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我进西藏 (三)

我进西藏 (三)

2013-10-24 03:26 作者:好相处 阅读量:35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编者披关于我们的西藏,世界的屋脊,神奇的雪域高原。这里有连绵的雪山、冰川、草地、森林,这里有神秘的宗教,勤劳的人民。独特的文化使她成为很多人梦想中的天堂。西藏文化的博大和深邃,亮丽和厚重,风格与内涵,色彩和情调……每天都将展现在您面前......。

西藏的山区一般都很荒凉。我们所在林芝地区位于西藏东部,无论由甘?到拉萨,拉萨到日喀则,还是日喀则到阿里地区。所到之处,但见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却很少看到绿色。山上的植被除了短短的黄褐色草皮,更多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则是完全裸露的峭岩和碎石。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我们却不时地走在陡峭的高山峻岭上,茂密的杉林之中,冰川、草地......为的是加快西藏建设,保一方平安,这也是军人的责职。在执行任务的途中我们时常发现几只黑色的野牦牛和野马,以及獐、鸡、鹿、免,偶尔也会和黑熊见上一面,还有那零散的野藏羚羊群,正悠然行走在天地之间……

细雨纷飞的子夜。高原的怒吼声在这里被压抑得只剩白天的浮华和夜晚的渴睡。早晨泼一盆滚烫的洗脸水在地面,立刻就变为冰砖,稍不注意走过去就会摔成嘴啃泥。白天,日光西藏的光之翼名不虚传,让我体会到了早上8点时的太阳和晚上8点钟的太阳是那么得难以辨别。不管我身上涂了多么厚重的防冻霜和防裂霜还是不可避免的向健康的古铜色靠拢,但是,皮肤脱落的那种疼痛却覆盖不了追随梦想的喜悦。然而这种攥在手心里梦想的欣喜也只是刹那,她的温存只剩下几秒钟的回味。

一个理想的实现必然牵起另一个更崇高的心愿,一次得到和占有后的喜悦必然带来因此所失去的不完整和遗憾。西藏是一个藏传佛教非常繁荣昌盛的地方,藏族也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西藏是有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到西藏来工作来游玩的人,总得上一趟布达拉宫,总得在布达拉宫前照个相,懂吗,那是标志。不上拉萨那地方,不进布达拉宫,就似乎是没来过西藏一样,好像生命就不完整了一样。我在西藏服役快三年了,可拉萨是个什么样?布达拉宫又是如何?我不得而知,只能听凭去过拉萨、到过布达拉宫的老兵或司机口中描叙。这更使我有了想去拉萨,看看布达拉宫,看看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皇宫的欲望。不管怎样,我对自己说,我得争取一次出差的机会去拉萨,去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看看。

也许我对达拉宫的滇诚感动了大昭寺和布达拉宫的佛灵,终于有了一次我去拉萨出差的机会。

西藏本土肯定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没去过布达拉宫,他们的宗教,他们的信仰,驱使他们总能做一些别人认为不可思议的事。一路上,见了很多去布达拉宫磕磕拜拜的朝圣者,无论年龄大小,男女老少。这是一种毅力吗?纯粹的。我觉得那不是单纯可以靠人的毅力来解释的。那是一种向望,那是一种信仰。我们可以用手指在地图上丈量一段从成都或别的什么地方到达西藏的距离,但就是无法度量他们的信仰。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作为活在他们体内的精神物质。喇嘛教在西藏是有深刻的影响。几千年的传教,日复一日的诵经,年复一年的严析,严而又严的考辩,终身不渝,矢志不移;永无穷尽的转经,永不停歇的叩头,永远飘扬的经幡构成了他们最朴实的生活和精神上的寄托。而他们正是用自己的身躯丈量着这条巍巍壮观的朝圣路……在我心里那是种唯美的标志,可是我却写不出这么一种真正的美好。真正的美好只能放在心里,写出来了就不再是了。

