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艺术之都

艺术之都

2013-10-17 12:53 作者:木棉 阅读量:27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飞腾咆哮的雾海,把巴黎飞机场几乎掩没在各色灯光里卷云一样的,压得我们呼吸困难……

许是没与巴黎接头的导游联系好?使得我们这些无靠的考察者上下扎腾。扎腾得我们拖着沉重的步履在机场大厅内来回走动。无奈,我们干脆跑到了地下停车场。偌大的一个停车场内,我们却眼巴巴地踩在异国的土地上,在那儿发愣发呆。我发现人们烦躁的脸上,开始随着雾海的飘游,呈现出疲倦的黄褐色,巴黎市民的肤色也好像没有日尔曼人……赫尔辛基市民那样白皙和细嫩。

就这样,我们从上午十一时半至此,足足等了半个多钟头,才算盼星星盼月亮等到巴黎的导游车来接我们。这时,那雾也像功利似的虚张声势地缭绕了一阵儿,渐渐地隐藏起来。

一出机场没多远,巴黎那统一的建筑格式,辉煌耀眼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惊讶之际,黄导给我们介绍说,法国有:“圣女贞德、亨利四世、拿破伦、戴高乐”四位英雄值得纪念,尤其是拿破伦,在执政期间,为了把巴黎建成一座美丽的城市,处心积虑地将原来的建筑全部拆除,统一建筑成现在这个框架不高,精巧,艺术,外表涂成桔黄色的城市建筑格局。

车上的人们啧啧地称赞着,谈论着,随着旅游的路线徐徐地往前奔。没料,潺潺的塞纳河像条银色的圣水,围绕着我们一直延伸,延伸到我们疲惫的心间,全然一下子放松了身心,一直放松到我们在中国人开的“顺来宾馆”就餐后,去浏览“巴黎圣母院”时,人们的情绪才严肃起来。

“巴黎圣母院”坐落在塞纳河环绕的城岛上,始建于1163年,厉时约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哥特式的“巴黎圣母院”,改变了欧洲过去那种苯重粗俗的风格,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塔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所以,“巴黎圣母院”一问世,这种建筑风格很快就在欧洲传播开来。再加上大文豪雨果著作的《巴黎圣母院》,谁来巴黎都会首观“巴黎圣母院”。这里有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也有奇美无比的爱斯米拉达,还有冷冰冰的石雕,又有火辣辣的乞丐。来自雨果笔下这些活生生的强烈对比,不由得要使你默然地欣赏这艺术的真谛。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又绕到塞纳河的北岸去了“卢浮宫”。

真叫人叫绝,光那外表,就让你惊诧不已。如果你想学艺术,那就来巴黎领略一番吧。

黄导讲,这“卢浮宫”至所以叫“卢浮宫”,一是侵略之思,二是狼的语音。

它始建于1190年,当时只是菲利普、澳古斯特二世皇宫的城堡,此后,这里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今日的“卢浮宫”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大殿堂和万宝之宫,主要应该感谢三个人:首先是佛朗西斯一世,他在位时,把购买到的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埃洛的绘画,全收藏到“卢浮宫”,后又收留达芬奇在法国居住。达芬奇那付最珍贵的《蒙娜丽莎》就收藏在“卢浮宫”。

其次是路易十四,他做了72年国王,职位期间,在“卢浮宫”庭院外面修建起富丽堂皇的画廊,又动用重金购买了欧洲各派画家的绘画,大大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品,差点没把国库的积蓄全都化光。

第三位是拿破伦,在他称雄欧洲的时候,从被他征服的国家掠夺来几千吨的艺术品,全运到了“卢浮宫”,还曾改名为“拿破伦博物馆”。拿破伦以后,法国人对艺术品的兴趣有增无减,不同的只是,把枪改为买艺术品了。

要我说,还应该感谢一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我们是从他建筑的正门金字塔进去的。贝先生从1983年开始到1989年建筑问世的地下博物馆,在不破坏原来的艺术结构上,简直是锦上添花。从这里入地下厅,可通往展厅的每个角落。但三万件艺术真品,任凭你怎样浏览,恐怕也眼花?乱,无从记起。黄导看我们东瞧瞧西看看那种摸不住边沿的浏览法,提醒我们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品,米开郎斯基的《垂死的奴隶》,柯罗的《莫特方丹的回忆》,“人面兽身”的雕塑刚才大家不是都看过了吗?但这还不算什么精品,有三件艺术真品大家必须牢牢记住,这可是“卢浮宫”的镇宫三宝,否则,你们就往来“卢浮宫”一趟啊!

