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平江文庙史话

平江文庙史话

2013-10-17 08:24 作者:奇驹 阅读量:30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文庙,又称孔庙(或学宫),一般为各府、县儒学教官衙署所在地,既是一个教育行政机构,又是一个传道授业的地方。“文庙之设,非只以崇圣贤、光祀典已也,盖一代之教化于此兴行,一代之人才于此培植”。“修筑文庙,郡县先务。”在儒学立国的华夏国度里,尊孔为圣,自宋朝庆历初年,皇诏“天下郡邑皆立学,以孔子庙为学。”可以说华夏大地无处没有文庙,文庙既是中华文化的圣域,又成为郡县中最高的文化精神高地,受到千千万万人们的瞻望和祭拜。然而一般的大县常常有数百学生,文庙的规制毕竟有限,学宫虽有斋舍廊庑为教学训导之所,文庙里的校舍因为不断生员学子的不断增加,而日渐适应不了形势的需要,于是规模更大的多类书院挑起了“讲肄居游”的教学重担。在文庙里,学官只掌管着册籍,学宫中虽然仍然建阁聚书、辟室授经,学子们仍然“春夏诗书,秋冬干羽”,但文庙建筑群中,求知、教学的功能日渐退化,主要成为祭祀的盛典和教育行政管理的场所。

众所都知,宋朝是一个极为重视文教的朝代,由于学术昌隆,诞生了程、朱理学大师,平江学子追随大师而成为大儒生的比比皆是。平江历史上闻名学界的“九君子”,便是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领得时代风气之先。那么,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文庙,平江在各郡县中,也不甘人后,高标准地投资兴建起来。

平江文庙创建于宋朝绍兴四年,创建者为县令晁达吉。宋淳祜年,县令杨寅有感于朝廷招纳精英人才,在文庙内另建一栋“贡英堂”,以培养“天地清明纯粹笃厚博硕之精者”,即所谓进士英才。宋宝祜二年秋天,摄县事曾鸿子号召郡邑富户捐钱助修正殿,得到积极响应。他大张旗鼓地将文庙前的民居,经金易地,筑亭凿池,将亭子取名为“咏归亭”。此举,美化了学宫环境,给学子们创造了一个课余休息游览的好去处。

对于这次修建,岳州知军汪有开专门写了一篇《修先师庙记》的文章,高度赞扬了这一重道崇儒的主张。新修的文庙“基厂而材良,栋隆而宇宽,仑乎奂乎,室与像称。”“学宫其伟矣,”大成殿规模宏伟,气象轩豁,“居县之中,得地之阳,山明水秀,萦环拥抱。斋舍渊然,廊庑翼然,仪门外崇,制度毕备。”学子们“进其间,日渐月摩,蹈仁咏义,充然莫不有得,此士之所由昌也。”汪知军于是由衷地发出感慨:“湖右之士盛于岳;岳之士盛于平。非士能自趋于盛也,教养作成之素,学校之功居多。岳之属县四,平江为之冠,学宫亦冠焉。”他说岳阳所管辖的四个郡县中,平江文庙建筑、师资是第一流的,平江文庙里培养的学子也是最优秀的。这可是对平江尊师重教最高的评价哟!

风云变幻,光阴荏苒,至元末文庙毁于兵乱。明朝洪武年间,知县刘顺重建文庙。自此后,县令、教谕对文庙进行了无数次的改扩建,一次比一次修得好,每一次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意,倡修了更多的附属建筑。如天顺六年建的明伦堂;成化八年拓路修门(戟门、棂星门)。十五年增修射圃,以供学子们锻炼身体,掌握骑射本领。增修文明坊、敬一亭、名宦乡贤祠等等建筑,还在原来宫前水池基础上,修砌了泮池,引来地下泉水,一碧清幽,临波观鱼,岂不乐哉。平江文庙自此成为了一个占地广阔的古典建筑群落,风生水起,一派兴隆景象。

我们且将《平江同治县志》的泛黄卷页翻开,从前人细心勾勒的“文庙平面图”中,跨越时空,细致再现这个气势恢弘的建筑群落的全貌。

平江文庙在县衙的东边,与县治衙门遥遥相对。后枕北步岭,前对小天岳峰,座北朝南,依制而建。庙前苍松翠柏,绿树成荫,一条玉带般的小河自东向西,柔美地潺潺而过,河上两座古桥,跨过右边的君子桥便是一条曲巷“君子巷”,直通向考棚的号舍、忠义孝悌祠和节孝祠等群屋;跨过临近青石巷的左边的登科桥(状元桥),来到庙前的古街——玉带街。玉带街环绕半月亮形状的外泮池塘,池塘是人工开凿而成的,四周用青石柱子当作栏杆团团围住。池塘柳树浓荫处,一堵红墙将玉带街的嘈杂的市声阻挡在宫墙外。屏墙两旁设两坊门,左为“礼门”,右为“义路”,门前竖立着“下马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身份再显赫,在庄严肃穆的文庙前,都是卑微的。东、西向宫墙上各开二道“学门”,门内是教谕和训导的居所和学子读书处,东向学门与礼门之间,是一个独立的院落,建有明伦堂,是一个肃纪纲的地方,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取训育子弟“尽天性,厚人伦,尊君父,安国家”和“太学明人伦之所在”之意。”

