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济民――献身包头解放的巴东英烈
最近读到一篇由包头历史学家张贵教授撰写的文章,呼吁为解放包头而牺牲的1071名烈士树碑立传,其中提及到一位叫彭济民的烈士,作为彭济民的同乡,对家乡神龙溪畔曾经创建红三军教二师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为这位被遗忘的革命先烈而感到不快。
我查了下《包头文史资料选编》,其中在第七辑中见到了有关绥包战役的记录,作者由于笔误,居然把彭济民写成了彭洛民。翻遍整个鄂西文史资料,也仅仅在巴东烈士名录上找到了他的寥寥数语:彭济民(1916.11-1945.11)巴东溪丘湾乡将军岭村人,1930年11月参加红三军教二师,随红二方面长征到陕北,40年任八路军120师独立一旅二团参谋长,41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45年任120师独一旅二团副团长,在包头战役中牺牲。
据文献资料记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巴东作为巴兴归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红军及赤卫队的人数上万,但最后跟随红二方面军到达陕北的人数,屈指数来,就开国少将朱玉庭、雁门关伏击战中11连连长宋发富和彭济民等几个人,真可谓“古来征战几人回”。
据《各个时期解放军领导成员名录》书中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彭济民先后担任了八路军120师独一旅二团的参谋长、副团长,跟随贺龙师长参加了诸如冀中陈庄大捷,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5年11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国民党为了抢夺胜利果实,与八路军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包头等地展开了争夺战,八路军晋绥军区与晋察冀军区联手展开了解放绥远地区的绥远战役,彭济民所在的独一旅参加了著名的卓资山战斗,对手正是当年陕甘宁边区死对头胡宗南麾下67军,最后活捉了敌军长何文鼎并拿下卓资山。紧接着包头战役打响,11月12日,晋绥军区组织358旅,独一旅二团展开对包头城的攻势,彭济民率领二团一营战士从西北城门突破而入,并占据一座天主教堂为堡垒,准备进一步深入推进,没想到狡猾的敌人重新夺回西北城门并堵死了退路,彭济民率领的五百多名战士成了孤军,与敌人血战两天后,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彭时年29岁,是此役中牺牲的职位最高的八路军干部。(参阅了第一野战军军史及八路军120师征战记录)
此次攻打包头失利后,晋绥军区几天后再次发动进攻,因敌人援兵已到,加之天气极度严寒,晋绥军区放弃了这次攻击。到了1948年,贺龙司令员率军一度解放包头,由于平津决战在即,晋绥野战军再次放弃已经到手的胜利,直等到1949年包头才最终回到人民手中。
可能是因两次攻打包头的失利,还是因为当年的包头守军董其武将军的部队已回到人民解放军这边,历史教课书对这段历史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和评述,直到今天,两次攻打包头牺牲的1047名战士,包括彭济民在内,包头烈士纪念碑上都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彭济民就是这样一位把鲜血洒在包头土地上的巴东籍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