到了拉萨,首先要看的当然是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既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进入布达拉宫,心情也格外激动。第一感觉是果然名不虚传。进入布达拉宫内部,我才发现原来布达拉宫不仅仅是一座宫殿,而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城堡)。只见塑金的塑像林立,到处是供奉的达赖喇嘛灵塔,一个殿堂接一个殿堂,几乎是一步一个塑像,让人目不暇接。随便转移一组到内地,就会是世人朝拜的焦点,何况这么多灵塔聚于一地呢?我的眼睛似乎已经不够用的了,只是贪婪地欣赏着这举世无双的艺术宝库。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法王洞,是吐蕃时期遗存的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物,内有极为珍贵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禄东赞等人的塑像,也有数不清的唐卡。当我们重新翻阅历史时,就会发现乾隆皇帝打击分裂势力,平定西藏、新疆的赫赫功绩,联想起现在的那些“跳梁小丑”,心中油然地对乾隆皇帝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布达拉宫,各个殿堂(约1000多间房屋)的墙壁上,均绘有壁画及卷轴唐卡和木制刻版,其工笔细腻、线条流畅。可以说布达拉宫是一座巨大的藏族绘画艺术博物馆。壁画是这个博物馆中最珍贵的部分。现存最早的“曲杰查布”佛殿里,1300多年前的壁画至今色泽艳丽。我是由东向西依次穿越了整个布达拉宫,从布达拉宫的结构布局看。红宫是安葬历代达赖喇嘛的地方,那里建有许多达赖喇嘛的灵塔与坛城。在灵塔殿里,一盏盏明亮的酥油灯同一座座神圣庄严的灵塔交相辉映,烘托出浓浓的宗教氛围,让人心存敬畏。

布达拉宫,西门附近有一处厕所,离白宫的出口很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无意中便闯了进去。从外观看,它与布达拉宫内其他建筑并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任何标示,根本看不出它的任何用途。厚厚的白墙,也是方方正正的形状,屋顶并不很高,里面的空间也很狭小。然而,当我的目光移向地面的时候,心里不由大吃一惊。这就是宫内厕所吗?室内地面凹陷处,平行摆放着几块并不是很宽的木板,从两块木板的缝隙望下去,下面则是足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深的沟壑。布达拉宫的喇嘛们,每天就是在这儿方便?一个能让人惊出一身冷汗的地方方便吗?简直不可思议……。这就是白宫外,布达拉宫西门附近的一处五谷循回之所。我不知道达赖喇嘛是否曾经在此方便,时至今日,这座大概能有百余年,甚至历尽几百年沧桑的厕所,依旧风采不减当年。

中午,我品尝了正宗的藏饭和酥油茶,又去了著名的大昭寺。沿途见到的多是虔诚的藏族同胞,一个个摇着转经筒,执著地行走着,在大昭寺门口,无数的藏民在磕着长头,场面非常感人。这座土木结构的寺庙,主殿三层,殿顶覆盖着西藏独具一格的金顶,阳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夺目。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大昭”,藏语为“觉康”,意思是释迦牟尼,就是说,尼像的佛堂。而这尊释迦牟尼像便是指由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一尊“觉阿”佛(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镀金像),它在佛教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里万盏酥油灯长明,记录着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迹,也留下了岁月的永恒。为什么这一尊像如此珍贵呢?因为此像是释遵牟尼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身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后,那些弟子有幸请佛祖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藏族人认为它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认为见到这个佛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

大昭寺,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续了一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故事。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主殿高4层,镏金铜瓦顶,辉煌壮观,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两侧配殿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塑像。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公元7世纪的檀木的木柱,一共8根,这些木雕现在已经像铁一样坚硬了,敲一下,还会发出金属之声,毕竟是经历了1400年的风风雨雨过来的传世国宝。据说,藏民历来有从千里之外一步一个长头、前来朝拜的传统,有的人因路途遥远,或是身体原因,只好长眠在路上,同行的人就会把他牙齿带到大昭寺,砸到柱子的里面。我们对这古老的柱子也多了几分敬仰。

夜晚的布达拉宫有了灯光的照耀,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露出了迷人的一面,更加雄伟壮观,白宫部分格外夺目,红宫部分更加耀眼。西藏是一个神秘而有美丽的地方,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有瑰丽的自然风光,我一直这么认为。无论是布达拉还是大昭寺,无论是班禅属地日喀则还是西藏林芝小江南,无论是气势恢弘的雅鲁藏布江还是神山圣湖的圣洁都比不上覆盖着阿里那片古格遗址变幻莫测的天空。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孔繁森也深爱着这片土地,因此他就把自己的身躯和热血也融进了这龟裂的大地。这片昔日辉煌的天空如今仍用他亘古不变的静谧吸引着远旅的人们不畏千难万险的来顶礼膜拜。

从地理位置上,西藏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一声爆破,青藏铁路西藏境内首座隧道贯通。新世纪的阳光穿过高山,穿越1300年的历史,照耀在拉萨河谷,世界屋脊正实现着历史上最伟大的跨越。我对西藏的感性认识,也逐渐丰富和深化了我对西藏的理性认识。在我的眼中,西藏是一个壮美神奇、动态变化、多元多彩、向心内聚而又真实生动的人间乐土。尽管每个人眼中的西藏都有所不同,但是,无论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角度看,还是从宗教文明、世俗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角度看,西藏都是我心中真实的“香格里拉”,是令我魂牵梦萦的“世外桃源”。

蝶恋花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我进西藏 (三)》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