宫墙的正面矗立着厚实的条麻石构筑的牌坊建筑——棂星门,这三个字浮雕在门首的青石板上,两旁各雕刻着四个字:“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书法凝重苍劲,文味十足。院内又一个半月形的池塘,唤作“内泮池”,池内金鲫红鲤,悠闲地游弋在假山微亭间。内外两泮池,依周朝规制开凿,在文庙内起到消防储水的功能,古时儒生们称为“学海”,民间俗称为“月池塘”。“月池塘”后来逐渐成为这一片区域的地名,成为多少平江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走过花木扶疏的石板坪,迎面是气宇轩昂的大成门(又称戟门),拾级而上,大成门的正面斜铺着用花岗岩雕琢的九龙壁,盘龙翻腾,栩栩如生。两对石狮子,高大威猛,雕工精细。戟门右为名宦祠,左为乡贤祠,均敬祀着平江官场和学界的精英人士。

有关大成门,过去孔夫子的弟子子贡(十二贤哲之一)曾说过:“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贤哲们所说的“门”,有抽象的“无形之门”和实体的“有形之门”。指引进入“无形之门”的,是先贤、先儒们通过注释五经,辩别疑点,启迪后来的学子的心智的“思想之门”。世间的“有形之门”,就如同平江文庙里的大成门一般,彤楹刻桷,气势不同凡响。大凡要进得“无形之门”,必须先从“有形之门”进去,于是就有了学堂私塾,有了大成殿两旁序列的书斋,有了诸生求学读书的处所。只有真正入得“圣门”,才有了士之秀者,学有所成者,才造就出大批出类拔萃的进士阶层,同时为朝廷输送出真正有治国才能的官宦阶层。有形之门易进,但真正得道成才,可得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哟。古来修建大成门,要求“华而不靡,费不及奢,务使宏厂壮丽,如去汉之昭回于天,使望之者悚然,过之者惕然。”平江文庙的大成门,门前立戟,即壮丽庄重,望之肃然。

文庙中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位居于全庙的中心。殿为砖木结构,墙面朱红,坐北朝南,建造在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石砌台基之上,系单檐五脊歇山顶,飞檐四起,檐下斗拱三跳六铺,脊上二鸱吻东西对列,翘檐上吊着铜铃,风吹时叮当作响,甚是悦耳。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整个大殿造型,庄严肃穆。前有回廊、月台,月台被饰以朱色,谓之“丹墀”。四周绕以青石雕栏。殿内悬挂有从康熙二十四年起至同治元年止的御赐匾额,如“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等。正殿恭设孔夫子木主神位,四配为复圣、述圣、宗圣、亚圣木主神位,其余有十二哲、先贤先儒列祀于东西两庑。整个文庙建筑,有殿,有堂,有藏书之楼,有栖士之舍。圆桥璧水,龙游玉带,蜿蜒回绕;宫墙内外,严翼森峨。其构思之巧妙,结构之严整,设置之完善,规模之恢宏,名甲岳州。至今有老年人清晰地记得两付楹联,即殿内的“碧天瑞绕千门晓,玉槛青香九陌晴。”文库门柱联:“友天下士,读古人书”,据传文库内珍藏有数万册珍贵古籍,现无一幸存。

大成殿是文庙中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在封建时代,也是知识分子设馔祭孔的场所。每年春秋两季,各府、县的主要官员,都要到文庙行“释奠”礼。学童入学和年青知识分子考中秀才后,也要到文庙行“释菜”礼。

2011年4月,受浏阳淮川诗社邀请,我率队游览了位于市一中后的浏阳文庙。和天下所有的文庙一样,红墙黄瓦,斗拱飞檐,大成殿蔚为大观。陪同者为平江老乡宋赛云老先生,是淮川诗社的名誉会长,他说,事不凑巧,要是赶上了那闻名天下的浏阳文庙春秋两季祭孔盛典,你们便能亲身感受到那被曾国藩盛赞过的“雅淡平和”、“精深正乐”的祭孔“古乐”。但他生动的描述,使我联想到当年平江文庙中也曾有过的祭祀场景:大成殿前舞亭中64名舞生手持羽龠和干戚,闻乐起舞,揖让升降,进蹈安徐的场面。是啊,邻县不单将古老的文庙建筑完好无缺地保护下来了,而且更完好无缺地传承发扬了“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祭孔古乐舞”,而我们的“文德舞”、“武德舞”,只能到古县志的“舞谱”中,去感受她独有的魅力了。