黄导炯炯有神的眼睛瞪着我们,像是一股驱使的力,震慑得我们相互呼应着往那三件艺术真品的方向走去。

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也记下吧。

第一件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油画,我在书店早买过,但那时我并未感到怎么的珍贵,可现在却有一种先睹为快的感觉。正想拍摄,黄导阻止不让,我只好摄留在心里。第二件是“萨姆特拉斯的“胜利女神”,趁黄导不注意,我悄俏让老秦给拍了一张。老秦没拍,他说这无头无臂的不吉利。我白了他一眼,去看第三件。第三件是缺了双臂的“维纳斯”。据说也有许多高智能的艺术家想把“胜利女神”与“维纳斯”修补完整,可修来修去,还是觉得这种残缺,反倒给他们增添了特别的魅力。

黄导对我们说,巴黎不仅是艺术之都,也是博物馆之都,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光巴黎就有100多家,其中“卢浮宫”名列艺术藏品的世界之冠。

终于等到第二天一早,我们从巴黎郊外的餐馆吃毕饭后,乘着旅游车又在“协和公园”(也称协和广场)转了一圈儿。

天空不作美:淅淅沥沥的小雨,忽然变成大雨,像是亨利十六世的眼泪向我们泼洒下来。因此,旅游车只好往“香榭里舍大街”开去。称之谓国街的“香榭里舍街”,虽然只有180多米长,可巴黎的重大活动等节日什么的,都在这条街上举行,而且,两边设有高档的商业公司与娱乐厅等。同时也影射着拿破伦至今各个时期的演变过程。

雨下小后,我们参观了拿破伦化了30年心血修建的高约50米,宽约45米,厚约22米的“凯旋门”。“凯旋门”是仿造古罗马的凯旋门修建的,但远比古罗马的凯旋门状观,诙宏。它的四面八方伸展出12条放射状的林荫大道,就好像一颗明星放射出12道光茫,故又称“名星门”。遗憾的是,“凯旋门”并不像当初拿破伦修建时想象的那样凯旋又凯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法国4000万人口,战争中竟死了150万官兵。为纪念这些死亡的官兵,他们将一位无名的战士骸骨埋在“凯旋门”下,每逢国庆日,法国总统都要从“凯旋门“通过,每位总统在其卸职前的最后一天,也要来这里向无名烈士献上一束鲜花,以此,了结自己应尽的责任。

奇怪,就像天有感应似的,雨还在一个劲儿地下。下在“凯旋门”上,下在无名烈士的墓上,也下在我们没打伞的身上,随后,又在我们乘坐的旅游车上滴滴??地下着,一直下到我们要去观看的,庞大的“埃菲尔铁塔”面前,雨才算渐渐地变成雾状似的细雨。

细雨中看这铁家伙真是太高了。塔身高到312余米,加上后来新增的20米的电视天线,成为巴黎最高的建筑物。我们在人们细声的议论中,慢慢地蹬上由设计师埃菲尔从1887年到1890年建成的这座“埃菲尔铁塔”的最高层:蒙蒙胧胧我们俯瞰到巴黎的艺术全境,真是美极了。但黄导讲,巴黎人为了争面子,纽约人建成了帝国大厦后,也曾为这座拥有长达45年的世界最高建筑物动过心思,而当“埃菲尔铁塔”被列入世界遗产之后,巴黎人才重新恢复了原来的几丝美感。

巴黎的艺术美感处处是。在巴黎的每一处街头巷尾,你都会碰到一些足以让你惊讶的雕塑像。因为这些雕塑,差不多都是出自罗丹、加耶这样的艺术大师之手,拧得我的神经也像增添了几分艺术似的,品东道西,唾沫乱飞……

中午凑和着吃了点饭,就往最后的观点——“凡尔塞宫”奔。

凡尔塞原是巴黎西南郊的一个小镇,路易十三打猎时的行宫。路易十四即位后,从1661年开始至1689年竣工先后几经扩建至18世纪才形成现在这种外观宏伟,内部陈设精美的庞大规摸。现在开放的39个展厅中,最具特色的是位于中央部分的镜厅。镜厅东面墙上那17面大镜子,每面是由483块镜片组合的。我们进去参观的时候,恰好雨停太阳出,反射得大厅光彩照人,非同一般。

但镜厅也是一个耻辱与光荣混合在一起的地方。1871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德皇在此宣布诞生,47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是战败国,1919年又在此签订了“凡尔塞和约”。

我正想去摸摸这镜子,黄导却诙谐地对我们说,你们说奇怪不?路易十四时那么强盛,管理有方,但他却随便大小便,而且,他的大小便还要供人观赏哩?人们“轰”地一声大笑起来。

别笑,别笑,这路易十四呀,黄导摆了摆他手中那面小黄旗订正说,我呀,是想和你们开个玩笑,其实,这路易十四至所以让人看他的大小便,是想让人观察他有否病症?你们瞧怎的?接任他的皇位竟然不是他的长子,而是他的皇重孙路易十五世呀……

哈哈哈……展厅里笑声连片,议论纷纷。

不知是停了电还是阴了天,镜厅里刹时融成一片昏黄的柔光,笑声嘎然停止。人们在黄导的催促下,陆陆续续地走出镜厅。而我的心,却好像还有许多的感慨……

相关文章关键词

《艺术之都》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