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远去的红高粱

远去的红高粱

2013-10-17 07:16 作者:尹山 阅读量:36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莫言的获奖红了不少人和事,本来就曾红极一时的红高粱又一次在人们视线出现。其实,高密的红高粱早就没什么了,莫言作品中红遍田野的景象恐怕再难见到。红高粱时代已经远去。

真的可以说是一个时代。提起东北,很多人会想起大豆高粱,但上世纪70年代前,高粱在北方都是很普遍的,与物种有关?与生活水平有关,还是与习惯有关?可能都有吧。

家乡那时就种高粱。冀东平原,渤海之滨,这就是家乡。辽阔,荒蛮,这就是当时的印象。基本没什么树,最普通的柳树都不长,最多的是槐树,还有一种在那里长的极好的就是椿树,当地人叫“臭椿树”,长得高大,而且快,一年就可以超过房顶了。

民以食为天。家乡的食物太简单了,没有蔬菜,没有水果,粮食,只有高粱,据说是别的长不了,我却总以为是人太顽固,因为后来什么都长得很好,也可能水的问题解决了。反正,高粱无处不在。

小孩子总对劳作不感兴趣,所以记忆最好的是长成了的高粱。初夏,田野里,绿油油一片,沟渠又把大片隔成小片,很有气势。等到高粱快要吐穗时,我们就有好玩的了,钻到高粱地里,捕个鸟,捉个虫,玩上一整天迷藏,其乐无穷。不仅如此,这里还可以打打牙祭,这时的高粱杆脆嫩多汁儿,当然不是所有的都能派上孩子们的用场,要选甜的,其实并不多,有经验的要选比较细的,杆的颜色呈绿颜色的,没经验的就只能“滥杀无辜”,往往高粱地里,一片狼藉,所以这时候就是大人们在高粱地里“清剿”我们关键时候了。吃得可不仅仅有“甜杆”,高粱刚打包的时候,有一种包我们叫染头”,其实就是一种变异品种,将来是抽不出穗来的,那里面的变异物却很好吃,甚至大人们也找来吃,因为那是有益无害的,不耽误收成,可到小孩子这里总会变样,包里的东西很多人是看不好的,所以,剥开高粱包,找“染头”同样让大人们头疼。

秋天到了,高粱真红了。高粱叶落的差不多了,一人高的位置,整个就是红彤彤一片,那种红叫猩红吗?不好形容,但绝对是很自然的,讨人喜欢的红,每颗高粱穗都努力的高举着,每粒高粱果实都充分爆裂着,想从壳子里挤出来,那是成熟美。

其实高粱还不止红的,也有白的,清的,有穗子紧实点的,有散穗的,印象最深的是一种粘高粱,高足有四五米,杆子粗大,穗子分散着,我特别喜欢坐在这样的高粱地里,硕大的穗子在高处摇摆着,你抬头看,会看到白云,蓝天,会感受到秋风暖暖的,爽爽的吹来,平静,安详,满足,喜悦。

高粱熟了,人们用自制的一种独特的刀具(可以套在手上,一只手就可以切下来)把高粱穗掐下,打成捆,人们叫“高粱头子”,运回家,吊到房上,于是小村的上空便也是红彤彤一片。高粱秆不能再吃了,早就枯黄,但依然结实,人们也要运回去,可不是做柴草烧了,有的做成帘子,盖房就用,有的做成篱笆,这就是围墙了。

秋高气爽,高粱地里空旷起来,只剩高粱茬子还在,这里却依然是小孩子的乐园,拣剩下的高粱穗,拿回家就成了私家品,零落的高粱秆当柴,高粱茬里还会跑着野兔,田鼠什么的,我们经常追的气喘嘘嘘。

第一场雪来了,大地一片白,田野被完全覆盖了。高粱彻底完成了使命。

时代不再了,高粱则完全走远了,可那怀念永远还在。

相关文章关键词

《远去的红高粱》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