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青云寺
灵山圣水古寺静,晨钟暮鼓禅声清,
惊醒世间名利客,佛道仙风度众生。
——题记
我受亲友之邀,来到大山深处,兴致勃勃地拜访了藏在山里的“青云寺”。这里闲云野鹤,烟云浩渺,仙山寂静,古寺空灵,让人大有抵临玉虚幻境之感。受到震撼的心灵顿生感悟,用诗来描述一幅有山有寺的生活画卷。这幅画卷会把人引入一种空灵无物的静谧状态,让灵魂受到一次洗礼。
晚秋,亲友的轿车载着我和另一同学从我所在小县城出发,向本县的西部群山深处驰行。
小车在锦阜公路行驶一段后,一头扑入松岭山脉断裂层地段的群峰之中,越往前行,山越陡峭,林越稠密,人烟越稀少。我们的小车时而像一叶小舟漂游在如浪起伏的群峰之间,时而像一只白色的甲壳虫,爬行于幽邃的峡谷之中。山上的植被越来越茂密,散落在山脚下的村庄时隐时现,“曲径通幽处”的神秘,令人神驰意往。蓝天之上,云卷云舒,淡然悠远,空山之中,静谧安然,禅意幽深。一路上远山如黛,碧水叮咚,宛如一幅幅古朴而又新鲜绚丽画卷,看醉了心扉,看醉了时空,早已把城市的喧嚣和尘世的纷扰抛在脑后……
群山不语,白云寂寞,默然若佛,超越喜忧,以静治烦,对人间不求什么。这就是大自然所含禅道之理,悟到者才知其中玄妙。
正午时分,我们抵达大定堡乡台子沟。沿一条东西狭长大约5里的荒沟前行,两旁林涛树海,云遮雾罩,群峰兀立,千姿百态。仰面北望,那青云峰的雄姿秀态像一幅从云霄垂下的巨画,悄然然展现在我们眼前:青云峰峭崖上纵,突起独立,非仰视不能见其顶,其上翠色披覆,形险态奇。峭壁上有一古洞,深邃莫测,深不见底。古洞四周,遍置山花,以其素艳清香,淡雅端庄的风姿,把人引入烂漫明媚,绚丽娇妍而又神奇的境地。这就是民间传说的金华娘娘百花娘娘的修仙之地。山腰处有一清泉,名“圣水泉”终年汩汩流淌,凌冽甘甜。常年有人特意赶来饮用泉水。山脚下的青云寺依山而筑,红墙绿瓦古色古香。圣水泉绕寺而过,在低洼处积一泓碧水,将这“深山古寺”山光水色的风韵尽摄其中。
青云寺因坐落在风光绚丽的青云峰下,故名青云寺。始建年代不祥,寺后的墓葬群却无声地述说着古寺历史的沧桑。民国时期有比丘尼释沙拘管理寺院。沙拘圆寂后就葬于那片墓地,依次还埋葬着沙拘的师傅、师爷,现墓葬保存完好。
寺院有大雄殿3间,护法殿3间,两殿东西并列。文革期间寺庙受到严重破坏。大殿被毁,尼姑走散,只剩下残破的遗址。我的亲友宋先生和他的夫人潜心学佛,尽管清贫,节衣缩食十余年,积攒十余万元积蓄,离开繁华的城市,举家迁回故乡,在青云寺故址建起大殿6间、禅房3间、还有围墙和三门。大雄殿内供佛祖释迦摩尼佛祖和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彩绘泥塑佛像,护法殿供有金花娘娘和银花娘娘雕像。
当地相传,两位娘娘是青云峰古洞中的蛇仙,修炼千年,已能架云接雾,呼风唤雨。二仙虽为异类,但慈心向善,关心民间疾苦,经常深山采药,施医施药于穷苦大众,有求必应,非常灵验。民间百姓感念二位蛇仙,很久以前,在清云峰下修一庙堂,让二仙享受人间香火。
听了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我好像看到青云峰上有两位美丽的仙女飞向太空,把手中象征吉祥如意的花朵撒向人间!
这个美丽的传说日渐成了人们原始的心灵依傍,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山里人的希望和精神寄托,引来无数人上山拜谒神灵,岁岁年年香火不断。这让我又想起我的亲友夫妇,他俩已经年近花甲,虽然一世清贫,但靠退休金也可衣食无忧,为什么跑到深山老林甘守寂寞?
用他的话说,佛光普照,净心难求,如今他俩求到了。原来他夫人一身染疾,现在吃斋念佛,挑水打柴,爬山涉水,身体硬朗,实在难得。
逃离纷扰的俗世。追求心里的一份宁静,是真正的参禅悟道,不一定是名山名寺,因为山有名气了,寺有名气了自然会多了很多的俗气。一些有名气的山和寺,因为香客多,用录音机播放经声,实在是玷污了佛门净地。
这座小庙不大,山也非名山大川,却非常清静,清静得有时忘了自我。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我找的,当心灵变得空灵无物,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禅悟了人生。
看了一座山,看到了满山层林尽染的红叶,感受了山中小路上的寂静和村歌野景的恬淡。看了一座寺院,晨钟暮鼓回荡在天地山野之间,在香火缭绕中领悟佛法无边的境界。灵山、古洞、圣水、禅寺,好一派天人合一的世外圣地!
返程的路上,我的耳边还在响着空灵的木鱼之声。那声音有时极其宏大,有时又极其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