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林古刹的历史足迹
早就驰名东北的医巫闾山,是义县、北镇两县的界山,挂着“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双星。异石奇峰林立,瀑潭清泉遍地。山中有一处洞穴,旧时称“云梦石屋”。
云梦石屋乃炎帝中原败北,逃离他乡休养生息之地。远离中原云缭雾绕的闾山,也遗存炎帝的足迹吗?
带着疑问。我曾两次去过石屋,第一次是1993年仲夏,那时我在县文化旅游局工作,知道这个地方叫宝林楼,在医巫闾山中段的义县张家堡乡境内。
这里属于医巫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老爷岭管区管辖。果然山石绝美,潭瀑成群。原始森林莽莽苍苍,遮天蔽日。可惜山路崎岖,过了上宝林村,只能下车步行。进入石门,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谷,护林人踏出的小路两旁,丁香树花满枝头,山谷里百鸟争鸣,泉水叮咚,好似人间仙境一般!
大约走了五六里路,才看见一座房子,住着两个护林员,听说我们找宝林楼,把我们引到半山腰。看到了悬崖峭壁上有几个天然大洞,最上面的洞口残留着一段砖墙,与下面的洞口相连的木梯,只剩下半段挂在峭壁上。脚下是一块平台,到处堆满了残转断瓦,《义县志》里登载的宝林楼画面,实际场景已面目全非,只有瓦砾中露出的几块断碑和石香炉还在无声地讲述这些古洞神秘的历史。
没有东西能证明这就是炎帝居住的云梦石屋,顺访了几个当地人,均摇头无语。
第一次探访虽无果而终,却留下一个打不开的心结,在这梦幻一样的深山老林里,那些留下古人足迹的洞穴里,深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十年后,终于有好消息传来,一位乡镇文化站长搜集到一本民间收藏的古籍《炎汉古刹说》,揭开了这些洞穴5000年神秘的面纱。随着,沈阳一位居士、北普陀山道吉大法师出巨资,分别复建了宝林楼和宝林禅院,使留世几千年的文物古迹恢复了原貌。
2008年6月,我第二次走进深山,走进云梦石屋。十八年后,这里通向密林深处的小径变成油漆路,石门外建起旅游度假村和旅游休闲别墅。车可直接开进宝林禅院。不到30分钟,我再次登上十八年前半山腰那块平台,闻名中外的宝林古刹,以恢宏的气势、坦荡的怀抱,迎接我这个执着的探访者。
走进三门,我惬意地极顶四望,整个世界绿浪翻滚,宝林楼如空中仙阁悬挂在峭壁的半空之上;横穿西北的大凌河,似玉带盘绕于万山丛中;俯瞰四周,兔儿山烟云浩渺,孤佛顶峰雾漫漫。棋盘石似隐似现,仙人桥如现仙踪……我似乎看到了无数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从远古走来,嘻戏在如梦如幻的仙境里。
闻名中外的宝林古刹,从远古蛮荒时代就是各部族首领、封建帝王祭山参禅的圣地,从炎帝开始,先后有26位皇帝和120多位朝廷重臣、阁僚、将军来过宝林古刹。来宝林楼次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就是清朝乾隆皇帝,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他来宝林古刹避暑一住就是45天,并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墨宝《宝林八景》:
宝林古刹不知年,山在楼头寺在前。
画阁不因风雨朽,老僧长伴孤松眠。
砥柱险托千仞阁,翻身独步几重天。
井扳不倒将军马,石立高山国公鞭。
兔儿山头云渺渺,孤佛顶峰雾漫漫。
棋盘曾见僧游迹,仙人桥留马蹄牵。
金鸡顶峰南海近,宝林楼居闾山巅。
诗情共羡凌河景,古时香火塞北烟。
关于宝林楼的风物传说、神话故事和奇闻趣谈,非常丰富。如炎帝避居石屋山、鞭打石门、扳倒井、韦陀显圣、顺治焚香、千古隐型佛、吴三桂立碑等不下百余篇,可见宝林古刹悠久的神秘历史和当年的影响与辉煌。
顺着新建的石板小路,我亦步亦趋走向空中凌烟阁,历史的过往也一幕幕出现在眼前……
宝林古刹始建于公元前2600年前。据《炎汉古刹说》记载,四世炎帝(神农氏)榆网施暴政于民,黄帝起兵,炎帝在中原败北,逃往云梦,选居闾山石屋,休养生息。炎帝做古后,子嗣为祭祀他和先祖三皇五帝,就在他居住过的石屋,由云梦真人主持,修建了庙宇,主要供奉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神农氏、女娲氏和炎帝榆网等。同时还在古刹右侧修建了神农罐(炎帝的陵墓),八卦神农双塔,(七级单檐式双塔)和神农碣。这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出现的人文景观,它比埃及金字塔还早建300年以上。
刘邦称帝后,于公元前202年为削弱楚王韩信的势力,10月伪游云梦来到古刹,并钦定改炎帝古刹为两层主楼,又修东西配殿。殿内增添了其父太公望和母亲刘温的塑像,汉楼实际上就是刘邦的家庙。到此炎汉古刹才真正形成。
东汉光武17年,即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为纪念东征匈奴、鲜卑牺牲的英烈,命辽东太守祭彤在半山腰的断壁崖前宝林楼下突出的高山平台上,修建了雄伟壮观的古刹禅院,主殿供奉弥勒佛塑像,西配殿供炎帝神农氏榆网塑像,东配殿供汉高祖刘邦塑像。古刹禅院作为僧人活动的主要场所,举佛事、办道场、讲经说法、接纳香客游人。
到了唐贞观年间,历史上发生了唐朝与高句丽30年的战争。公元645年,李世民御驾亲征,大将军鄂国公慰迟敬德带兵到此,夫人白氏生子于古刹,取名宝林。李世民为纪念东征胜利和慰迟敬德的功绩,改古刹为宝林楼。遂命徐茂功设计,尉迟恭监修,改汉楼二层为四层,东西配殿改修配楼,第一层楼称大雄宝殿,二层为大兴宝殿,三层为大安宝殿,最上一层为凌烟阁,古刹禅院随之改为宝林禅院,并请智剀弟子心任宝林禅院住持,佛教天台宗便传入辽宁。从此宝林楼完全变成了佛教活动场所,道士则搬迁到新修的庆云宫修炼。
宝林古刹共有金、乌金、银、铜、铁、玉、石、木、泥塑佛像760尊,碑碣12通。现存的宝林楼上二层,就是唐贞观19年的遗存,距今已有1360年的历史。
宝林楼最兴旺时期尚属明代。明永乐年间,宝林古刹住持、僧人200多名,各种杂役30多人,有庙产42万亩。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每逢佛事,僧、俗云集、香烟缭绕、钟鼓齐鸣、诵经不绝。宝林古刹最后一位住持欣然,解放初期不知去向。
宝林古刹近5000来年,历尽沧桑,几经兴衰。特别是在近代几经浩劫,宝林古刹建筑群已荡然无存,仅留下最高二层楼的断壁残垣。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从远古走来的古刹又逢甘露春雨。重现了历史风采!
宝林古刹,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我想,只要大家能从宝林古刹走过的踪迹中汲取仁智之乐,能在浑然天成的洞穴里领悟善真之道,就足以告慰先帝;如果我们后来者能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继往开来,那么古人的睿智之光,必将穿越时空而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