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寺古老的记忆
承载着红山文化的大凌河,带着远古的记忆,千里奔流到医巫闾山脚下,与最后一条支流——细河汇合,再折向南注入渤海,身后留下一片美丽富饶的两河平原,这里有着绮丽的塞北风景,雅致的风土人情,浓郁的翰墨清香,亦有着来自久远的佛学文化。那些北魏石窟、辽代佛塔、明清古寺,装点着凌、细河两岸上姹紫嫣红的风光。让人跌入了隔尘入禅的温馨佛乡里流连忘返。
在众多的佛寺中,有一处幽栖在密林后面的香火古刹,沿袭着古老的佛寺庙会,满载着祥和的人文风情和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其负有誉满辽西的千秋盛名。
坐落在辽宁义县大榆树堡境内的双龙寺,始建于何年何代没有文字记载,复建是在大清乾隆二年(公元一七三七年)。有人推测它应该始建于辽代,因为现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原生态《契丹歌舞》(义县社火)原生地就在这里。
那是个盛行佛教的年代,那时的帝王兴土建寺,研精佛理、雕塑佛像、描绘佛画。辽道宗曾赋诗赞誉戒台寺大法师法均:“行高峰顶松千尺,戒净天心月一轮。”可见上层社会对佛教的崇拜。到辽晚期,“僧侣、佛寺,数冠北方。”看出当时兴寺庙之风的广泛与瑰丽。到了清代,据《义县志》(建置志下、建置志补遗)载:义县这块土地上有寺136座、庙124座、庵10座。村村朝钟暮鼓,处处僧影禅声的佛乡景象又见一斑。
烟火中半隐半现的双龙寺,看似一处寻常的塞北古刹,只有深入之后方能发觉其锦绣风华皆藏于寺中。千百年来,无数的行者游人,留下了探询与忏拜的身影,留下了发掘与求证的脚步,使得双龙寺积淀了更多深刻的文明与佛韵。
契丹歌舞
那是莺歌燕舞、柳绿花红的四月,我携带着一身的风尘,携带着求佛访僧的虔诚,走近双龙寺。那天,正是庙会,三门外红男绿女,人山人海。广场中心,庙会进入高潮,穿着古代战袍的契丹铁骑,在辽国太后的率领下,驰骋在狩猎场上……那边,船头上南国王爷与北国公主洒泪分别,踏上了回国之路……。沧桑的古调,在闾山凌水上空回荡,凝重的舞姿,幻化成契丹人远古的图腾。
契丹歌舞,就像三门外那棵老柳树,没人能知道它生长了多少年。老柳树一些枝干已经干枯了。可是,每到春天,总还会在老枝上发出几颗稚嫩的芽,让人感受着那个季节的生机和生命不屈不挠的毅力,让人去体悟这些歌舞、这座古寺的隐秘。
据说,这棵古柳,起先是当地乡会埋下的一截树桩,为惩罚到庙会闹事的流氓、混混而立。后来树桩在地下生根,长成了参天大树,它见证了现在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契丹歌舞(义县社火)曾经的辉煌。
这个乡会,历史上称“九龙十八会”,实际就是双龙寺庙会。每年农历4月21日至25日是双龙寺庙会的日期,生活在医巫闾山西麓,大凌河、细河两岸数十个村庄的民众以村屯为单位,携带祭祀用品,从四面八方汇集在大柳树下,用古老的契丹竹马舞和契丹旱船舞祭神、娱神、迎神,祈祷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这种庙会佛事活动延续至今,形成了辽西地区历史上最大、最古老的民俗盛会。
双龙寺庙会为什么以契丹歌舞祭神、娱神,迎神?这正是精深玄妙的佛学在尘世间渗透,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结果。“庙会 ” 源于宫廷里的祭祀仪式,佛教传入后,经朝历代,宫廷祭祀仪式传入民间,逐渐衍化成民间巨大的庙会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辽朝朝野崇信佛教,被称为五镇之首的医巫闾山,是契丹六部中的“国舅部”箫氏封地,以表现箫太后狩猎为内容的竹马舞和辽宋和好为内容的旱船舞,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建在箫氏封地上双龙寺庙会的主要祭祀形式。经一代又一代人传承至今。这些过往就像佛祖身上金碧辉煌的法衣,透过阳光的折射,闪耀着温婉与灵性的光芒。
