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影禅心论画家--走近杨绪伟先生
梅花不与桃李争,只待凌寒独自开。一树一枝盼春来,梅魂墨韵入君怀。梅枝旁、梅树下那痴迷梅花的身影,便是那静听落叶蝉鸣、于宣纸之上挥洒心经的画家----杨绪伟先生。
杨绪伟先生,生于泰山之旁,毕业于泰山学院美术系,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主攻花鸟工笔画。是现代颇具收藏实力的中青实力派画家。2004年放弃了中学美术教师的身份,前往北京。用杨先生的话说唯有放下才能更专注于绘画。
杨先生的画作深受宋代理学的影响,将儒释道融为一体,既追寻意境清澈高远,又暗含了人生的思辨。将宋代文人笔锋入神地运用现代笔法加以独到演绎。走近他,我们方能更靠近宋代文人的脉搏,聆听千年后宋代理学的回响。走近这位爱梅的画家,我们方能嗅得满鼻香。
主要作品
《梅花》、《梅音》、《梧桐系列》、《秋日私语》、《酣》、《禅》、《佛》、等多幅作品参加中美协及全国展览。
出版有《杨绪伟画集》,《,当代花鸟画·名家名作》,《中国当代名家杨绪伟写梅》,《21世纪中青年实力派20家》,《画坛谈画》,《改革开放30年花鸟画卷》等著作。
潜心绘画
杨先生的画作既有工笔之严谨,线条浓淡的变化,着色深浅的交融;又有个人独创的妙笔,梅与兰的组合交织,折枝构图,笔法细腻娴熟,清秀温雅,画中用墨洁净,敷色自然合度,显示了画家深厚的画功。
佛心禅意---入定与体悟
杨绪伟先生信佛,经常抄阅心经,一来习得书法;二来,领悟佛意,净化心灵,平复心境,方能不受俗世干扰,一心于绘画。书画本一家,两者往往相得益彰。
佛家讲究入定,是抛却繁杂心自安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杨先生才开始绘画创作体现了对艺术的尊重与虔诚。杨先生每次作画都要多次勾线,几次修改。线条的勾勒与运用体现了一位画家在技法上的造诣,杨绪伟先生综合运用书法与美术中线条的刚柔枯润展示自然界荣枯变换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宁静。
佛家讲究悟性,对生活的酸甜苦辣回味;对自然的体悟、对人生的思考化作一种思想伴随流畅而生动的线条在杨绪伟先生的笔下涓涓流淌,这大概是杨绪伟先生画作受到欢迎的因素之一吧?
道家清澈---安宁与澄明
历来许多大家都保留着一颗纯澈的心,齐白石画作之中鱼虾戏水,满是童趣,恰是大师内心深处的天真流露。
杨绪伟先生追求的恰是一种人生的澄明,内心的清澈:抛却烦嚣,青山隐隐里、流水潺潺中,一人一笔,不问俗世,不受惊扰:一棵树,一株花便是整个世界,默默地与画家沟通对话,-----此时无声胜有声。突然萌发的感动、深深的宁静体悟,在笔下顺畅地流淌:在大自然里寻找内心深处的自我,于心间构筑大自然最美的插图,最后自然与自我的交融,物我两忘。
人生的突围: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杨绪伟先生的第一次突围,便是放弃了美术教师的职业,卸下旧时的行囊,以更高更远的姿态掺望远方:远方是茫茫未知的路,远方有执著的梦想,远方有一盏灯塔在闪亮。放下当前,放下现有的安逸,放逐远方,是一种激昂的重新出场。在重整心绪的北京,杨绪伟先生从师于北京画院著名画家莫晓松先生,在勾线与着色上,杨先生从莫老师那里获取启迪,使自己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其间的意味,一般人难以体会。
杨先生说最初一直觉得自己不会画梅花,一次偶然的机会到了南京结识了著名画家石君,聆听石老师对梅花的感情,细听石老师画梅的技法,忽然之间,有种画梅的冲动,自此之后,杨先生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梅花。每年都要去南京的梅园写生,在自己的绘画园地里新添一枝梅,迎来一树春。为杨先生带来惊喜的恰是梅花。人生有几多柳暗花明,惊喜总在不经意间与你相逢。
不拘一格
古与今:杨绪伟先生非常喜欢宋元时期的作品,在其创作之中,不难看出宋元时期文人对他的影响。在现代画家中,张京城、莫晓松、石君这几位名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杨先生将古与今恰如其分的加以融合,在技法上既有继承,又试图以自己独到见解加以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清新体验。
美与真:杨绪伟先生绘画作品中渗透了画家对人生和自然的真实再现,同时在真实的基础上,以自己独到体验将自然之美描摹出来,天地有大美而无言,那么将这种无言之美升华的便是美术家。
大与小:杨绪伟先生极其喜欢创作一些小品,以小见大,小绘画里大人生。以自然界之小生灵,绘出深邃之大境界。
浓与淡:淡淡的人生,淡淡的小品,淡淡的梅花,淡淡的心情;浓浓的意趣,浓浓的风韵,浓浓的沉醉,浓浓的情怀·····
朴与雅:朴实的笔触,朴实的生命;雅致的姿态,雅致的风韵······
寻访余生
人生是个不断演绎与丰富的过程:寻求人生的真谛,寻访灵魂深处的自己。
艺术,是个不懈探求的过程,寻访艺术里的奇葩,寻访一种更为透彻的对自我与自然的更确切的表达,是杨先生毕生要做和今后要走的路程。
背上一个最简便的行囊,披着一身苍凉,隐匿在这个喧闹的最深处,越墙而过,看花开成婉转,涂抹在细腻的笔端。菊花把盏,睡在杨柳岸,将流云坐看,绘一幅自在余生之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