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母亲河
家乡的母亲河——灌河。
灌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她一泻千里,千帆竞发,潮涨潮落,日夜奔腾,家乡人民年年月月享受着母亲河的甘露,灌河入海口滩涂,资源丰饶,一望无际的沼泽地区,莽莽苍苍的芦苇荡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灌河口里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有渔民们欢乐的笑声,还有渔民高亢的号子声,丰富的灌河不但给家乡人民带来交通的方便,也给带给家乡人民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灌河让我魄牵梦绕,那里记载着我童年许多梦想和希望。
灌河位于苏北沿海中北段,海州湾南缘,横贯苏北东西,其干流西至三岔河,东入黄海,流经连云港市的灌南、灌云,盐城市的响水三县,长100多公里,像一条巨龙横卧苏北滨海平原,那龙头探入黄海,龙尾摆至徐淮黄泛平原,跃跃欲飞。
灌河,是一条天然的潮汐河流,却有着王彦章铁篙撑船、开河得民的动人故事。
灌河的形成,神话传说:是王彦章铁篙撑铁船、陆地行舟留下的痕迹。传说中在很久以前,苏北沿海没有河流,芦柴荡,是有位神仙,名叫王彦章,身高丈余,头如斗,如扇,臂大腰圆,足力千钧,号称“水头王”。他决心效仿大禹疏导九河,开凿海滨河道,疏水入海,为民造福……王彦章铁篙撑船陆地行舟,铁船如飞,泥沙翻腾,大地轰鸣。铁船过后,即出现深深小河,两旁积水迅速归洪,顺着船凿的小河,哗哗地流入大海,才形成今天的灌河。
因此,灌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公元1128年黄河南迁夺泗夺淮入海后逐渐形成。汹涌澎湃的黄河在肆虐苏北大地的同时,也造就了广袤平坦的苏北海滨平原,赐于苏北人民母亲河——灌河。
据关史料记载,“灌河口”之名最迟在明末就有了,如光绪十一年《阜宁县志》记载,明崇祯七年(1634)至十年(1637)年,张应龙任“灌河口把总”,严防倭寇用海盗骚扰。清乾嘉庆十二年(1807年)徐端《挽河归海疏》是有“黄河北岸,佃湖迤下,由灌河归海一路……”的记述。嘉庆十三年(1808年)《吴敬疏略》中有“灌河海口与开山相对”之句,但那时所说的灌河,还不是东三岔以东的整个潮河,与今天所说的潮河有很大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把整个潮河改称为灌河。
灌河由于西受黄、淮、沂、沭、泗水的冲击,东受海潮冲涮,河床逐渐变宽,河宽达到250——1200米,底宽有80——300米,常年水深6一8米,最大日潮差4.98米。她支流众多,水量充足,鱼类品种繁多,是一个很有开发前途的深水大港。
灌水滔滔,奔流不息,奇观异景,时隐时现。虎头潮巨浪滚滚举世罕见,能和钱塘江大潮相媲美,大鱼群畅游灌河壮观无比,不仅增添了灌河磅礴气势,也给灌河涂上神秘的色彩。
灌河水咸淡相融,这种水质为生物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和场所,灌河不仅盛产一些普通的鱼虾,而且还生长一些名贵的鱼类。比如四鳃鲈鱼、凤尾鱼、黄姑鱼、鳗鱼、鳝鱼、对虾、螃蟹等,这些鱼、虾、蟹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畅销国内外。
灌河有着丰饶的渔类资源,河两岸的人民都以捕鱼为生,我们都是渔民的后代。我们小时候,个个都会逮鱼。每次的潮涨潮落之后,我们住在一条街上年龄差不多大的一帮小伙伴,都会从家里拿出小鱼网,不约而同地到河沟里去逮鱼摸虾。那时候逮鱼摸虾很容易,只要在一条小河里拦上网,然后坐在旁边玩,等到潮退了,鱼虾就自动显现出来,我们尽管往篮子里拾,而且常常是满载而归。鱼虾多得到处都是,只要有水,里边就一定有鱼。逮鱼摸虾便是我们灌河边的孩子们童年最好玩的游戏。
灌河是家乡人民的母亲河,我生长在灌河口的堆沟港,对灌河情深意长。常常为自己家乡有条古老、美丽、富饶的母亲河——灌河而骄傲,并以它而引以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