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读《小团圆》有感(太原晚报)

读《小团圆》有感(太原晚报)

2013-10-15 15:11 作者:檬檬 阅读量:22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一口气读完了《小团圆》。“团圆”的意思理解了一部分:书中那女子明白了那泛情的男子想要的“二美三美大团圆”后,感到“糟哚哚,一锅粥”。她冷了心,写了决绝的信,抽身了。——她的抽身是对他想要的团圆的一种讽刺。

抽身后便再没有回眸——以至于多年后他多情地写了《今生今世》,还寄给她看,而她只是这样简单地予以回复:

兰成:

你的信和书都收到了,非常感谢。我不想写信,请你原谅。我因为实在无法找到你的旧作作参考,所以冒失地向你借,如果使你误会,我是真的觉得抱歉。《今生今世》下卷出版的时候,你若是不感到不快,请寄一本给我。我在这里预先道谢,不另写信了。

爱玲

这信,对于自以为是的他,是再一次的难堪。也许她借书,本就是一次恶作剧,一个有预谋的嘲弄?一张没有称呼也没有落款的明信片——她是预先知道他的反应的。她是孤高的“临水照花人”,但是在第一次遇见他的时候,变成了低到尘埃里的人——这在多年以后都让他说嘴。被深深伤害后,她要做回她自己,她要找补回从前在他那里丢掉的。

她也的确找回了她的骄傲。胡兰成虽写了那本群芳谱,洋洋得意,但张爱玲未必不让他心口发堵。他说“她是厉害的”,对比她的一言不发,他越发显得轻浮孟浪;书虽然卖得好,但是遭人诟病。

他们的故事的轮廓就是这样,那《今生今世》被千万人传诵着,那胡兰成的风流也籍此可在时间的河流里像一块沉淀下的石子儿而定格下来。只是张爱玲当初对此是一言不发的。

然而,2009年,天下的读者都知道了,竟有一本《小团圆》!而且还知道它是一个差点被溺死的胎。好事的张迷们像掀开张爱玲那尘封的心扉一样纷纷地掀开这本书。

书中的叙述明白透彻,让人深思的却是这个题目:《小团圆》。为什么叫小团圆呢?

书中:在他们相识之初,她拒绝了他,心里想:“等战后,他逃亡到边远的小城的时候,她会千山万水的找了去,在昏黄的油灯影里重逢。”——这是她心里的团圆。而真的历经了万水千山后,却明白他想要的是另一种“二美三美”的大团圆。那么“小团圆”又从何而来呢?

细读她和友人的通信:

“......赶写小团圆的动机之一是朱西宁来信说他根据胡兰成的话动手写我的传记,我回来封短信说我今年来尽量de-personalize读者对我的印象,希望他不要写......”

“《小团圆》是写过去的事,虽然是我一直要写的,胡兰成现在在台湾,让他更得了意,实在犯不着,所以矛盾的厉害,一面补写,别的事上海市心神不属。”

“《小团圆》情节复杂,很有戏剧性,fullofshocks,是个爱情故事,不是打笔墨官司的白皮书,里面对胡兰成的憎笑也没像后来那样。”

“我写《小团圆》并不是为了发泄出气,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道材料,......”

反复揣度后如是想:

有人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不关心。不论张爱玲在那时对胡兰成的行为表现出怎样的漠然,然而他可能已成为了钉在她心里永远那拔不走的桩。假装视而不见,然而他永远在她视线里,挥之不去!——无论怎样撇清,占这本书最大篇幅的还是胡兰成。

“遇见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遇到胡兰成,孤高的张爱玲变成了低低的“她”。

而当抽身离开时,“她”又做回了张爱玲。

现实中,张爱玲和胡兰成只能是再也各不相干。

然而,她还是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在完全幻灭了之后,还有点什么东西在”——那就是《小团圆》。不论现实怎样不同于理想,我想张爱玲当中还有“她”,胡兰成当中也还有“他”,他和她应当有这本《小团圆》。

只是时过境迁,《小团圆》出版了,张和胡都早已各自驾鹤西去。他们的故事只是让张迷们唏嘘,让万千痴男怨女唏嘘,也让平庸的饮食男女唏嘘。

相关文章关键词

《读《小团圆》有感(太原晚报)》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