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故乡情
外来贵客到我乡,戴下行入是小桑。四村人口五千过,山清水秀好村庄。沿着逶迤的梅汕公路,从水车镇湖溪口戴下乡蜿蜒而入,越过热心人士捐建的南兴寺.宁济桥,一个群山环抱,居住着5千多人的“香格里拉”式的村寨----革命老区小桑村便映入您的眼帘,这便是我魂牵绕,生我养我的故乡。
战争年代,原福建军区司令员刘永生曾偕他的部队,以小桑村为根据地,练兵习武,在军民的密切配合下,一举攻克了国民党重兵盘据的梅县笫二大圩镇----畲江。
解放初,小桑人民虽在党的领导下重见了天日,不再受剥削压迫,但由于社会制度,方针政策等种种原因,致令小桑宝地得不到开发,仍过着贫困的生活。有谣为正:食的是稀粥汤,穿的是烂衣裳,走的是羊肠道,住的是破瓦房。
改革开放后,家乡人民群策群力,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八仙过海大显神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在交通运输上,是过去连梦也不敢做的,昔日小桑河上几座让人心惊胆寒的?板桥,如今取而代之的是11座造型新颖,坚固靓丽的钢筋水泥桥,使10几里的沿河两岸“彩虹”?卧。山洪暴发,过河难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正是:改革开放好主张,小桑村村有桥梁,永远摆脱过河苦,随心所欲走四方。桥多了,路也又宽又直又平坦了,而且全铺上了水泥,坐车来小桑的话,既舒适又快捷,再也不像过去被颠簸得骨软筋酥了。真是:小桑现今不比往,水泥大道通四方,条条平坦又笔直,路上人来又车往。路通后,车辆也如雨后春笋,迅猛递增,如今,既有客车,又有货车;既多轿车,又多摩托。机动车家家都有,自行车就更不用说了。有诗为证:摩托多得似星星,小车轿车数不清,人人出门车代步,出省过州上北京。小桑人民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后,又重视起文化教育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天大的改善,有客家五句板为凭:以上学习条件差,教室四壁见泥沙,瓦面屋项常漏雨,地板到处是坑洼。今村建校有四间,全部起楼两三层,钢筋水泥来建造,美观明亮空气鲜,疑是仙宫降人间。人们过上了好日子,更重视文化娱乐了,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彩电,很多还是宽屏液晶的,并且接了有线电视,买了cd,dvd等功放,每当闲暇或心情舒畅的时候,便纵情歌唱。或邀朋约友,夜不思寝,尽兴地卡拉ok,真是不亦乐乎!有诗对比为证:以上电视看厌人,天线接收常失灵,特别刮风和下雨,图像模糊音不清。如今彩电吸引人,有线接到各家庭,声清图真色彩靓,节目精彩实提神。再说饮水,人道矿泉水好,我说不如家乡的自来水甜,来尝尝从九龙嶂流来的小桑自来水吧:讲用水,想从前,从前饮水不卫生,浑浊河水来做饭,喝了脏水百病生,无奈一年复一年。如今拧开水龙头,琼浆玉液哗哗流,水质甘甜又清澈,用水方便又自由,洗衣做饭不用愁。
那村中的6个卫生站,设备齐全,为村民治病创造了条件,诹得了时间,方便了群众。10多间小卖部,货物琳琅满目,人们随处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同时还有新兴的榨油厂,碾米厂,贩肉摊,熟食店,理发店,车衣店,铁匠店,摩托电器维修店。。。。。。真是不胜枚举。就是村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处处高楼鳞次栉比,有些达士能人还建造了别墅,已竣工的就有近10幢,举目但见:旧居矮屋遁了踪,高楼大厦建村中,如今小桑城市样,平民百姓住“皇宫”。正是:小桑百业都兴隆,人来车往好繁荣,山村变成“小香港”,改革开放显神通。
小桑啊小桑,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我坚信,您将以飞跃之速,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更加美丽动人,更加让人流连忘返!
2012年10月17日于梅城
本文实事求是,毫不夸张。诗文结合,琅琅上口,多看不厌,好读易记。家乡之人,细细品味,亲切之感,油然而生。敬望诸位,不吝赐教,欠妥之处,给予斧正。遗漏之处,或予添加,来电来函,洗耳恭听。如欲分享,可以转载,毋需问我,悉听尊便。------作者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