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王家老哥俩

王家老哥俩

2013-10-17 01:03 作者:心灵散步者 阅读量:22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王家哥俩翻脸已经三十多年了。

起因是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后家里分地引起的。村东靠公路边是二分水地,村西靠山畔是十三亩旱地,尽管都想要水地,但脸皮撕不开,都谦让着让对方出个公平且双方能接受的主意,推诿了半天没有结果。老大顺手从地上捡起两根火柴长短的枯枝就说猜单双吧,老二表示同意认可。老大拿着老二猜,老二猜对,水地归老二,猜错,水地归老大。老二猜单。结果,老大摊开的手掌里却是双。回家后老二对媳妇说他总感觉那不对劲。媳妇说可能本身就是单,你一说是单他大爹就用指头给折断了,便抱怨男人太笨。老二拿了几根火柴,做着实验,果然用中指压段了,再用手掌两侧用力一聚,一根火柴棍变成了两节。

从事实来讲,吃亏也吃不了多少亏,便宜也占不到那,何况都是自家兄弟,肥水也没留到外人田里。关键是老二认定老大当老哥的捣鬼不地道,是通过耍奸把好地骗走了,行为恶略。事情虽不大,一口气难咽,便逢人就说。老大听到自然不愿意,双方都是当面锣对面鼓凭运气敲定得,自己又没捣鬼,凭什么老二听着媳妇的话冤枉自己呢?不行换回来我种旱地。无中生有说这种话,真不知丢人显眼。

虽然家都在农村,日子过的很滋润,在村里数一数二。谁也不靠谁。老大在县水利局工作,老二在供电局工作,工资高收入稳定,加上农村种点地,那个是村里一般人只有羡慕的份。说到种地,哥俩的孩子都上学,害怕耽误学习,自己的孩子从来都不让干农活,更不可能让侄儿帮忙了。媳妇忙不过来时,两家一直都是你雇你的人,我雇我的人。从不牵扯。虽一墙之隔,却不相往来。

尽管这样,老二在儿子结婚和女儿出嫁时,还是打发娃娃按照乡俗拿了几包点心请老大。但送去后,老大没接受邀请,让儿子晚上把送的礼物放在两家公用的墙头上。这样一来,老二家觉得老大家不但不见好就收,骑驴下坡,而且是欺人太甚,做的太绝。从此,气上加气。彻底不与老大家来往了。

于是,两家虽然鸡犬相闻,人却不相往来,哥俩对面相遇,也如同无人之境一般,不理不睬。老哥俩如此,小弟兄们也是依样画葫芦如出一辙,见面从不搭话。昔日一个锅里搅勺的那份温馨情亲,渐渐像一缕炊烟随着时间慢慢淡化,最后消失。消失无影无踪。

之后,哥俩的大姐劝过几次,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谁也不让步,不肯妥协。如同一团乱麻越理越乱,纠缠不清。无奈之下,大姐又把在外地工作的小叔叔请回老家给哥俩做工作,没想到哥俩鸡毛蒜皮的事说了一大堆,且二人越说越生气,直接表态拒绝和解。老人生了一肚子闷气无功而返。气的哥俩当队长的堂弟骂道:“都是光阴过的太好,不知自己姓啥了!”此后,姊妹们见其积怨太深无法化解,没人再愿意提说此事了。

一晃,哥俩的孩子都参加工作成家了,哥俩也老了,退休后便在家颐养天年,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哥俩。两人都住在村里。村子里不管谁家有事,老哥俩就像是比赛似地一定前往积极参加,随份人情钱。好像是要把多少年在外工作,落下的那份人情补回来一般。有意思的是,过事的地方老哥俩碰到一个屋子,后进去的像不经意的又会很自然地退出来,不在一起聊天。村里百分之八十是同族人,都清楚老哥俩的事情,看着他们那样尴尬,都见怪不怪,装出不在意的样子,避而不谈他们的事。

前几天,邻村老哥俩九十高龄的舅舅过寿,他们的外甥按照母亲的意思,用自家的农用车把老哥俩一块拉上,前去给老人家祝寿。没想到,回来时农用车从十几米深的山崖边的滚了下去。当时,只见老大爬起,声如炸雷般喊道:“我的兄弟呢?我的兄弟呢?”老二和牛一样嚎着答道:“哥,我在这呢!我在这呢!哥!”发疯般跑向哥哥相拥而哭。那哭声让人感觉就像夏天沟里爆发得山洪一般,轰鸣里带着悲壮、迅猛而摧枯拉朽。那哭声仿佛又像火星一样落在人的心上,烧的人心疼。那一刻,一车摔在山坡的亲戚,被老哥俩的哭声搞晕了,都忘记了自己身体的痛疼跟着二位落泪。

看着几十年形如陌路的兄弟抱着像牛一样的哭着,最激动的是老哥俩年近七旬的大姐,喊儿子道:“还不把你舅舅扶上去?!今儿在咱家吃饭,把大家都叫上!”

后来,听老哥俩外甥对人讲,那天老哥俩吃完饭都没回家,在他家的大炕上与他妈一块睡了,姊妹几个说着哭着,哭着说着,说个没完,一直说到天都亮了。

就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竟然意外地化解了老哥俩多年的积怨。从此,每天晚饭后,人们都会看到老哥俩像孩子一般沿着村里唯一的小路,一边打打闹闹地嬉戏,一边悠闲自得地散步,直至小路没入黑夜无尽的尽头,才踱步回家。

没人知道他们说些什么。谈论死亡,还是追忆过去。或许,他们什么都没有谈论,只是看见树说树,看见星星说星星,根本就没有主题,像孩童时一样,想啥说啥罢了。

相关文章关键词

《王家老哥俩》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