送人?”没等毕力格说话,塔娜在一旁接过话碴道:“送给西乌旗的亲戚了。毕力格说,那匹马他用不上了,在这当游览马又舍不得,去年秋天,西乌旗放牧的亲戚来,就送给他了。毕力格说,是骏马,就应该让它在草原上奔驰,而不能在这糟蹋了它,那是对骏马的侮辱。”
听了塔娜的话,我们一时无言。
我知道一匹良马对牧民的重要性。草原上的牧民们世代逐水草而居,一生都离不开车、马、帐这三样东西,车是勒勒车,帐是蒙古包,马就是马匹,需要的时候,牧民们把蒙古包拆开装到勒勒车上,就可以迁徙到草原上任何一个地方生活。这其中,马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马是牧民们最亲密的伙伴,在过去,蒙古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马背上渡过的,因此,蒙古族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蒙古人的笑容是随着马的存在而存在的。一个蒙古人失去了马,也就没有了欢笑。一匹良马可以带着他们走遍大草原,放牧牛羊;可以在暴风雪中找到回家的路。可以说,马是牧民的命根子。现在,由于时代的变迁,马的作用也越来越小,但是,马在蒙古人心中仍是一种特出的存在。
气氛有些沉闷,老朱岔开了话题,对塔娜说:“塔娜妹子,唱首草原上的歌吧”。
“好啊,我就唱一个”!塔娜豪爽的答道。草原上的人们生性豁达,个个能歌善舞,塔娜一点也不矫情,用低沉的嗓音唱起来:
倔强的小马驹哟
你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吗
看看天上的北斗
它会指引你的方向
可怜的小马驹哟
你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吗
听听妈妈的呼唤
它会引领你的方向
啊呵呵------
深沉、忧郁的歌声,如泣如诉的长调,一下子把我带入忧伤的气氛里。我一下子明白了毕力格为什么不愿意离开这片土地的原因了:他的根在这里,他在守望着这片草原;哪怕他没了羊群、没了骏马,为了这片心中的圣土,他也要守护在这里。
由于国家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草原上牧民们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环保这一浪潮的冲击。为了保护由于过度放牧而日益严重沙化的草原,政府相继颁布了封闭草场,减少牲畜数量和大力推行舍饲圈养的禁牧令,牧民们也都积极配合,因为再这样继续下去,就不仅仅是失去大草原这么简单了,而是失去家园、失去生存的空间了。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牧民在政府的帮助下,转行干起了其它行业。变革是必要的,变革的过程也是痛苦的,关键是怎么做才能使这种因变革而带来的伤痛更小一些。
马蹄声远去。我们寄望有一天,当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休养生息后,不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景象,期望着,那逝去的马蹄声再度震响于我们的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