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临翔乡村酒席
乡村酒席,是自古传承下来的一种具有特色的酒桌文化、礼仪文化。乡村酒席,它是纯朴民风的再现,它是一种乡村传统美德的传承,它透出的是那一股浓浓的情谊。
一周前请老总和厨师
一般农村里有什么喜事都会宴请亲戚朋友和邻里来做客吃饭,在家里办的桌数少的八、九桌,多的会办上五、六十桌。主人家在办酒席的前一星期,就得请来厨师和老总商量。主人得告诉厨师和老总自家一共请了多少户人家,再由他们做出一个简单的预算,算出大概需要多少桌酒席,各种菜分别需要采购多少,并提前派人赶集把需要的油、烟、酒、菜、佐料等购买好。那么多人吃饭需要借桌椅、搭帐篷、买菜、洗菜、端盘……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这些活计往往帮忙的只有邻居,真的是远亲不如近邻啊!”
由于摆的场子大,还要请“老总”俗称问事的,维持整场酒席的秩序。首先要借多少桌子板凳锅盆碗筷,这些都要大概算过后从每家每户收集来,小桌子小板凳一般是低矮的小方桌。
如果自己家的院子桌子摆不完,邻居不但会无偿提供自己的住所作为酒宴场地和借来家里的炊具,而且还帮忙煮饭、烧水、蒸菜、洗菜、端盘等等活计。
酒席前一天
办酒席的主人家,通常养着一头大肥猪,所以在酒席的头一天早上,几个壮汉子就宰杀这头肥猪了。然后当天中午,就可以吃上一顿新鲜的猪肉、猪大肠还有一碗腌菜炒猪血。老总就要吩咐男人们在院子里搭布篷,在大红对联门上挂上青松枝,地上撒上青松毛叶。院子一角落砌上灶支上锅,备好柴火及各种炊具。
厨师到了主人家,帮忙的人已经来了好多,厨师来了,大家开始做前期准备工作。杀鱼的,拣菜的等一样样准备好,大盆小盆放在案板上,放在风凉处,等着第二天的开席。
肥猪杀了,厨师就开始做农村的“八碗头”的酥肉和肉圆子两碗头了。酥肉多用豌豆面、鸡蛋、草果面、盐巴搅拌上切成块的新鲜猪肉(肥瘦相宜),放进油锅炸黄并散发出香味时就表示熟了。肉圆子则全部用瘦肉。首先把瘦肉跺成肉饼,再用人将肉饼搓成圆团,放进搅拌好的鸡蛋和面粉汤中,厨房是最香最热闹的,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小孩也喜欢往厨房里钻,偷吃酥肉和肉圆子。傍晚,整个村子肉香气扑面而来,使人垂涎欲滴。而此时此刻,从村头飘到村尾的袅袅炊烟里,从弥漫村间浓烈的淳朴香味里,从四处借桌子、借板凳的忙碌中,从大爷大娘的谈笑里,从全村小孩满街疯跑的吆喝声中,从厨师“当当当”的剁肉声中,从抱柴烧锅的嬉笑声中……就能真真切切感受到酒席浓烈的醇香和给乡村带来的欢乐!
吃过晚饭,妇女们把锅碗瓢盆洗刷干净,摆放整齐。晚上老总开会定下第二天酒席由谁劈柴、谁烧火、谁蒸饭、谁蒸菜、谁端菜(是指酒宴开始后,把炒好的菜由厨房传送至酒桌上的这个过程)、谁发酒摆饮料、谁洗碗等等,这些分工都非常的清楚明确,这些活计通常是由邻居来完成。
老总交待完后,厨师也来作了一番交待。厨师对伙计交待如何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整个烹饪的节奏要控制好,哪些蒸菜由谁负责加火、哪些冷盘由谁负责提前准备,哪些炖的菜几个蒸锅开火,然后哪些菜现炒,分几锅炒等等。接着烧锅的劈里叭拉专心烧火,切菜跺肉的??作响,掌勺的煎炒烹炸调……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人人各负其责,忙得不可开交。别小看这些乡村厨师,他们的烧菜功底都很了得,可谓身怀绝技。这些“土大厨”虽然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个个都身怀绝技。他们的手艺一点也不逊于专业厨师,特别是一些农村特色菜,他们烧出来的味道要比饭店的还要好吃,还要正宗。
正式酒宴那天