原生态契丹歌舞成为双龙寺庙会祭祀仪式主要内容,让我们对辽西佛教的传播和双龙寺的始建年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北韵经声
我悄然推开古刹千年的门扉,跌入清远隔尘的佛界中。旷达明净的佛院,让人耳目一新。从三门到最后的居士林一条中心线上,依次建有天王殿、三洲感应殿、铜香炉、露天汉白玉观音石雕像、大雄殿、地藏殿、药王殿。两侧有念佛堂、诵经堂、五观堂、斋堂、辽房、客房,还有回廊、花圃、绿树。这个寺院净洁雅致,柔和清新,让人觉得这里已经远离了纷纭红尘,找到了心灵停泊的驿站,
我带着半梦半醒的心情,沉醉在深遽、悠远,浩淼的静思中。忽然,悠长低沉的旋律舒缓而来,柔柔地划过古寺上空,漫过心扉时如水如月,让纷飞的思绪随着这流淌的音乐寻千年之幽,恰似雨袂独舞文字里那种安静、唯美、空灵……
顺着音乐寻去,只见大雄殿里有几位寺僧操着法器,正在为一伙特殊的客人举办一场特殊的唱经会。演唱从《六句赞》开始,时而深沉委婉、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形如流水、时而悠远绵长……,每一段赞子都有不同特色。客人中有一位72岁的老人感动地说:“这么大量、完整、系统的保存佛教北方经韵的寺院到现在只发现双龙寺一家。”
这位老人叫杨久盛,是沈阳音乐学院的教授,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为了寻找北方经韵,他用了5年时间,几乎走遍了北方所有的名寺,结果令他大失所望。
中国的佛教经韵分为南北两派,南方经韵唱腔委婉、清秀;北方经韵古朴、典雅、庄重。两种经韵在艺术特色上各有所长。但由于种种社会原因,能够完整的演唱北方经韵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北方经韵濒临失传!
一个偶尔的机会,老教授了解到,义县双龙寺主持传法法师保留着北方经韵典籍和经韵唱腔。老教授特意赶来拜访。果然令他喜出望外,这位年轻的法师不但能完整地演唱60多首音韵梵呗,(唱腔),而且能熟练地操作各种演奏法器。能在这样默默无闻的小寺发现正宗的北韵,叫老老教授深受鼓舞,赶忙带着省“非遗”的专家和自己的学生,二次返回双龙寺投入紧张的搜集、整理之中。
悠扬的禅音如清风拂过世间的每一处角落,它容忍过错,普渡生灵,它淡漠离合,超越生死。在浮躁苦闷的人生面前,它留下一份旷达明净。我感谢那位只有32岁的小主持,是他用大善大觉,取得仙师的信任,帮助他把天地间最美妙的天籁之音留在红尘世界!
药王圣会
在大雄殿的东侧,我看到了一缕细碎的阳光从瓦檐上泄漏下来,照在药王殿的匾额上。殿内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的塑像,门额上有一副黑色的匾额,上刻着“药王圣会”四个金子。
这块牌匾是大清乾隆皇帝的馈赠,同时随赠的还有大磬一个,“佛光普照”匾额等物。
相传乾隆皇帝陪其母钮祜禄氏崇庆皇太后沿辽西故道回盛京祭祖,有一年夜宿双龙寺,便在此处赏月吟诗,临着月光俯仰古今,感慨万千,曾经奔腾的战马湮没在黄尘古道,曾经闪烁的刀光黯淡了日月星辰,曾经帝王的霸业消逝成昨日风云。沐浴千秋佛光,天地间回归一种亘古的静穆,只有寺旁的细河还在静静的流淌,默默诉说着前朝今世的兴衰。这位“俊逸风流”的皇帝,顿有所悟,留下了御笔宝墨。
天子圣口金言,使当时药王庙声名远播,影响颇深,香火极盛,尤其是每逢庙会,拜佛进香者彻夜不断,无法进庙者,于庙外设香池,焚香遥拜。特别是企盼消灾祛病者,更是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药王殿,看似清闲悠然,却是历经了历史浓重色彩的一笔。如今,这座佛殿静默在夕照下,仿佛在提醒着世人,这儿留存着帝王尊贵的背影与佛国空灵的禅意。
微风吹响檐角的风铃,惊扰着我独自飘忽的思绪。走出三门,我突然明白,双龙寺千年记忆,像清风一样穿越迷茫的岁月,成了我一份出尘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