祭圣,在平江无疑是一次盛大的节日。大成殿内从四点三刻起便鸣磬奏乐开始祭礼仪式,文武百官在主祭者的率领下,走进正殿,上香、献爵、礼拜如仪。祝文有一定的固定文辞,写在一张高九寸,广一尺二寸的白纸上,用黄绿墨书写,由主祭者抑扬顿挫地宣读。殿内的鼙鼓、镛钟以及各种乐器,必须按仪注奏响,其余时间保持绝对的安静。为了祭孔,要提前两日洒扫、涤器和陈设,整个祀孔过程要持续三天时间。大成殿外,可是另一种景象。据陈省三老人回忆民国年间的祭圣场面:“祭圣那天,人们排列成伍地站在月池塘边,面向孔圣庙,敲着大锣大鼓,吹着长号笙箫,燃放烟花编炮和四眼统。每祭要宰杀两头黄牛和九只山羊作牲品,选二百歌童对歌,还有敲铜铃的,弹七弦琴的,行大礼祭孔祭圣。过往市民,争相观看。把个月池塘围得水泄不通。祭间,那些举人、拔贡、秀才等文人在孔子像前除轮番吟唱一场又一场赞礼,还呈献各自带来的书、画、诗、文,并互相评鉴,进行推荐、择优、编集、收藏等多种多样的活动……”

统治者,通过祭圣仪式,倡仁崇礼,教化生民,淳化风俗。平江最后一次祀孔是在抗战时期的1945年4月(即农历3月初8),我的父亲曾亲历过这场悲壮的祀孔仪式。那时满城腥风血雨,生灵涂炭,在日寇的铁蹄下,平江刚刚经历一场浩劫。文庙大成殿建筑的一部分被日本飞机炸毁,无数同胞横尸月池塘边,偌大的庙内,马粪堆积如山,腐败生蛆的马尸,飘散阵阵熏人的臭味。巍峨的文庙怒视着日寇的累累罪行,同时也切齿痛恨着中华民族中的败类,寡廉鲜耻,,投敌叛国,充当汉奸走狗。战火硝烟尝未消散,义愤填膺的张慕槎县长,一方面将汉奸钟翼谋(原城关镇镇长)等就地正法,改汉昌镇为忠孝镇;一方面,举行祀孔仪式,借以宣扬忠孝爱国尽忠的民族气节。

在祀孔仪式上,张慕槎县长主祭,跪读祝文,文中义正词严痛斥肖小,谆谆教诫国难当头,大家要临危受命,保家卫国,还我山河:“伟哉中华,文明大邦,孝悌为本,仁义是倡,夫子之道,万世流芳。乃有东夷,其行虎狼,屠我民众,夺我货藏。更有不肖,屈膝投降,认贼作父,为虎作伥,人立兽行,丧心病狂,当兹国难,愿我平江民众,奋发图强,捍卫家乡,毋坠先圣之礼教,永保祖宗之旧疆……”

相对于自宋以来的历次祀孔,这次祭祀是一场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少了浮华,多了悲壮,少了繁复,多了慷慨。亡国奴的滋味,受人凌辱的屈辱,在供奉至圣先师的文庙里,即时变为汹涌澎湃的抗日救亡激情,民情激愤,斗志昂扬,祀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此后,平江解放,1953年,建粮食仓库时,拆掉了残破的大成殿和大成门,战乱中幸存下来的棂星门、雕龙石壁等,却逃不过一场更大规模的文化大革命,最后,连婉约的月池塘也逃避不了被瓦砾沙石填埋的命运。平江文庙,自此从地球上永远销声匿迹了。

补记有关文庙的几个历史花絮片断:

一次短命的迁建。明朝嘉靖五年,教谕一时心血来潮,将平江文庙迁至南城外宝积寺侧,因各种原因无法正常施工,屡建屡毁,工程不了了之。最后,由曾经修筑过肥田陂堰等水利工程的颇有政声的都御史顾?,于嘉靖十六年建复原基,参政刘栋买地将学基拓宽,平江文庙才重新回到月池塘这个风水宝地上来。

一次胎死腹中的特建之议。清朝同治戊辰年,由李元度、张岳龄牵头,集大家之力在县东建起了新天岳书院,在此过程中,有人提议紧邻书院另建一栋文庙。是时,李元度正在贵州率领湘军平定苗民暴乱,闻讯立即写下《平江书院无庸特建文庙议》,寄回家乡,反对重新特建文庙。文中列举了二点“不敢行”,三点“不必行”的观点,将这个动议辩驳回去。

