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行(三)
下一站是位于沙坪坝的歌乐山。车过西南政法大学(老校区)门前,隔着车窗扫了一眼,狭小的校门敞开,低矮的围墙静默,一瞬间的感觉是那样古老,甚至有些陈旧。这就是著名的西政大吗?不由地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句子。的确,一所名校的名气,不在于门楼有多大,围墙有多高,楼房有多少,而在于其内在的底蕴和功力啊。
车子沿着山道回环往复,盘旋向前。车窗外,近处,树木繁茂,丛林阴郁;青松翠柏,参天蔽日。远处,山势逶迤,争相直上;云雾缭绕,松涛凄厉。树林间隙,枝桠树叶之间,随处可见一座座石碑矗立着,或高,或低,或新,或旧,身置其中,睹物思人,不由得让人心生一种肃穆敬畏之情。
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停车场下车,在一个中年女导游的陪同引导下,我们穿过广场向前走,开始了参观游览。大门处名为《不朽》的浮雕下“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几个字由邓小平亲笔题写。她先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说,著名的白公馆,因为这几天正在进行保护性维修,因而不能前往。其余的景点,都可以去看的。
当问及歌乐山烈士陵园中的“歌乐山”的含义时候,女导游做了以下解释:因为“大禹治水,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不过,他又补充道,也有一种说法是,这里“山林险峻茂密,林涛风声起处,好像唱歌奏乐的声音,因此而得名。”
随着人流往里走,先到了浮雕北面的陈列总馆。里面其实是“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历史的真实再现。据介绍,里面共有490余张图片、108件实物和“一一、二七”大屠杀半景画,对集中营和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黑暗内幕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和说明。一些著名的革命者,例如杨虎城、叶挺、江竹筠(江姐)等都有所介绍。
在原重庆市委主要负责人罗世文和车耀先烈士的雕像右侧,是小萝卜头(宋振中)的雕像,他脖子上围着的几条红领巾(可能是参观的小朋友亲手系上的),鲜艳如火,辉映着他瘦弱的身躯,消瘦的脸颊和坚毅的眼神。拾级而上,又参观了几处景点,诸如戴笠的会客室、警卫室等。无不让人睹物思人,浮想联翩。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无数革命志士为了民主、自由和新中国的前程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白公馆因为内部维修暂时闭馆,没有去成,心里未免有些遗憾。不过,听了导游的一些介绍,对这个神秘的所在还是有所了解的: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白驹为其小妾修建的别墅。后被军统收购。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后,白公馆曾改为来华美军人员招待所,后又作为特别看守所重新关押革命者,是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
在女导游的陪同下,又驱车前往龙隐寺、磁器口参观,这里的景致和先前的看过的相比,真是大不相同,真有恍若隔世之感。古朴的街镇,鳞次栉比的店铺,琳琅满目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商品,拥挤喧闹的人流,让人流连忘返。
随后,我们又从磁器口到了渣滓洞。对于“渣滓洞”这个听起来略显怪异的名字,女导游做了以下解释:渣滓洞原本是一个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强行霸占煤窑,将其改造为监狱。
终于到了渣滓洞。女导游说道:“渣滓洞地方小,名气大啊。进去后,你就会深有体会了。”驻足而望,一座规模不算太大的楼房建筑就掩映在群山丛林之中。再仔细看,的确,渣滓洞地形十分险要和隐蔽。它三面环山,被植被茂密的山峦丛林所拱卫环绕;一面临沟,只有一条通道进入,易守难攻。
随着人流进入,满怀敬仰之情参观。的确,渣滓洞并不大:庭院分着内外两层,高墙耸立,铁丝网探照灯密布。进门就看见外院墙壁上特务所留下的标语口号:“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外院至今仍然保留有特务办公室和刑讯室。刑讯室内,光线阴暗,镣铐、钢鞭、老虎凳等各种刑具虽早已经是锈迹斑斑,却依然弥漫着恐怖血腥之气!此时此刻,让人睹物伤怀,油然而生敬意,不由地想起那黑暗的年代,革命者英勇顽强的斗争事迹和坚贞革命意志!
内院,主建筑是一座二层(依据地势而建,实际上是一平底一楼房)楼房。据介绍,牢房共有十八间,其中男牢房十六间,女牢房两间。一楼(平底)平一室到平八室都关押过革命者;二楼(一楼)楼一室到楼八室也都关押过革命者。
渣滓洞内所关押的,主要是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被俘、被捕人员,《挺进报》事件被捕人员以及1947年“六一大逮捕”中抓捕的教育、新闻界人士(看到资料图片,又想起西政大等众多学府,想起那个年代无数莘莘学子的家国忧患意识和追求革命真理的动人事迹)等,这里最多时关押过三百多人。其中著名的革命者,如江竹筠(江姐)、许建业等都曾在这里关押过。站在院内,一眼就看见当年特务们在渣滓洞内布满铁丝网的高高的院墙上所写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的标语口号。特务们为了“感召革命者”,实际上是妄想“从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而在坚强不屈的真正的革命者面前,实际上是痴人做梦,一切都是徒劳的。其中,有几个细节尤其令人难以忘记。其一:一间屋子里有一个不算太深的洞,引来不少参观者围观。导游介绍说,2009年一场山洪,冲毁了几间屋子。在修缮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两件铁器——这是首次发现革命者“当年准备越狱用的工具”,进一步佐证了有关人员关于“江竹筠(江姐)等革命者为了越狱而准备工具”的回忆,也充分证明革命者在监狱中依然坚持斗争的精神。其二:关于逃生墙。据女导游介绍,因为连降大雨,渣滓洞的一面墙被山洪暴雨冲跨,看守们让关押在监狱里的革命者去修筑。这些革命者在修墙的时时候,用枯草烂叶和衣服内的棉花,和在泥土里去修建,这就使围墙的牢固性大大降低。1949年11月27日下午集体大屠杀时,一些革命者把这面墙推倒,顺利脱逃。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无不为革命者的勇敢无畏聪明睿智而感动和折服。
参观完毕,我们依依不舍地往外走,自己的思绪依然萦绕在那一段难忘的历史长河中。四周,山峦叠嶂,烟雾缭绕,树林阴翳,林涛声碎;渣滓洞那高高的围墙和灰暗色的川式楼房无声地静默着,仿佛在用另一种方式向世人无声地暗示倾诉着什么。我知道,那是一种值得后人永远铭刻心底的声音,那声音永远不会衰老和过时,永远饱蘸混合着热血激情、无畏坚贞和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