正式酒宴那天,中午年轻男女就摆放桌椅碗筷,晚上的这个酒席算是正餐,准备得相当丰盛。农村的主要“八碗头”齐了。酥肉、肉圆子、腌菜千张、粉蒸猪肉、红烧蹄膀、煮鸡肉、凉鸡、咆皮肉然后加上八宝饭和两三个炒菜如炒两亩地(青玉米和绿豆合在一起炒)、酸笋煮猪皮和一个三鲜汤,一桌菜就算上齐了。
咆皮肉:也就是人们一直说的把老肥肉带皮子煮得扒扒的,这咆皮肉功夫全在火候上,先用猛火攻,锅里大滚大涨时,即加作料,用微火慢炖,这样的咆皮肉吃起来油而不腻。
八宝饭:进入蒸笼蒸。千万不能蒸过头,否则烂稀稀的味道会不好。
红烧蹄膀:红烧蹄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农村菜。这烧肉功夫全在火候上,先用猛火攻,再用微火慢炖。烧成后的蹄膀呈浅红色,出锅时撒上一小把切得细细的葱花,点缀其中,然后端上餐桌。
三鲜汤:农家宴中最后一道热菜。一般是白菜打底,然后放上肉片、香菇、豆腐或豆腐皮等,一道味美的三鲜汤就做成了。三鲜汤要突出一个“鲜”字,咀嚼下喉时,给人香甜之感。
凉鸡肉:要将卤好的鸡切成很均匀的小长块,盘内先填上凉拌胡萝卜丝,再把拌好的鸡肉拼装好后,整齐排列在案板上。院里,真是热闹,只见几十张大木桌,紧挨着摆满整个院场,一口大铁锅热气腾腾,几个大蒸笼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赶来了,有的帮着忙这忙那,有的却坐在桌前高兴地聊天。只见厨子在灶间忙个不停,一边用肩上的毛巾擦汗,一边不停的吩咐小伙计配菜下锅。村里的老少爷们,媳妇们都齐聚一起,刷碟洗碗,择菜烧锅,挑水烧汤,八仙桌、长条凳、铜把椅子依次排列在屋檐下。
鸡鸭鱼肉也出锅了,装碗合好了,凉拌菜备好,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客人来了入席。酒席开始前,开始燃放鞭炮。不一会,在老总的那一声粗犷而洪亮的“开-席-?!”高喊中,所有人便开始入座。由于来做客的人很多,可不能彬彬有礼的谦让,要不然,你得一直饿肚子。要见空位就坐下。在院子里,一桌桌的人吃完离去,一桌桌的人又坐下来。上菜的人是来帮忙的左邻右舍,他们端着菜,脸上沁着汗珠,笑着长长的大喊一声:“抬菜来了,让一让啦”!靠近桌边的人便侧出身子,让出空间,以便他们上菜撤碟。
如果办的洒席桌数多,一般自家的院子里摆不开的,都要到邻居家院子摆,在院子里吃席也别有一番情调,空气流畅,热闹非凡。如果桌数太多,要分两、三席吃,老总会高声吆喝:“让远方亲朋好友先坐席,老邻居和忙客等到第二、三席坐”,大家都会自觉听从指挥,该座的高兴地随便去坐,不该坐的老老实实地或蹲着或站着在外边看热闹。每桌坐八个人,所有人都围坐在桌边,品味着这漂浮着馨香的,浸透着欢乐的乡村宴席。就这样人们在桌子上吃菜喝酒,谈笑风生。
上菜的小伙一溜小跑地来回穿梭于各桌之间,嘴里喊着:“菜来了,接菜”,不停地送菜;送酒的不时招呼“还要酒呗?多喝点”生怕大家喝不够;送饭的在大家中间溜达,哪桌盆上没饭了及时添加上,生怕大家吃不饱。在一片客气地“吃饱了吗?”的相互问候声中散席。送亲的人和吃后亲的娘家亲戚是贵客,还必须安排在屋里就席,还要多加两道好菜。
现如今,乡村人的日子过得富裕起来,乡下的酒席比从前丰盛多了。除保留传统“八碗头”特色菜外。一些以前听也没听说过的新菜现在也进入乡村百姓家了。
农家的酒宴是流水席,不像城里的饭店几十桌一起开,通常是十桌或二十桌一开,人若坐满,就得等下一轮。先吃完酒席的,到一边挂礼去了。早有主人请好的挂礼人端坐着,面前放着红纸订成的账簿,接过客人的礼金,用钢笔写下客人的名字和数额,旁边的一位专门收钱,保管好,两人配合很是默契。
都说乡村的酒宴更能体现邻里亲情,到乡村喝喜酒才能喝出气氛、喝出感情,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吃完晚餐后,客人们就陆续走了,主人开始收拾了,一般得到第二天才能收拾完,直系亲属和邻居们在第二天同样也会来帮忙,把该还的桌椅和锅盆碗筷等还完了,整个酒宴才算是正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