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作家选刊)
祖宅是一座老宅,因为家族人丁兴旺很多家庭都搬出去散枝发叶了,无人居住的光景就有了二十多年。祖宅由大小五十六间房子组成,上下两座大厅居中间,两座大厅间留一个典型的四四方方天井,人字青砖铺就,站在天井中间仰望,天空仅以一块或蓝或灰的土布呈现。经年的青苔渐渐铺满了整个天井表层,显得湿润而稠浓。
我小的时候祖宅里还住着三十多户人家,虽不算人声鼎沸,但人气还是挺旺。要是雨天,那雨,大一点时,纷纷溅落在老宅的青瓦上,或悄然无声,或劈啪作响,像煮开一锅粥,又或像一个小孩有序地拨着弦音,虽未成曲调,但稚气中透着几分齐整,别有一番滋味。反弹的雨点如飞矢,乱乱的,急急的,又被那阵风一吹,惊慌失措的模样。雨势小时,却淡淡的,轻轻的,在化与不化之间摇摆。又如三月的飞絮,粉粉的,柔柔的,在空中盘旋迂回,未曾落到天井的地面已经不见踪影了。一顿功夫,那雨就会织成根根银线线,若是大点的雨就会聚成涓流。那时,天井四周煞是好看。只见檐下四合珠帘随风摆动,串串珍珠玲珑碧透,天然形成一个硕大的“口”字形,此刻天地连接在这口字中间,浑然一体,倒可以物我两忘了。这种天气,若闲着无事,住在老宅的人们常常聚在一起,絮絮叨叨地讲些关于祖辈以前的传奇故事,祖宗们的那些陈年旧事就这样一代一代的口述相传下来,有时也会讲些桑麻之事和笑话,谈点农事心得甚或取别人的乐子,有雨的日子便很有趣地度过了。
我却是喜欢关起门来打开一扇面向天井的百叶窗,任那天风和雨沫随意地进来,我觉得那时与自然和天地有种肌肤之亲,有一种贴切和艾暖的感觉,怪不得我那德高望重的曾祖五爷常常对我父亲说:“你那孩子属于内秀型的,情感细腻、情腺发达,你让他多习文字和接触些艺术的东西,或许能为咱祖宗挣把脸面”。父亲倒也听了进去,自小就教我读了许多唐诗宋词。我倒是喜欢春雨时节跟着父亲读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诗句“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兰溪棹歌》);又或是: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苏溪亭》)”。诗中那种冷汀中带着点惊喜的感觉,静静地打动着我的心扉,多年之后这种感觉还在我心里浓酽得化不开。
我特喜欢老宅的雨季,不用上学的时候,和着一床衾被睡个懒觉,空气自小窗涌进来,格外的清新,很容易让人熟睡入梦。而往往清早的时候母亲会在这种天气煮一小锅芥菜粥,喝起来热气腾腾的,一下就把一晚的困意赶跑了,整个人精神抖擞起来。有时,几家的孩子会端着粥坐到大厅里,噼里啪啦地喝着,不时伸长了脖子瞄着别人碗里的东西,看看谁的碗里有些黄豆、酸菜这类的好货,如果发现新大陆,大家便相催促多拿些来,一起大快朵颐。下雨的时候,又逢了周末,年龄相仿的孩子经常聚在一起玩打仗和捉迷藏,有时碍着大人谈话做事情,多少挨些善意的呵斥,但游戏却不会中断。我更喜欢与同伴聚在天井旁的屋檐下,做着一种用小手划过雨线的比赛,看谁的动作快沾的雨点少谁就算赢了,输的一拨人要顺着天井跑三圈。大家在一起玩着同样的游戏,清苦的日子,因平添了许多快乐并不见得难捱。
天晴的时候,看着日光照在不同方向的一堵墙上,上了年岁的人就能把一天的时辰大抵估出个八九不离十来。早上的时候,一些家庭常会把一些万年青、石榴花、水仙花、太阳花之类的植物搬到天井里晒晒太阳,透透风和气,浓淡的花香不时招来一些昆虫和鸟类,嘤嘤地叫,吱吱喳喳地唱。人来的时候惊咋了一下,飞远了。申时以后几家的老人有时拿着竹椅坐在天井边上细声细语地聊天,随意做些针线活或品几口水烟筒,偶尔会有谁家的狗躺在他们的旁边,半眯着眼睛,温顺而驯良。
晴朗的夜晚,从天井里望着顶上的天空,仿佛那繁星、弦月或满月就像在壁挂里,伸过手去便可随意的触摸,不禁使人想起了诗仙李白那首“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古诗来。入夜深处,四时的昆虫躲在天井的角落里鸣唱,或长或短,或远或近,或高或低,这些小夜曲穿行在清幽的廊前巷里,祖宅则显得格外的宽阔和幽寂。
遇到一些初夏夜晚,来势汹汹的南风股转到天井里,容易形成一些小旋风,使木制的窗户发出“吱呀、砰”的声响,这些声响还合着祖宅外大风吹过竹林发出的“呼呼”的声音,像是在预演一场暴风雨。这种回潮的天气,渐渐地让大人小孩一层层剥去了衣服,天井里的青砖也黛黑了许多,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就要到来。
天井是个通透的地方,是祖宅最亮堂的场所,也是祖宅向天地打开心扉的一扇窗?,是一个接连天地灵气的神秘甬道。农历初一、十五,或是婚嫁殡丧,大家都会遵循祖训,在天井旁插上香烛烧些纸钱,向皇天厚土祖上宗亲祈请平安幸福,或告知喜讯迎接新人,或告知哀事敬送故人,天井上升起的袅袅的青烟竟绾结了无限的情思和祈望。在这里,我见证了人世间不少的欢欣和悲沧。天井于我,除了是我认识禽鸟虫豸的自然导师,是我辨识季节变换的无字经书,是陶冶我性情的地方,更是我接连天地宽窄人心教育获知人间冷暖的第一人生课堂。人这一生就像天井给我提供的一种缘分,生活在相对的群体里,认识了一方水土一方人,自然受到那里风气的熏染,只是你在这里面要学会领悟人生的真谛,在岁月的淘洗中保持着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真诚与率真,就算无法游历名山古刹,也能从善知善觉中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2012年初冬于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