第一,依帝制修葺文庙,不是一桩随随便便的事情,文庙属于高庙,不是寻常庙宇,如果陨越、亵渎了典制,是有大麻烦的,所以不敢行;第二,天下学宫皆南向,与官署一样。如果孔夫子神位安在北面,诸生面南而拜,是非常不合礼制的事情,历史上有过象山书院为院落朝向而改建的事。现在天岳书院是西北朝向,如果建文庙,必蹈象山书院的旧辙,这是显然不敢行之的另一个原因。至于三个不必行,一是书院于礼乐舞章的典礼过于生疏,如果丁祭草草成礼,势必辱没庙制;二是月池塘的文庙与天岳书院相隔不过二里,没有必要重复兴建浪费资财;三是太平天国作乱多年,民困财乏,为修天岳书院劝捐尚且出现怨言,此时更集不到余资来兴建。我看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财力匮乏的原因罢了。

一次善恶、清廉标杆上的行走。据彭以达先生收集的资料,“张岳龄为官清廉严谨,他所任布政使经管财粮,有一批抚恤战死烈士家属的银子,他从不敢挪用,回到平江后,全部用于建孔庙,建天岳书院,修杜甫墓。”“据先人讲,当年(修)建平江孔庙时,立起中厅两个石柱,把根雕花大梁悬在10多米高的空中时,众多官员和在场工匠们大家赌胆量看谁敢在梁上走一趟,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上。有人起哄‘真清官就可以走,贪官心里有愧就不敢’。话音未落,张岳龄走上去沉着地走了个来回,下来后众人拍手,齐称‘真清官’。”

一次文、武高官的纷争催生出平江“武圣庙”。李元度与余虎恩都是湘军中的杰出将领,均官至正一品,然而李元度始终以文人的面目示人,从骨子里瞧不起腹中空空的武夫。清朝同治年间大修文庙,竣工后的典礼主祭者是李元度,余虎恩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大队随从前来致祭。李元度一看,非常不高兴,旋即起了杀杀余虎恩威风的念头,他在戟门前对余虎恩说,进得文庙,一定要研文吟诗,莫非你要与在下切磋赋诗吗?余虎恩听后,知道对方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想羞辱自己,当即拂袖而去。余虎恩哪能咽得下这口恶气,他旋即赌气在下西街建起一座武圣庙,与文庙遥遥相对。这个故事的真与假我们没有必要去考究,但平江的武圣庙是一座古庙,建于元朝,座落在南门内县治前,每年也举行春秋二祭。找遍《同治县志》也查找不到有关余虎恩兴建武圣庙的任何记述,应为牵强附会的茶余饭后清谈而已。

一篇珍贵的《平江重修文庙上梁文》。美文是清朝同治年间重修文庙上主梁时的祝赞辞章,其作者为学富五车的平江才子李元度。现将全文录之于后,是为本《史话》之珍贵收录。

“伏以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祀遍九垓,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渑文澜于洙泗,共瞻数仞之宫墙;新礼殿于昌罗,重树千寻之梁栋。钦惟圣庙,宜极尊宗。属在是邦,未闳体制。今际国家景运,正重道以崇儒;谨摅士庶微忱,爰鼎新而革故。庙成翼翼,颂奏巍巍。腾二十八宿之祥辉,举二百馀年之阙典。?飞鸟革,日吉辰良,敬上虹梁,敢申跄祝。效美奂美仑之颂祷,作希贤希圣之阶梯。

抛梁东,日升沧海晓霞红。天岳峰前云五色,祥光飞绕圣人宫。

抛梁西,凤山百尺接丹梯。试看?喈鸣盛世,梧桐朝日扰扰萋萋。

抛梁南,道南奥旨昔儒探。洛闽绪衍宋君子,理学遗编好共参。

抛梁北,圣教犹如星共极。宫墙数仞得其门,便许升堂兼入室。

抛梁上,彩笔干霄动星象。白虹化玉自天来,一道文光腾万丈。

抛梁下,玉振金声宣教化。泮池水长墨龙飞,万古江河流日夜。

伏愿圣学昌明,人文蔚起。博厚高明悠久,配帱载以无疆;道德经济文章,产英贤而未艾。璧宫泮水,诸生习礼其间;圣域贤关,君子能由是路。天上应三台之宿,名世挺生;日边书五色之云,巍科叠掇。龙躔启运,欣逢黄道之开;虎拜扬休,定副丹忱之祝。”

相关文章关键词

《平江文庙史话》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