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殇
酒,被如此定义:化学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杂醇和酯类物质,食用白酒的浓度在60度(即60%)以下,白酒经分馏提纯至75%以上为医用酒精,提纯到99.5%以上为无水乙醇。很程式化,很科学化,其实相对于其他字眼,“酒”在中国很不简单。看看“酒”对中国的含义:我国酿酒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自产生之日开始,就受到先民欢迎。人们在饮酒赞酒的时候,总要给所饮的酒起个饶有风趣的雅号或别名。这些名字,大都由一些典故演绎而成,或者根据酒的味道、颜色、功能、作用、浓淡及酿造方法等等而定。酒的很多绰号在民间流传甚广,所以文在诗词、小说中常被用作酒的代名词。这也是中国酒俗文化的一个特色。这里有历史,有典故,更有文学在里面,当然,少不了人的因素,总之,这是一种文化。
说到中国的“酒文化”,极为深奥了:儒家讲究"酒德"两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
如此看来,酒真是非同一般啊。不错,今天依然非同一般,大家看到了,最赚钱的企业是酒厂,最值钱的股票是酒股,哪个商店要是没有酒那就奇怪了。
但文化,我就难见了。如今的酒桌上,多的是寒暄,交易,发泄,嬉皮,还很少能称得上文化的。倒也是,到了晚间,酒楼张灯结彩,高声断喝。如此这般,就要酒后乱性了。于是趁机了结积怨的,朋友反目为仇的,酒后无事生非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酒后狂驾,至人的生命于不顾。
经常和朋友小聚,自然也要小酌几杯,还好,几个朋友都是不乱酒的,酒量大的多喝点,酒量小的少喝,或者干脆就喝点饮料,谈点国事,家事,天下事,放松一下,上班的,生意的,官场的压力,看来是个不错的事情。也有朋友说,要不以后咱们也学一下西方人,弄点红酒,小杯慢饮,品它个个中滋味,想想还挺浪漫,但再想也未必可行。何必呢?我们就是我们,不要失去理智,就这样,不挺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